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酱油标准不一?海天味业再发声明否认双标,行业协会发声

昨天深夜,海天味业再度发声称,产品的内控标准大多高于国标,国内外内控标准一致。相关话题今天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中外标准不一?

海天被指使用“海克斯科技”

海天味业近日被多个自媒体爆料——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食品添加剂,有一堆化学名词:谷氨酸钠三氯蔗糖苯甲酸钠……而日本售卖的一款海天酱油的标示却是“干干净净”,只有水、大豆、食用盐、砂糖、小麦

由此出现海天酱油国内外产品“双标”的争议,将这家酱油龙头上市公司推向风口浪尖。

9月30日晚间,海天味业官方微博发布《严正声明》,称其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并且随时接受国家及各级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的常态化监督和检查。此外,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

但这则声明并没有减轻大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10月1日,话题“海天味业回应酱油添加剂争议”登上微博热搜。国庆期间,“海克斯科技”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持续升温,截至10月5日,已获得28.4亿次播放量,“科技与狠活”则获得25.4亿次播放。

所谓“海克斯科技”,本是游戏用语,指魔法与科技的融合技术,后延伸到食品领域,多指使用食品添加剂制作的食物。

与此同时,各大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排查家庭中使用添加剂的调味品的内容,同时寻找货架上“0添加”产品的内容也激起大量点赞、转发。

海天再发声明否认双标

国内外酱油内控标准一致

昨天深夜,海天味业官方微博再次发布声明称,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食品制造中,世界各国的正规食品企业都会依据法规标准和产品特性,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且按规定标识清楚。

食品添加剂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简单认为国外产品的食品添加剂少,或者认为有添加剂的产品不好,都是误解。”

声明中还指出,“用食品添加剂来误导消费者认为中国食品比外国食品差,要么是不明真相,要么是别有用心。”

今天,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布声明称:“双标”的传言在网上疯传,对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和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将“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协会还强调:因各国的饮食和消费习惯不同,同一类产品的标准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是,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食品添加剂一定有害?

专家发声

人民日报旗下《健康时报》10月4日发文援引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巧的说法称,食品添加剂是把双刃剑,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食物的口感、色泽和保质期都远不如有添加剂的品种。但陈巧也提醒,加工的熟食和红肉制品等最好少量食用。

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次舆情事件的核心指向之一,应该是零添加剂的食品是否更健康这一问题。对此,她表示,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酱油,其他食品也会适当放入食品添加剂。不能简单认为有添加剂的产品好或不好。

△B站up主晒出日本海天酱油配料表,无食品添加剂。

实际上,本次舆情发酵,正值海天味业经营压力相对较大的时间窗。

2022年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135.32亿元,同比增长9.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93亿元,同比增加1.21%。虽然从财务表现来看,公司依然是健康稳健,并且体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公司方面也曾坦言,“目前确实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拆解背后原因,应该与疫情和成本等多因素的影响有关。实际上,去年,海天味业发展就未达到预期目标。公司方面明确,今年公司会持续做好各项工作,应对好当前的外部环境和压力。

按照此前制定的规划,海天味业2022年度计划营业收入目标为280亿元,利润目标为 74.7亿元。本次舆情事件,对海天味业业绩是否有影响,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媒体评论:

不能用“合法”两个字搪塞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切

澎湃新闻热评指出,的确,海天酱油包装上所标出的谷氨酸钠、三氯蔗糖等添加剂是中国境内的合法添加剂。但是,食品企业需要明白,不能用“合法”两个字搪塞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消费者公平待遇的期待。网友的想法很直白:凭什么日本消费者能享用的是不含防腐剂的,难道中国人的饮食和消费习惯偏好是含有苯甲酸钠的调味品?

这需要海天酱油乃至中国调味品协会拿出坦诚的态度来面对公众质疑,把添加剂的问题从“实然”到“应然”各个层面上讲明白,别玩概念,别躲在专业术语后面敷衍消费者。从事实层面上说,出口日本的这一款酱油里到底有没有添加剂?如果没有添加,是不是日本标准不允许添加?为什么日本可以不添加,而中国却做不到?为什么形成了两个“标准”?标准之间到底有没有“高低之分”?这需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要看到,公众不是人人都有食品、医学专业背景,但是捍卫“食品安全大如天”的常识是没错的,酱油“双标”问题就是踩在食品安全红线上。需要企业、行业协会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做回应,甚至需要职能部门的强势介入、权威调查。合法只是底线,况且,海天酱油本身就是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

当然,也要注意到,一些自媒体为了收割流量,对整个食品工业、合法食品添加剂搞污名化,动辄嘴一撇“高科技搞活”,制造恐慌情绪。不能把严肃的食品安全讨论简单化成“有添加剂坏,零添加好”。

△有B站up主指出,日本本土的酱油产品,也有食品添加剂。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自:澎湃新闻、证券时报、B站等

责任编辑:沈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