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暑假来临,又到了学生配眼镜的高峰期。不过近年来,动辄数千元的配眼镜花销,让家长们把近视和牙齿正畸、打生长激素一同列入了养娃“败家三件套”。有媒体报道,现在给孩子配副眼镜几乎没有少于四位数的。更关键的是,这些价格不透明,在不同的地方浮动极大,医院、门店、眼镜城各有各的价。这不仅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也让家长成了“冤大头”:花钱也买不到一个靠谱产品。(中新社)
银镜水深,之于此,各方心知肚明。业内人士早有豪言,“20 元的镜架,200 元卖给你是讲人情,300 元卖给你是讲交情,400 元卖给你是讲行情。”而普通消费者也不乏痛彻领悟,“千万不要随便进一家眼镜店,要不配完就后悔。”诸如此类的戏谑调侃,虽有夸张成分,可还是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行业的现实状况。
眼镜行业的所谓“暴利”传说,可谓由来已久。时至今日,眼镜零售,依旧是为数不多没有被电商渠道“击穿”的行当之一。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相比于家电、手机等其他商品风起云涌的平价化进程,眼镜的价格异常坚挺,甚至还有逆势上扬之势头。眼镜行业异常牢固的护城河,就本质而言,当然是由这门生意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眼镜零售”兼有“商品和服务”二位一体的属性。顾客必须去实体店验光、配镜,选定镜片后还得交由店内的定配师现场打磨加工后,才能装进选中的镜框。凡此种种的流程,都是无法在线上渠道进行的。就当下而言,只有墨镜等少数细分品类享受到了“电商红利”,诸如近视眼镜等大多数品类,依旧被线上门店以及背后的供应链牢牢掌握着定价权。
可以预见的是,在便携式自助验光技术尚未铺开,在一体式眼镜解决方案尚未成熟的前提下,线下的眼镜店依旧不会遭到线上渠道的有力挑战,而这也决定了其缺乏降价的动力。就当前的行业格局而言,“集合店”仍然是眼镜零售的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店员必然会推荐、引导顾客购买单价贵、毛利高的品牌眼镜。
特定商品的价格要想被击穿,就必然离不开充分的、高强度的同业竞争。近些年来,一些主打量贩的平价连锁品牌专卖店,成为了眼镜行业的新变量。而我们也期待着,这种新的业态,能够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消费选项,并最终推动全行业挤泡沫之后,真正理性定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