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烟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这不但是烟台自己的大喜事,山东省也跟着风光了不少。年末岁首,全国又有常州、烟台两市晋级万亿城市“俱乐部”,在全国层面也是重要的经济新闻,财经头条。对烟台,无论是官媒还是自媒都赞誉有加,“渤海明珠”,“北方第一地级市”等等,名噪一时。
事实上,烟台这个“万亿城市”是板上钉钉,迟早的事,甚至可以说是迟到的万亿。烟台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老牌工业基地,民营企业发达,按理说应该早就过万亿。只是,由于传统工业占比较高,产业调整,腾笼换鸟,一度陷入增长的困境。一段时间以来,烟台的发展有些磕磕绊绊,有时甚至踟蹰不前,略显郁闷。
首先,烟台的经济总量被济南超过。2018年,在强省会战略的推动下,济南市各项经济指标全面飘红,当年实现GDP7856.56亿元,超过了烟台市的7832.58亿元,跃居全省第二位。第二年,济南市又合并莱芜市,更是实力大增,2020年GDP率先突破万亿,自此一直领先烟台一个位次。烟台从山东老二变成了山东老三。
可以没去过烟台,不可以没喝过长城葡萄酒
其次,港口吞吐量被日照港超过。作为老牌的港口,烟台港尽管整合了境内的莱州、龙口、蓬莱等港口,组建了烟台港集团,但是港口吞吐量还是被后来居上的日照港超过。山东省的传统表述从“以青岛港为龙头,以烟台、日照两港为两翼”,变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烟台两港为两翼”。港口排名从“青烟日”成了“青日烟”,让百年老港难免有些不爽。
城区结构不理想,存有天然缺陷。烟台的县域经济都很强,县级市城区都很发达,但是主城区城市规模不够大,能级不够高。虽然烟台撤市设区,增加了蓬莱、牟平等区,但是主城区沿海岸线一字排开,呈现细长状,土地利用效率低,建设分散,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城市面貌落后。烟台主城区的城市人口仅仅与经济总量相差很大的临沂市,淄博市相当。
地铁建设痛失良机。尽管早在2009年烟台就开始了地铁的规划编制工作,甚至完成了地铁1号线的立项、融资和设计等工作,但是由于市区人口不达标,到2021年,12年的努力被国家政策挡在了门外。经济实力远远不如烟台的徐州、洛阳都有了地铁,今年同为万亿城市,但是市域常住人口仅仅500万,市区人口仅200万的常州也运营了两条地铁线路。尽管蓬莱、长岛撤县设区成功,人口指标有了改善,但是烟台何时重启地铁建设仍然未知。
恒丰银行总部迁离烟台。作为创立于烟台的第11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恒丰银行在全国设立了数百家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万亿,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440位,2023年,恒丰银行在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第119位。2019年恒丰银行总部迁往济南,成为烟台的大损失。
一些骨干企业或因经济形势不好,或因经营不善,接二连三,出现问题。一度员工达到近十万人的富士康烟台产业园由盛到衰。著名的舒朗服装进入了破产程序,东岳汽车开工不足。一系列问题都给烟台的发展带来了困惑。
其实,烟台是山东省开埠最早的城市,一直是现代工商业的龙头。后来,胶济铁路建成通车,青岛后发制人,才超过了烟台。上个世纪八十年是烟台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胶东地区乡镇企业的崛起,让烟台的经济总量长时间位居山东省第二位,连省会济南也只能望其项背。1987年,受区划调整影响,威海设立地级市,连同荣成、文登、乳山三县划出烟台,烟台GDP被济南反超。不过1988年,济南又被烟台反超。2000年后,烟台的发展速度一直居全国14个沿海城市前列。2004年到2011年,济南的GDP总量相比烟台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直到2011年达到最高点,差距高达500亿。
烟台滨海,魅力风光
从2019年开始,烟台占据山东省第三把交椅,已历经数年。按说,除了状元、榜眼,老三也算是“探花”,并不丢人。但是,上面的省会济南是副省级城市,身边的计划单列市青岛也是副省级城市,两城市在山东呈现“双子星座”格局,都对烟台形成了虹吸效应,烟台三大黄金企业并入山东黄金,总部设在济南,莱阳农学院迁往青岛,变身青岛农业大学,烟台港纳入山东港口集团管理,烟台机场纳入山东机场管理集团管理,“风光”尽让济南、青岛占去。虽然山东省很多年就提“三核引领”发展,但是最近的济南、青岛又晋级国家都市圈,跑马圈地,势力范围尘埃落定。烟台的莱阳、莱州、海阳三个县级市被纳入了青岛都市圈,不论是“三极”还是“三核”,烟台明显落在了下风,再提烟台“一极”或者“一核”显然有些名不副实。百年烟台,到了历史的谷底。
