触目惊心!平安普惠贷款余额狂泻近3000亿,新增业务几乎归零

当下,平安普惠频频传出负面消息,分公司关停、大规模裁员、业绩下滑,种种迹象似乎预示着这家消费金融巨头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究竟只是平安普惠业务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还是已经昭示着其最终结局?我们不禁要深思。

最近,平安普惠的裁员消息不绝于耳。据知情人透露,2022年第四季度,平安普惠就优化掉了1.17万名全职员工。如今,在职员工数量已降至约2.8万人。多名员工爆料,平安普惠总部部门合并后再次展开”车轮战“式裁员。然而领导却丝毫未减,反而比员工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裁员重点针对全职员工。有员工希望获得与去年相同的高额赔偿,但内部回应称难以满足。个别地区更出现暴力强制裁员事件,可见平安普惠裁员之激烈。

平安普惠此番大刀阔斧裁员的原因何在?答案或许就在其最新的财报中。

据平安普惠最新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贷款余额、新增贷款等核心指标均大幅下滑。具体来看:

首先,平安普惠的贷款余额骤降至4652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6.8%,可谓降幅惊人。增加的借款人数也无法弥补贷款余额的削减。

其次,新增贷款也由去年同期的1643亿元暴跌至仅570亿元,同比减少65.3%。新增业务几近冰点,实属危机信号。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安普惠的坏账飙升。30天以上逾期率由4.6%升至5.7%,90天以上逾期率由2.6%升至3.3%,再无增长就难控风险。

收入下滑更是雪上加霜。技术平台收入、净利息收入等均大幅缩水超过30%,处境堪忧。

如此残酷的现状已经昭示,平安普惠的老业务模式和增长点已然枯竭。裁员也似乎成为其减负的现实选择。

此外,平安普惠分公司关停的消息也持续传出,已有多家分公司发出解散通知,实体网点全面收缩。

平安普惠对此的官方说法是战略调整,但外界对其运营前景仍心存疑虑。毕竟,实体网点大面积关闭,足以看出平安普惠线下渠道危在旦夕。

种种迹象表明,平安普惠业务发展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裁员、关停也许是其减负应对的选择,但如何破局才是关键。

事实上,平安普惠此番困局也与当前监管环境的变化有关。在”两高”行业整治、防范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平安普惠所代表的消费金融模式正在受到考验。

从平安普惠堆积如山的违规投诉记录来看,其在业务扩张中对风险防控确实存在漏洞,这也导致监管层不断加大对其的约束力度。

可以说,平安普惠当前面临的困境是时代潮流使然。监管政策逐步收紧,其高息高杠杆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裁员和关停也只能拖延一时,而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真正的关键在于转型。平安普惠必须顺应形势,加快业务转型的步伐,利用科技力量推动规范经营。

比如,在信贷决策中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过去粗放式的人工审批,来控制风险。在客户管理中,利用科技提升服务水平,而非人海战术催收。

只有科技赋能,才能助平安普惠在新监管环境下找到生存出路。否则,裁员和关停也只是其步履蹒跚之路上的鹏程。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平安普惠当前的困境颇具典型性,预示着整个消费金融行业正迎来深刻变革。

在此过程中,监管部门需要在鼓励创新与防控风险间找到平衡。企业更要主动拥抱科技,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而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理性消费,也是应对变局的必要之举。让我们拭目以待,看平安普惠能否于危机中求得新生,给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