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的一天,正在准备与金庸离婚事宜的朱玫接到了长子查传侠自杀的消息。
挂掉电话后,她整个人麻木了许久,随后失声痛哭,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如果自己不把两人感情破裂的事情告诉儿子,如果当初自己多关注一些儿子的情绪,这场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变心的丈夫,自杀的儿子,这双重致命打击几乎让朱玫痛苦得喘不过气。
朱玫看着儿子的旧照,内心被剧烈地撕扯着,他还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孩子,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查传侠是金庸和朱玫的第一个孩子,聪明早慧,那时金庸尽管工作忙碌,回家后还是会悉心教儿子《三字经》。
他常常夸奖这个儿子最像自己,未来一定会继承自己的衣钵。
查传侠承载着父母对长子的期望,也见证了父母当初的爱情。
朱玫回忆起她与金庸并肩二十年的婚姻,甜蜜不复,婚姻徒留法律的空壳,爱情早已消磨殆尽。
杜冶芬与金庸
1953年的金庸刚刚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结束了五年的婚姻。
受了爱情的伤的金庸把重心放在了事业上,潜心创作剧本与小说。
在报社的工作中认识了年轻貌美的记者朱玫,那时金庸凭借《书剑恩仇录》小有名气,为金庸才气所吸引的朱玫迅速坠入爱河,热恋中的两人经常在朱漆九曲桥畔互相依偎。
朱玫是毕业于香港大学的高材生,说着一口流利动听的英文,非常有进取心,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
朱玫的家人听说金庸是二婚,又一穷二白,说什么也不同意两人的婚事。
但朱玫非常欣赏金庸的才华,尽管父母反对,她还是愿意嫁给金庸,她知道金庸是有潜力的。
朱玫的父母知道女儿性格刚烈,一旦决定了心意便不会更改,便只能同意。
1956年5月1日,朱玫与32岁的金庸在香港美丽华酒店举行婚礼,前来赴宴者名流众多。
朱玫与金庸
两人在众人的祝福中念出神圣而庄严的结婚誓词。
“我愿意她成为我的妻子,从今天开始互相拥有、互相扶持,无论是好或坏、富裕或贫穷、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
那一刻,21岁的朱玫坚定地相信他们一定会携手走到最后。
婚后不久,金庸进入长城电影公司,成为专职的编剧,写出许多优秀的剧本。
半年后,朱玫与金庸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查传侠。
查传侠的到来给这个三口之家蒙上了一层幸福的色彩,他不仅是两人爱情的结晶,还是金庸人生中第一个孩子,颇受金庸喜爱。
金庸与儿女
查传侠遗传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
金庸每天下班后都会耐心地陪孩子学习《三字经》,以致于他四岁就可以全文背诵《三字经》。
金庸对此非常骄傲,觉得儿子很有天赋,未来会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查传侠忧郁感性的性格也逐渐暴露出来,年仅11岁的他就开始思考人生,写出《我的人生是为了什么》一文。
文章中道出他对人生的悲观态度,认为人生苦涩,了无意义。
但当时的金庸与朱玫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儿子的情绪变化,这也间接导致了查传侠后来轻生的悲剧。
1959年,曾经工作于《大公报》和《东南日报》、有着丰富行业经验的金庸不满足于现状,决定与朋友沈宝新共同投资十万元创办了《明报》。
大公报馆
虽然这条路很难,但是妻子朱玫依然全力支持他。
他们不断更改报纸副刊的内容,力求改变新闻路线,但《明报》的销量只在千份左右徘徊,尽管金庸抱病连载小说,还是收不抵支,亏空严重。
创业的初期是金庸人生的低谷期,作为报社的主编,他经常要通宵写稿,作为报社的创始人,他还面临资金的困境。
此时,他们又迎来第二个孩子,家庭的花销也变大。
这一切都让两人陷入困窘。
但是患难见真情,这时,养尊处优的朱玫没有抱怨这段苦日子,而是选择与丈夫并肩作战,共同扛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在报社人员不够时,她主动担任记者,承担起采访的工作,并且不要一分钱报酬。
在报社资金短缺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变卖自己的嫁妆金银首饰。
