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经济向上,通胀向上,则问题不大。
若经济向下,通胀向上,问题会很大。
因为“滞胀”会带来很多困扰。
一、美国70年代的3次滞胀。
美国在1969-1980年共历经了三次滞胀:1969-1970年、1973-1974年、1979-1980年,这三次滞胀一次比一次严重。在此期间,美国实际GDP年化增长率为2.91%,但CPI指数年化增长率却高达7.68%。ZF尝试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刺激政策,都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之后又经济增速又开始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从尼克松开始,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包括冻结工资、物价以抑制通胀,同时削减联邦开支、实行投资减税政策刺激投资,停止外国央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等。物价管控被抑制了不到2年,之后1972年年中开始报复性反弹,从4%上升到了12%,尼克松打出GG。
之后是福特和卡特。一个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平衡预算和维持高利率、紧缩信贷与货币等措施;另一个还是实行限制工资和物价增长。通胀被抑制了一小会,之后又是报复性反弹,从7%上升到14%,福特与卡特相继打出GG。
在此之前,美国民众很少经历“滞胀”,大家都认同失业率与通胀率应该呈发现波动。也就是失业率很低,大家都有工作,能赚到钱,所以物价才越来越贵。但在滞胀时期,没工作的人越多,物价却越涨越猛,高失业率+高通胀率的现象击碎了人们的三观。
二、“滞胀”的成因。
①过多的货币。ZF印了太多的钱,过量的资金追逐有限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②效率的损失。大家都知道钱太多了,但ZF很难下决心缩减货币,因为会提升失业率,进而影响稳定。因此,只能使一些旁门左道,比如价格管制。价格管制扭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供给这一方的企业利益受损。价格受管制,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意愿不强,这种损害是长远的。因为这意味着,钱还是这么多,追逐更少的商品和服务。
③预期被点燃。由于通胀没有在苗头阶段被控制住,人们的预期被点燃。只要人们怀有高通胀的预期,为补偿通胀,员工会要求企业加工资。企业若想满足这些要求,要么以更多的价格出售产品和服务,要么少招一些人。形成工资上升+价格上升的双螺旋。
这三个因素,是滞涨形成的基础。这时再叠加一些外部因素,比如粮食危机或者能源危机,事情就变得不可控了,人们在失业、企业在破产,经济在衰退。
三、如何走出“滞涨”?
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合理搭配。对付滞胀,单靠货币政策,比如加息,是很难消除的。因为加息会加大企业负担,导致进一步的经济衰退;然后未来稳增长又不得不宽松,引发新一轮通胀。理论上适当的加息,同时提升财政支出,并为企业减税降低负担,是对抗滞涨的方法。适当加息抑制通胀,减税降幅刺激经济,其实是将企业的负担变成了ZF的负担,若ZF债务压力过大,则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对正处于滞涨阶段且ZF债务压力很大的国家而言,危机不可避免。
②挖掘更多的劳动力。劳动人口的提升有助于降低通胀。美国70年代的滞胀最终因劳动人口的上升而得到缓解,因为二战之后,美国迎来了婴儿潮,而婴儿潮的那一代在70年代开始逐渐变为劳动力。同时大量移民的进入也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让美国的劳动人口占比由不到60%提升到了66%-67%。
四、结语。
我国多数人没经历过“滞胀”,但“滞胀”的一些前兆已然出现,比如过多的货币,因各种内部和外部原因带来的企业效率的损失,好消息是人们的通胀预期还未被点燃。此外,我们的劳动人口占比自2013年后便开始逐渐下降,这意味着若出现滞涨,我们很难通过“挖掘更多劳动力”来破局。
在豆瓣有很多FIRE小组,比如穷FIRE小组、富FIRE小组、不穷不富FIRE小组......其初心是通过降低物欲,提升可持续收入,快速攒够一年开销的25-30倍,早日“赎身”实现自由,摆脱“出卖时间换金钱”的状态。但部分人是抱着“月被动收入xxx能否稳定FIRE”的心态,这和靠养老金退休的人一样是有风险的,因为发行货币的ZF并未承诺我们货币的购买力的是多少。
除非未来真能大规模实现机器替人,否则劳动力变少必将导致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少。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存款够不够多”,“收入够不够稳”,还要关注“购买力是否会变化”。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将现金流与通胀挂钩,比如房租、股息(需考虑通胀期间哪些企业能先拿到钱)等。
回看美股在1970s的表现,若考虑股息回报后,标普500在1970s走出了翻倍行情。整体来看,美股在1969-1980年这12年间若考虑股息回报,则收益率为113.35%,年化收益率为6.52%,收益还是不错的。
从行业表现来看,能源>地产>金融>工业>公用事业>材料>必选消费>健康医疗>IT>可选消费>通讯服务,科技股的表现最差。
大类资产年收益方面,原油>黄金>地产>其他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地产因为数据不全,真实排名存疑,但房租在过去200年已被证明完全可以跑赢通胀。
希望大家都能早日FIRE,早日“赎身”,实现自由。
祝大家生活愉快。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99De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