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连创新低,中国经济真的通缩了吗?未必。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将经济学建立成一门类似于物理、化学、数学的学科。希望可以通过建立公式,或者确立模型来推演经济的发展。然而经济学每次的表现都出乎这些经济学家的意料,比如那些一直鼓吹中国经济要崩溃的专家。有很多经济学问题无法预测,甚至无法解释、无法解决。就像网友最近调侃的,美国拥有最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却无法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还有微观经济学的例子,比如将一款原价2000元的包半价,同时一款500元包免费送,交给人们二选一的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免费送的包。按照经济效益来讲这完全说不通,我们理性来考虑的话2000元的包半价卖相当于便宜了1000元,而500元的包免费只便宜了500元,最终的结果却是更多人选择了免费的包。

所以经济学目前没有办法准确地预测或者指导经济活动,它还是一门混沌科学,或者像陈平教授讲的是复杂科学。

最近我国的CPI指数连创新低,很多人根据既定的理论开始呼喊我国经济要通缩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让我们来分析下看看。

首先什么是CPI?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缩写,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消费者购买的一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的指数。CPI的计算方法如下:

  1. 选取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 通常包括食品、住房、衣着、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
  2. 确定基期和比期:基期是指CPI的起始时期,比期是指CPI的终止时期。
  3. 搜集价格数据: 在选取的商品和服务上测定价格,在不同城市、地区和商店中收集价格并计算平均值。
  4. 计算物价指数:以基期为100,比较不同时间点的价格变化情况,计算物价指数。公式为:CPI = (当前价格总和 ÷ 基期价格总和) × 100。

从定义和计算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CPI主要表现的是物价的变化。我国连续几个月CPI比较低,就说明最近的物价上涨是比较小的。

什么又是通货紧缩呢?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目前还是比较有争议的,在西方经济学家普遍以绝对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作为通货紧缩的唯一标准。比如萨缪尔森等在《经济学》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斯蒂格利茨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罗默在《高级宏观经济学》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长期下降;布兰查德等在《宏观经济学讲义》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米斯金在《金融市场、机构与货币》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

而在我国关于这一概念的定义分为单一要素论和多要素论。单一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就是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相反多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的根本含义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的持续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物价持续下跌和经济衰退

我们首先站在西方的角度来看,西方认为绝对物价持续下跌就是通货紧缩。2023年以来,我国每月的CPI指数分别是2.1%、1%、0.7%、0.1%,从趋势上来看CPI指数是连月下跌的。这代表什么呢?代表物价的增长放缓了,注意是放缓了,并不是下跌了。所以从绝对物价这个指标来看,谈中国的经济出现了通缩还为时尚早。首先物价没有开始下跌,更没有持续地下跌。

再来看看国内的角度。根据单一要素论,商品价格和工资水平都要持续下降才是通缩的表现。商品价格就不说了,工资相关的统计并没有在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找到月度的数据,这个应该没有月度的统计。单纯地从感觉来看,这几年的经济情况确实不好,IT行业的各大厂也相继进行了裁员,工资只能说涨的不多或者不涨,降低倒没有。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目前还没有进入通缩。

多要素理论考量的因素就比较多了,首先多要素理论认为导致通缩的是货币的供应速度没有跟上经济和生产率增长的速度。那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到底如何呢,下图是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查到的数据,可以看到2023年的前三个月我国M1一直保持5%以上的增长率,而M2保持着12%以上的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指数的GDP第一季度是达到了4.5%,低于M1的增长率。


再者通缩导致的结果是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跌,以至经济衰退。物价持续下跌这个标准还是没有达到,再看消费。下图是2023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支出情况统计:

可以看出,除了衣着方面的支出,其他各项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结合CPI指数来看,在物价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人均支出还有不小的增长,可以得出居民消费需求是较以往更强,而不是下降。

综上所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声称我国经济已经开始通缩都是不准确的。物价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从CPI指数增长缓慢就武断地认为是需求出了问题,明显是错误的,我倒认为是供应影响的CPI指数。原因有二,第一除了中国和少部分国家,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在全球的需求贡献上中国所占的比重肯定较以往有所提高。全球需求疲软,商品供应国肯定要降低价格将商品卖给较少的一些经济增长的国家。第二中国在努力和其他国家签订本币结算的协议,想要将商品卖到中国赚取人民币的国家开始增多,竞争势必会将进口商品的物价打下来。就拿榴莲来说,我国之前主要从泰国和马来西亚进口榴莲,去年和今年又陆续增加了越南菲律宾。他们同属于东盟,又在RCEP框架内,加上互相之间的市场竞争,就会造成榴莲的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