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是不是可以随便印钱?央行发行货币的依据是什么?

经常听到有人说“货币超发”,那么我们今天来看看央行是怎么发行钞票的?央行是否能随意“超发”货币?

如果我们去到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可以在网站里找到央行的年报,并在年报里面找到“货币当局”(即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下图是2021年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容。

我们在了解央行如何发行新的货币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其资产负债表的各大类目的具体含义。毕竟,央行发行新的货币的途径就是“操纵”其资产负债表——扩表或者缩表

总资产:

央行的总资产包括六大类,其中比重最大的两类为:国外资产项下的“外汇”、以及“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外汇”作为第一大央行的资产,其来源是:居民或者机构赚取的外汇,会先存入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要归集全部的外汇到央行,并兑换等额的人民币。体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资产部分的外汇增加,而负债部分投放新的货币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作为第二大央行的资产,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存款行机构进行的——再贴现、再贷款、逆回购、及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货币投放方式。其主要方式为:通过调整相关的利率、额度,使得这些机构向央行多借或者少借钱,表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资产项:银行们欠了央行钱,而负债项:央行给银行们提供货币。

总负债

央行的总负债包括七大类,其中最重要的分类为“储备货币”,也就是我们上一篇《央行印出来的钱都去哪了?央行如何通过印钱影响经济?》里提到的“基础货币余额”。

“储备货币”最为最大的央行的负债,其代表的就是央行印出来的全部钞票。像上一篇讲到的一样,其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个部分。

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若资产部分扩大了,比如有更多的外汇被我国赚取进来,央行为了保证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再发行一笔“基础货币”进入市场。


了解了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组成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央行通常是如何发行货币并投向市场的?

第一种途径,通过“外汇”占款作为基础来发行基础货币。

由于我国常年贸易顺差,当我国的居民和机构赚了更多的“外汇”并存入各大商业银行之后,按照要求,商业银行的“外汇”需要被集中归集到央行。商业银行不能把这些“外汇”白给到央行,央行也不能生抢。

所以,央行为了得到这些“外汇”,会按照汇率印刷出等额的人民币给到商业银行,以等价换取这些“外汇”。这些人民币就是央行“印刷的钱”,记在央行的“负债”部分。

2014年以前,我国央行发行货币的主要依据就是“外汇占款”,占到了央行总资产的80%以上。也就是近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越来越丰富,才降低了央行货币发行对“外汇”的依赖。

第二种途径,通过管理“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来发行基础货币。

在该途径下,我国央行的主要手段有:1. 商业汇票的再贴现;2. 再贷款;3. 逆回购;4. 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

我们分别来看以下没中方式的作用方式。

汇票的再贴现:

什么是汇票?公司A向公司B买东西,A没有直接付款,而是找它的存款银行给它开了个“未来某天付款给B多少钱”的票据证明。这个票据是有银行背书的,而银行之所以愿意给A出具这个票据证明,一是因为A在该银行有足够的存款,付款能力肯定没有问题;二是因为银行会赚取一点点的收益,即“贴现率”,比如A给B的6个月之后承诺支付的1000万的票据,B如果现在就想取走,只能拿到999万元,差的这1万元就被银行赚走了。

那么“再贴现”就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转让未到期的票据时,央行收取的利率。前面B不是提前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商业银行里吗?商业银行还赚了1万元。现在商业银行也不想等6个月等这个票据到期了,正好央行的“在贴现率”比较合适,于是就把这个票据卖给了央行,拿回了比如说999.5万元。这样一来一回,银行还赚了5000元。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间接的控制商业银行“卖票据换取货币”的行为,进而控制市面上货币量的多少。

比如说,若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卖票据给央行的欲望就会降低,银行手里拥有的货币量也会随之降低,进而市场上的货币量也会同步降低。反之亦然。

再贷款:

央行通过调整“再贷款利率”和“再贷款总量”来控制向市场上投放货币量的多寡。再贷款包括:流动性再贷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金融稳定再贷款、专项政策性再贷款。这几项我们多少应该都听说过。

比如央行若投放某低息专项贷款,相当于是向市场上注入额外的货币,并且要求这些货币只能进入特定领域。

逆回购: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开展逆回购操作。一般的逆回购有7天或者14天。这个操作的流程为:

央行根据市场上的货币情况、经济情况等各种因素,决定向市场买xxx数量的债券,作为交换,给中标者等量的货币,相当于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了。

然后公开市场上,大家来投标看想按照多少利率成本来卖债券换钱,然后价高者中标获得这部分逆回购货币。

以下这种公告相信同学们经常能在各个财经快讯新闻里面看到,因为央行的逆回购操作非常的频繁。这就是央行通过逆回购向市场上投放货币或收回货币(到期若不续作相当于是收回流动性)的方式。

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例:MLF、SLF、PSL:

除了以上货币政策工具之外,近些年央行最常用的几个工具有SLF、MLF、PSL。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酸辣粉”、“麻辣粉”“披萨篮”这些个昵称。那么它们分别是什么,又是怎么工作的呢?

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俗称“酸辣粉”,是一种央行发放给商业银行的短期抵押性质的贷款。央行通过这种方式向市场注入短期的流动性。比如说,如果商业银行缺钱了,可以拿自己的各种资产(商业票据、有价证券等)抵押给央行,换得一份短期(通常在1~3个月)的贷款“酸辣粉”来充饥。

“麻辣粉”——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与“酸辣粉”类似,不过其贷款期限相对更长,在3个月以上并且可以展期。

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PSL),俗称“披萨篮”,的期限更长,以3-5年为主。一般是针对某特定政策支持的贷款类型,商业银行发现现有的贷款不能满足这些特定需求,就会向央行申请额外的“抵押贷款”(通常利率更加优惠),来补充市场上的需求。大名鼎鼎的棚改贷款就是在这一工具支持下产生的。

当前,央行类似的货币政策工具越来越丰富,央行一般通过控制这些货币供给的利率和数量,来控制货币发行量的多少。一般利率上升或者数量减少,就意味着要收回市面上过多的流动性。反之亦然。


以上是央行常用的控制基础货币量(即所谓的印钞量)的手段。那么大家可能会问,这不还是没有解决疑问:央行到底能不能随意印钞、超发货币呢?

理论上来说,如果央行不管不顾,它确实是可以做到任意的印钞,毕竟其扩表和缩表基本全靠自己自觉,只要印出来,就能流进金融体系当中。而且“货币”作为“白条”的一种,只是具有了国家的背书,信用程度很高而已。既然是“白条”,理论上就是想打多少就打多少。打出来的“白条”,让商业银行们按照信用贷款的方式贷款走就好了。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家信用”是一个非常高的信用等级。老百姓可以失业不还房贷、公司可以破产债务重组,但是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是很难很难信用破产的。

这就意味着,哪怕仅仅是为了维持大国的运转,我国央行都是不能瞎搞的。在不瞎搞的前提下,央妈的所有货币政策都是有迹可循、有理可依的。

我国央行有其工作和运行的主要目标,包括稳定物价、稳定汇率、促进经济发展、控制失业率等多个目标。其货币政策也是为这些目标服务的。不管是发行货币 注入流动性、还是减少货币 回收流动性,我们所有的货币政策基本都是为了这些目标而服务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央行是不可能任性妄为随意印钞的。尤其是我国央行的运行逻辑与美联储的运行逻辑完全不同,更不可能像美联储一样开足马力印钞收割全世界的。毕竟人民币并不是国际最通用的货币,别说收割全世界了,我们要是想干个“人民币潮汐”,直接就会被全球弃用,正所谓自掘坟墓。我们确实暂时没有这个基础,所以也确实不可能随意发行货币、印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