城市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前面的目标济南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潍坊,临沂急吼吼赶来,越追越近。“探花帽子”也并非是金钟罩,老三的宝座能坐多久很难说。除了上述提到的烟台经济总量、港口总量被超,企业总部、学校外迁,企业破产等现象外,制约烟台发展的问题着实不少,烟台面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烟台与江苏的常州虽然同时晋级万亿城市,但是经济质量上,烟台与常州还是有差距的。常州无论是地域还是人口都是远低于烟台市,但是常州的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工业利润、税收,上市企业数量等的经济核心指标都是高于烟台的。而且常州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突出,新能源汽车及其配件产业独领风骚,光伏产业一枝独秀。2023年生产新能源汽车68万辆,占到江苏全省的70%,发展的后劲足,潜力大。烟台得益于过去胶东地区乡镇企业大发展奠定的基础,县市经济都比较强,工业经济呈现多元化态势,但是化工、机械制造,食品等能耗大,资源依赖性强的传统产业比重还比较大。
在省内,烟台与济南比,城市人口,特别是主城区人口差距巨大,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济南市区人口五百多万,正在谋划争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省内的很多企业总部也向省会聚拢,49所大学,在校学生72万。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等都在山东省内稳居头部地位。随着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继续向济南的集聚,烟台与济南的差距预计会越拉越大。
相对与身后的两位追兵,潍坊将迈上8000亿、临沂迈上6000亿的新台阶,烟台尽管经济总量大,但是在商贸经济方面,明显不如临沂更有活力。临沂市的商贸市场活跃度非常高,有“南义乌,北临沂”的说法,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市场集群,物流业发达,直播电商崛起,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潍坊的工业制造能力也非常强,现代农业经济更是全国的表率。“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用全国1.7%的土地、1%的淡水,贡献了全国6.4%的粮食,16.8%的蔬菜和10.6%的肉蛋奶,可谓创造了农业奇迹。
在山东半岛,青烟威日四座滨海城市的滨海风光和旅游经济各有特色,但是近些年来,烟台在文旅营销和知名度等方面似乎都比其他三家落后一步。在滨海观光方面落后于青岛,在滨海宜居方面落后于威海。在滨海民俗旅游、生态旅游方面落后于日照。
八仙过海,仙境烟台
当然,烟台的万亿经济是真材实料,货真价实的,虽一波三折,烟台今天仍然是王者归来。在北方经济全面落后与南方地区,北方城市被南方城市全面碾压的时代,万亿烟台的出现,无疑在城市格局的重塑上意义重大,同时也标志着烟台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烟台发展的步子将更稳健,更科学,后劲更足。
烟台港虽然被日照港超过,但是,烟台港在港口货物的品种结构上则优于日照港。作为排名全国沿海港口前十位的烟台港仍然是烟台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烟台港正在由货物中转港向综合服务港和国际贸易港口转型。
烟台的知名工业企业、知名品牌众多。张裕葡萄酒、鲁花花生油、玲珑轮胎、招远黄金制品等都是排名全国第一的品牌。63家上市公司,包括山东省市值最高的万华化学等都是行业的领军企业。
一个投资过千亿,炼化能力达到4000万吨的巨无霸工程,裕龙岛炼化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这是山东省的“一号工程”,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带动产业链产值超过万亿。
国家电投核能总部落户烟台,并将建设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总部基地。在此之前,国家电投在烟台建设了海阳核电站,运行4台机组,年发电量400亿千瓦。央企助力,打造千亿级核能上市企业和我国核能产业第三极,将助力烟台建设核能产业强市。
未来的世纪工程,渤海大通道项目如果实施,也将给烟台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据了解,正在谋划的渤海大通道将采取南桥北隧的方案进行。隧道北起大连,南面的大桥将把庙岛群岛的诸多岛屿连成一串珍珠,大桥将会与港珠澳大桥齐名,既是运输大通道,也是人造大景观。大通道将连接东北与山东半岛,中原,长三角,带来的经济活力将是空前的。烟台将从交通末梢变成交通枢纽。
跨渤海大通道将给烟台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烟台的区域经济地位也将彻底改变,将与桥隧对面的大连同等级别。大连虽然在经济总量上不及烟台,但是在城市地位上,却高烟台一个层级。对此,烟台要发挥胶东半岛城市群的合力,形成青烟威大都市群,可能就会对沈大地区,东北地区形成虹吸效应。
烟台威海本来是一家,近些年,尽管两地仅相距数十公里,但是市区发展上,烟威相向而行,威海往东,烟台向西,一体化上进展不大。这种思路要改变,烟威都市区相加很快就将达到两万亿的经济规模,1+1大于2,经济能量将会更惊人。对此烟台要主动作为,视威海为帮手,而不是竞争对手。烟台还要联手青岛,在山东半岛形成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局面。青烟威共同发展,如果能形成在全国叫的响山东半岛经济高地,将会为我国南北经济平衡发展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