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自4月12日起,将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这一决定是对美国此前将中国商品关税提高至125%**的强硬回应,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新一轮激烈对抗阶段。
1. 美方步步紧逼,东大强硬回击
此次关税升级的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在4月9日宣布对全球多国实施“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商品税率累计高达125%,并威胁称若中方继续反制,将进一步提高。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中方选择对等加码,并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如果美方后续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这意味着,中国已认定当前关税水平下,美国商品在华市场已无竞争力,后续不会再陪美国玩“数字游戏”。
2. 经济影响:美国通胀压力陡增,中国加速“去美化”
美国市场:高关税导致美国进口中国商品价格飙升,消费者面临更高生活成本。有分析指出,美国超市的中国商品价格已上涨12美元,未来可能每月增加数千美元家庭支出。
中国市场:美国输华商品(如农产品、汽车、半导体)因高关税基本失去竞争力,中国企业正加速转向国产替代和多元化供应链。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14.7%,而对东盟、“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占比大幅提升。
3. 战略意图:东大不再退让,争夺全球贸易话语权
与2018年贸易战初期不同,此次中国未留谈判余地,而是直接摊牌。分析认为,东大此举意在向全球表明:美国单边主义不得人心,中国不会屈服于霸凌。
全球供应链重组趋势下,中国正加速与欧洲、东盟、拉美等地区深化合作,降低对美依赖。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在美元霸权动摇之际,中国正推动更多贸易采用本币结算,削弱美元主导地位。
4. 未来走向:贸易战是否会演变成“金融战”?
目前,两国经济已近乎“硬脱钩”,但全面对抗的可能性仍存变数:美国可能施压盟友(如欧盟、日韩)加入对华围堵,但欧洲因自身经济压力可能保持中立。
中国或进一步收紧关键原材料出口(如稀土、光伏材料),打击美国高科技产业。若美国通胀失控,特朗普政府可能被迫重回谈判桌,但中方已表明“不主动谈判”的态度。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但东大已占据战略主动。
此次关税战已超出经济范畴,成为中美全球影响力之争的关键一役。中国通过精准反制+市场多元化策略,展现出更强的经济韧性,而美国则面临通胀加剧、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未来,这场较量或将决定21世纪全球经济秩序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