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展现经济发展韧性

2021年08月31日19:44:02 财经 1837

侨乡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展现经济发展韧性 - 天天要闻

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粤港澳大湾区展现经济发展韧性

超大城市广州、深圳,上半年在疫情冲击下保持可观经济增幅;东莞也已破5000亿元的成绩单,为全年破万亿目标埋下伏笔……大湾区新动向正浮出水面:不动声色推进的的动能转换。展现了大湾区经济发展韧性的一面。

侨乡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展现经济发展韧性 - 天天要闻

前瞻布局

看到深圳经济数据,不少人感叹:“深圳是否放缓了脚步?”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多角度一起看。从规模上看,上半年,在广东5.7万亿元GDP里,深圳占1.4万亿元,总量仍居全省第一;从环境上看,深圳这个成绩,是在高度变化、高度承压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取得的。事实上,在全国经济加速恢复的同时,深圳利用时间窗口布局5G场景应用、人工智能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前为深圳发展蓄力。数据显示,1—6月,深圳新登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7812户,同比上涨62.5%。从供给端看,高技术产品产量也在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深圳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79.5%,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3.28倍和1.21倍,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32.4%。

再看广州,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让人感到发展澎湃动力。上半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082.84亿元,同比增长14.9%。在广州上半年过万亿元GDP中,超1/3来源于新动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广东推动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40.1%,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8.7%。与此同时,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六成。上半年,广州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2倍、37.9%和25.0%,为广州经济长远发展储备动能。

动能转换

工业占GDP超过一半,是佛山、东莞经济的“护城河”,动能转换,也是从工业落笔。

佛山上半年GDP达5474.12亿元,增速居广东第一。然而在全国23座万亿GDP城市中,佛山市制造业虽占比最高,但制造业大而不强。

前不久,经过4个月调研,30多次修改,佛山发布《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被媒体称之为“一座制造业大市的数字化转型官宣。

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东莞GDP达到5000亿元,同比增长12%,万亿目标在望。在数字化转型上,东莞出现在“新一代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与健康”支柱产业集群。今年,东莞提出投入200亿元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布局七大产业基地,从年初起,松山湖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相继挂牌。

然而,对于制造业城市来说,短板仍然是服务业。工业可以守住基本盘。更大的动能转换变量,来自第三产业。

七人普数据显示,东莞成为继广深之后,广东省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这也成为了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张王牌。在消费市场方面,东莞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2%,高于全国、全省0.2和3.6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技改推进

上半年中山的表现,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韧性的一个缩影:2021年上半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为1651.20亿元,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4.3%。

这个数字亮点在于,从2019年GDP增速1.2%到如今的16.4%,实现较大提升。近日,中山公布全市2410家定点监测企业用工规模62.23万人次,同比上升2.63%,是近两年来首次回升。

用工量是观察实体经济运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中山用工量为何能实现增加?变化来自市场订单的增加和技改推进带来的用工结构变化。

一边是工业技术改造,机器换人,一边是技工需求增加,背后是中山城市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近两年来,中山市定点监测企业用工队伍中技工总数上升3.16%,高于普工升幅的2.63%。今年4月,为满足企业对技工需求,中山发布实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目标是从2021年起,每年新增技能人才9.5万人;到2025年,技能人才总量达95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40%以上。

南方城市智库认为,从广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提高,到佛莞不约而同开启的数字化转型,再到中山用工结构变化……都是上半年大湾区动能加快转换的生动注脚。(朱紫强)


深圳再添侨文化新名片 观澜侨文博物馆试运行近一个月

侨乡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展现经济发展韧性 - 天天要闻

观澜侨文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看到这些老物件,就会想起我30年前离乡背井、艰苦打拼的生活,一幕幕犹如昨日。”牙买加归侨陈玉波在观澜侨文博物馆参观时,感慨不已。

旧时华侨割橡胶使用的胶刀和胶杯、从大洋彼岸买回来的缝纫机、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旧书柜以及里面满满一柜子书……它们从历史中走来,如今又将重新带领人们走进历史深处,重温观澜160多年的华侨奋斗史。

观澜侨文博物馆于8月7日开始试运行。“接下来还不断有华侨及其后裔捐赠的物件过来,博物馆的内容也将日益丰富。”龙华区政协委员、观澜侨文博物馆负责人之一翁艳芳说。

这将是龙华区、乃至深圳第一家与华侨文化有关的博物馆。它作为海外观澜籍侨胞的一处寻根地以及填补深圳侨史文化空白的文化平台,将成为一张链接全球华侨的深圳文化新名片。

博物馆建造 来之于侨 用之于侨

远远望去,建于民居之中的侨文博物馆独具特色,既有观澜本土特色——炮楼,也有西方的建设特色,大门采用镂空中式雕花和中国红色彩,彰显了保家卫国以及中国红、红遍世界的中华文化自信。

提到观澜侨文博物馆所属的这座建筑,就不得不讲到观澜的华侨文化。

观澜华侨华人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据上世纪50年代《宝安县志》统计,观澜那时就已有3.9万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从观澜走出去的华侨开始陆陆续续回国支持家乡建设,其中就包括陈顺安、黄伟雄、陈佛安等一批华侨和香港同胞。1982年,这些关心家乡建设的热心人士自发捐资19万元,建起了一栋三层侨联招待所大楼,即侨联大厦,接着发动华侨华人继续投资建设了侨联工业园。

