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在 7 月 1 日提出的 “统一大市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战略之一,其本质是通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构建一个规则统一、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的全国性市场体系。这一战略自 2013 年提出以来,经过多次升级,目前已进入 “纵深推进” 的新阶段,其核心逻辑和实施路径可从以下三方面深入理解:
一、统一大市场的本质:打破壁垒,重塑资源配置逻辑
- 定义与内涵
统一大市场并非简单的物理市场整合,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实现五个统一:
- 基础制度统一:建立全国统一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制度。例如,2025 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 (试行)》明确要求各地不得突破国家规定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防止地方政府通过税收返还等手段扭曲市场公平。
- 基础设施统一:推动物流、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例如,郑州航空港区与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数据互通,企业资质、信用记录等信息 “一地注册、两地通用”,降低了跨区域交易成本。
- 政府行为统一:首次提出 “统一政府行为尺度”,规范政府采购、招投标、招商引资等行为。例如,要求地方政府公开招商引资政策,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避免 “政策竞赛” 导致的资源错配。
- 监管执法统一: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监管机制。例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 “一瓶一码一链” 溯源,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
- 要素市场统一: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例如,国家信息中心正探索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登记体系,明确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和产品经营权,促进数据资产流通。
- 与传统市场的根本区别
传统市场因地方保护主义存在 “隐性壁垒”,例如某省曾要求本地车企必须采购本地电池企业产品,导致全国新能源产业链割裂。而统一大市场通过制度性改革打破这些壁垒,让企业能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例如,新能源汽车企业可自由选择电池供应商,通过市场竞争降低成本、提升技术,最终惠及消费者。
二、运营机制: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
- 制度创新:从政策到法律的全方位改革
- 立法保障:2022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六大任务,包括破除地方保护、统一市场准入等;2025 年中央财经委会议进一步提出 “五统一、一开放”,将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纳入核心框架。
- 监管协同:建立 “中央统筹、地方协同” 的监管体系。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成立部门协调机制,动态发布不当干预市场问题清单,约谈整改地方保护行为。
- 考核导向:将高质量发展指标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引导地方政府从 “唯 GDP” 转向 “市场统一度”。例如,某省将企业跨区域投资占比纳入考核,推动地方政府从 “抢项目” 转向 “优环境”。
- 技术赋能:数字化与标准化的破局作用
- 数字化平台:通过区块链、AI 等技术实现市场信息透明化。例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企业信用、业绩数据,自动识别围标串标行为,降低人为干预风险。
- 标准化建设:统一产品、服务和监管标准。例如,白酒行业通过新国标明确 “纯粮酿造” 认证,李明英酒业等企业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产品全链条可查,与假冒产品形成区隔。
- 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确权交易。例如,上海数据交易所已上线数据产品 1200 余个,通过统一登记和交易规则,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三、战略目标:从经济效率到全球竞争力的跃升
- 短期目标:破解国内经济循环堵点
- 降低制度性成本:消除地方保护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某省取消对本地水泥企业的隐性补贴后,全国水泥价格下降 8%,建筑行业成本显著降低。
- 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领域。例如,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流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 激活内需潜力:通过统一市场扩大消费规模。例如,农产品通过全国物流网络快速流通,2024 年生鲜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 25%,农民收入提升 12%。
- 长期目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底层支撑
- 培育全球竞争力:通过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全球资源。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依托中国统一大市场的供应链优势,Model 3 生产成本比美国工厂低 18%,推动其全球市场份额提升。
-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统一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例如,华为 5G 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快速落地,带动智能制造、车联网等产业爆发式增长。
- 应对外部风险: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例如,通过统一大市场整合国内芯片产业链,2025 年国产芯片自给率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35%,有效缓解 “卡脖子” 压力。
- 社会价值: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 缩小区域差距: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2024 年 GDP 增速比东部高 1.2 个百分点,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 优化营商环境:统一监管标准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例如,某跨国企业在华子公司因各地环保标准不一,过去每年需投入 2000 万元应对检查,统一标准后成本减少 60%。
- 推动绿色转型:通过统一碳交易市场,2025 年全国碳价稳定在 80 元 / 吨,倒逼高耗能企业减排,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 45%。
四、现实挑战与应对路径
- 地方保护主义的顽固性案例:某省为保护本地钢铁企业,曾限制外地钢材进入,导致本地建筑成本上升 15%。对策:通过 “负面清单 + 公平竞争审查” 制度,2025 年清理废除地方保护政策文件 3200 余份,并建立典型案例通报机制。
- 区域发展差异的协调难题案例: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存在代差,某西部省份 5G 覆盖率仅为东部的 60%。对策: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转移支付,2025 年投入 1200 亿元支持中西部新基建,目标三年内实现 5G 全覆盖。
- 全球化背景下的制度对接案例:欧盟要求中国企业数据本地化存储,与国内数据要素统一流通政策存在冲突。对策:推动 “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 试点,在海南自贸港等区域探索数据双向流通机制,既符合国际规则,又保障国内数据安全。
结语
统一大市场的本质,是通过制度重塑和技术革命,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 “体量优势” 转化为 “质量优势”。其运营逻辑并非简单的 “中央集权”,而是通过统一规则、开放竞争、技术赋能,构建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协同的新型市场体系。对于普通民众,这意味着更低的商品价格、更丰富的选择和更公平的机会;对于企业,这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更透明的竞争环境。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统一大市场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 “关键一招”,更是应对外部风险、提升全球话语权的战略基石。正如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的,这一战略将持续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最终实现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