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3年,各大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连续下调了3次,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消费,刺激拉动经济发展,但是很多中老年的预防动机很高,存款热情依旧高涨,很多银行的大额定期存单根本抢不到,往往是一开始发售,很快就被抢完了,主要是因为存款很安全,多多少少还能有点利息收入,这就很不错了。大额定期存单在本质上也是存款,而且利率相对比较高,因此很受广大中老人的喜爱。
我本人就在银行工作,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老人属于特殊的群体,在银行存款确实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千万不能只听银行柜员的忽悠,只看存款利率的高低,他们往往推荐你存定期而且一存就是3年或5年,理由是这样存款利率高,如果你真的听了他们的话,可能就上当了,他们的目的就是拉存款。
在选择方面,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不管利率再怎么降,存款就对了,而且很明智
对于广大的中老年人而言,在这几年任何投资理财都尽量不要去碰,因为风险太大,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广大中老年人手中仅有的几万或者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块钱,都是救命钱,千万不能随意投资理财,任何投资理财方式都应该保证本金的安全。
这两年存款和国债是广大中老年人最明智的选择。其他任何理财方式都是有风险的,随时可能会亏损本金。
我在我们银行网点工作的时候,有一个阿姨买了15万的银行理财,她买的时候已经提示可能有风险,结果她非要买,认为6%的收益率还可以,结果3个月赔了3万多,还要投诉我们网点的员工。
中老年人存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灵活性,这一点很重要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老人去银行存款,一定要注意用钱的灵活性,要考虑到以后自己生病住院急需要用钱或者其他急需用钱的情况。
否则,不但不能拿到高利率,如果等到急需要用钱的时候,只能把存款或者大额定期存款提前取出,提前取出存款,只能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最终到手的利息非常低。
可以存定期,但是只存定期1年
我在网点上班的时候,老人一到网点就问哪个存款利率高?怎样存款才能多拿利息?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利率高,利息多。
每次遇到这样的老人我都会耐心解释。
在存款本金相同下,肯定是存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利息也越多,但是我从来都不推荐老人存款超过3年期的,存款1年到期再转存也一样。
我建议老人们存款,只存1年期的定期,虽然利率相对较低可能不到2%,但是这样存款很灵活,到期后可以转存,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你听了其他银行柜员或者理财经理的建议,一下子就存3年或者5年,利率可能比较高,会达到3%左右。
但是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老人急需要用钱的情况太多了,比如生病住院或者家人急需要用钱,这个时候你只能提前取出来,而且只能按活期存款计算利率,往往是不得尝试。
对于老人们来说,存款主要是为安全,不是为了利息的高低
我自己一直有个观点,就是老人们存款不能只是为了利息收益,而更多的是为了安全,把钱放在银行总比放在家中或者交给亲戚朋友安全,多少有点利息收益就行了。
由于老人们很容易遭遇电信诈骗或者养老诈骗,因此把钱存在银行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如果老人们存款只是为了获得高利息,往往会被银行的柜员忽悠买理财或者存款变保险,有的被忽悠买保险的老人需要等去世后才能把保险金取出来,这种新闻太多了,一定要慎重。
此外,如果老人突然去世,存款期限太长,存在银行的钱很难取出来,手续真的很麻烦,如果家人知道银行卡的密码还好办,自己可以慢慢取出来就行了。
但是如果家人不知道密码或者老人用的是存折存款,取款的时候真的很麻烦。可能还需要做公证,而且公证费也不少,有时还需要出具各种证明。
几点建议
1.进入2023年,鉴于目前的经济基本面,建议只存款或者购买国债。不要轻易尝试其他的投资理财方式,因为风险太大了,中老年人不要告诉自己的理财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今年的股市和基金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95%以上的投资者都是亏损的,不要轻易尝试,本金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2.在存款期限选择方面,只存定期1年,不建议存3年或者5年。保持灵活性比什么都重要,也好调头,保持流动性等待机会就行了。
3.存款的时候尽量用存单或者存折。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存折存款,因为存折更安全,记录的信息更加详细,还能防范电信诈骗和养老诈骗等。
4.防止存款变保险或者理财。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干存款变保险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在存款的时候多问一句话,如果急需要用钱能不能取出来,银行的柜员说可以那么就是存款,如果银行的柜员说不能提前取出来只能到期取出来,那么十有八九就是保险。
5.不能一存了之,要定期去银行查一下存款的状态。老人存款后,一定要定期去银行查一下自己的存款是不是正常的状态,很多老人往往都是存进银行后就不管了,想着也没到期就不管不问,结果自己的钱被自己的孩子或者亲戚取走了,最后闹到银行,甚至会引发各种家庭矛盾。
因此,我建议广大老年人去银行存款尽量不存长期,存成1年的定期就完全可以了,这样存款很方便也很灵活。
【原创声明】未经作者同意,严禁微信公众号及其他自媒体平台转载、抄袭、洗稿,否则将由专业法律团队追究责任,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