“来之于侨,用之于侨。”这句话翁艳芳在采访中提及了不下5次。侨文博物馆就是由侨联工业园其中一栋1600平方米的大厦改造而成的,馆内收藏的历史资料、物件也都是来自华侨。

走进博物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家国情怀三大篇章分居一二楼,里面展示的元素多样,力求生动、形象展示观澜的山山水水和人文特色。

如观澜桥、观澜河版画、广培学校等景观打造的寻根文化,回顾了华人华侨的过往和回乡建设观澜的历史贡献;一封封从世界各地寄来的书信、物件,充满感情与正能量,展现了从观澜走出去的华人华侨在世界各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还有各类勋章、发黄的证书等,是观澜华人华侨投身革命、参与抗日的赤子之心的象征。

博物馆由来 百年侨乡 记录侨史

一聊起华侨史,翁艳芳就停不下来,她自幼与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出生于观澜桂花,我爷爷的弟弟就是奔赴南洋打工的一员,可惜出去几十年没有再回来过;爷爷的妹妹也远嫁马来西亚,直到60年后才第一次回到故土,初次回娘家的她已经是78岁的老奶奶了。”

小时候听父母讲起这段历史,翁艳芳就对远在南洋的这些长辈充满好奇。他们在外面究竟过着怎么样的生活?经历了什么故事?

后来,她从事侨务工作,一段段留存在记忆里的华侨故事才慢慢有了清楚的脉络。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观澜人就坐上帆船,背井离乡,远涉重洋,以图改变命运。经过第一代、第二代的艰难立基后,观澜华侨在商贸、文化、教育等行业渐渐有所成就。“以前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很贫穷,几乎都是靠着外出赚钱的华侨资助,才勉强满足温饱。”翁艳芳说。

“我们建这个博物馆,也是被华侨的精神打动了。100多年前,他们就带着这种爱国爱乡的情怀出去奋斗,自己衣食住行不是很富余,也要把钱寄回家乡建桥修路,发展教育,教导下一代要爱国爱乡,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观澜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培小学、振能小学、观澜中学、观澜第二中学、库坑小学等,均为华侨和港澳同胞所捐助。

博物馆使命 激活记忆 赓续传承

“我负责侨联工作10多年了,与华侨之间的联系从未断过。听到我们要筹备侨文博物馆,有的说帮忙翻译前言、解说文字,有的寄来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物件。”翁艳芳说。

陈玉波就是其中一个。他在牙买加生活了30多年,得知观澜侨文博物馆有需要,他多次向牙买加中华会馆征集、收藏有关华侨奋斗、生活的历史资料和物件。“如果情况允许,我想从中华会馆中挑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藏品放到观澜博物馆。”陈玉波说。

侨胞陈梅英则是当时投身革命的观澜华侨中的一员。如今听到观澜要建造一个侨文博物馆,这位90岁的老人把自己当年获得的一些纪念章捐赠了出来。

这是一个了解全球华人华侨过去、现在、未来的窗口,也是连接全球华人华侨的桥梁。上述负责人提到,接下来将邀请更多的“侨二代”“侨三代”回来感受观澜的发展,也希望通过寻根,让“侨二代”“侨三代”感受和传承观澜文化。

对于本地人来说,这也是华侨文化和精神的一种延续与传承。“带小孩去别处参观博物馆,不如先带到这里,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观澜街道居民陈雨说。(黄思华)


图说侨乡

广东文化新地标——岭南中医药博物馆开建

侨乡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展现经济发展韧性 - 天天要闻

广东或将新增一个国家二级博物馆和5A旅游景区!日前,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的重点项目——岭南中医药博物馆正式动工。该馆选址在广州中心城区北部,将依托广药集团旗下4A级风景区中医药博物馆神农草堂进行建设,旨在打造一个全面展示中医药传统文化,集博物馆、种植园、主题游乐园、酒店住宿、健康养生、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主题旅游景区。该项目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及其团队设计。何镜堂表示,他们将怀着对广州的热爱和对中医药文化的敬意参与到设计当中,把中医精神与中药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努力设计一座有地域特征、有岭南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的中医药博物馆。图为岭南中医药博物馆设计规划图。(欧志葵 王一舒 摄影报道)


广州考古成果国博首展

超三百件文物带你“穿越”秦汉时的岭南

侨乡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展现经济发展韧性 - 天天要闻

来自广州的300余件秦汉文物在国博亮相,不少文物因外形独特“圈粉”无数。王诗堃 摄

8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首个在国博举办的广州考古成果专题展,共展出广州地区出土的秦汉时期精品文物332件(套),包括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53件,另外还有广州地区近年出土的汉代金饼、陶胡人俑灯、珠串、汉代陶鸮形五联罐等尚未定级的精美文物。这批文物主要从中华文明的构建和塑造、基因的传承以及交流融会等几方面进行组合,其中不乏丝缕玉衣、“文帝行玺”金印、木简、金饼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珍贵文物。展览以宏观、中观、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全域视角,全面呈现岭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面貌与特色。(刘长欣 黄堃媛 张娇 黄巧好 摄影报道)

财经分类资讯推荐

洋客商告诉你,“一带一路”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 天天要闻

洋客商告诉你,“一带一路”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5月1日-5日举行,本期以“美好生活”为主题,展览题材包括玩具及孕婴童用品、家用纺织品、文具、健康休闲用品等。展区内不仅承载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也搭建起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往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