每天除了要照看孩子外,还要不辞辛劳地奔波于九龙与港岛为金庸送饭。
明报
下午的咖啡时光是两人辛苦一天的唯一慰藉。
每到下午,有些疲惫的金庸与朱玫便会来到咖啡馆点杯咖啡解乏,这时他们为数不多的休闲时光。
为了节省钱,两人总是只点一杯咖啡,一边聊天一边享用这杯“奢侈”的咖啡,一滴都不敢浪费。
朱玫搅动着咖啡,却一点也不觉得苦,只觉得这咖啡将自己的能量充满,她还有一身的冲劲儿。
青年金庸
每当深夜下班时,夜风习习,他们总是要在码头等待电船仔凑齐六个人开船。
因为太晚了,天星小轮早已停航,只有乘电船仔才能渡海,但每次电船仔要等齐六个人开船,船费才会比较便宜,如果要即到即开,需要包租费三元。
在等待中,他们会望着天上的星星依偎在一起取暖,或是聊聊天,也算苦中作乐。
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明报》终于在1962年7月销量超过三万份,扭亏为盈,摆脱了财政困境。
金庸(右)
之后金庸又创办了几个子刊,《明报》在香港的影响逐渐扩大,与《东方日报》、《星岛日报》分庭抗礼。
守得云开见月明,金庸终于迎来事业上的巅峰。
朱玫又接连生了两个孩子,至此,由四口之家变成六口之家,儿女双全常常令人艳羡。
但是好景不长,经济上的好转却并没有让这个家庭更加和谐,反而暴露了更多的矛盾。
艰苦创业时,两人有着共同的目标,省吃俭用,包容、支持着彼此。
等到报社日益辉煌时,曾经的干练变成了不可理喻,金庸日益无法忍受妻子的强势,吵架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可以成为点燃两人的导火索。
一个女人的出现让这段婚姻更加岌岌可危。
金庸与朱玫大吵一架,夺门而出,气愤之下来到报社旁边的餐厅点了杯咖啡,打算用咖啡消解心中的郁闷。
这时的金庸在香港名声鹊起,因连载的武侠小说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
在女服务员为他端上咖啡时,还不等他说“谢谢”,便听到一声小声的惊呼:“您是金庸先生?”
林乐怡与金庸
金庸抬起头,眼前的女孩不过二十岁的样子,年轻靓丽的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与掩饰不住的崇拜。
他不禁回想,朱玫有多久没有对他露出这样的笑容了?他们什么时候开始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了?他们的婚姻仿佛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金庸先生,我很喜欢您的小说。”
林乐怡不愿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鼓起勇气与金庸聊了几句对他武侠小说的喜爱。
金庸听了很开心,人生难得一知己,刚才与朱玫吵架的烦闷之气一扫而光。
金庸离开时,特意给了她十元小费。
在七十年代,十元可不是小数目,是普通人家半个月的生活费。
面对如此诱人的小费,林乐怡却拒绝了。
“您平时写作挣钱也很辛苦,这钱我不能要。”
金庸为这句话动容,连萍水相逢的餐厅服务员都能体谅他的不易,为什么自己的妻子却不能呢。
落难时他需要强势的妻子为他打理一切,富贵时他却想要温柔小意的女子陪在身边。
这十元小费成了连接两人的心桥。
林乐怡与金庸
二是林乐怡必须绝育,与金庸不能再生育孩子。
林乐怡爱金庸的出众才华,金庸爱林乐怡的温柔知心。
一个美丽的女人如能很适当地运用微笑、听话、恭维、关心这四种武器,一百个男人至少也有九十九个半要拜倒在她的脚下。
林乐怡就是那个俘获金庸的女人。
不久后,金庸在跑马地置办了房产,开始与林乐怡同居。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朱玫很快就发现了金庸的秘密。
平日里金庸都是在家写好稿子,再由人送到报社,如果两人吵架,金庸便会直接在报社写稿。
可最近朱玫发现金庸既不在家写稿,也不在报社写稿,稿子是每天由司机送来的。
金庸还能在哪写呢?朱玫心里生起了不好的预感。
在她的追问下,司机最终还是道出了金庸的婚外情。
她震惊之余,怒火中烧,虽说平日里因为琐事吵架,但婚外情她是没想到的。
其实金庸的移情别恋早有端倪,只是朱玫没有在意罢了。
夏梦
五十年代时,夏梦是当红影星,也是那时金庸的梦中情人,金庸对待她总是十分特殊。
那时,夏梦曾出国旅行一段时间,金庸便开始在《明报》特意腾出版面,开辟了“夏梦游记”专栏,刊登其旅行散文。
这个举动可是开了《明报》先河,毕竟这份报纸是以报道、评述时事为主的政治类报纸。
除此之外,金庸还特别为夏梦写过一篇别有意味的社论《夏梦的春梦》。
“生活中的夏梦真美,其艳光照得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明星的风采观之就使我心跳加速,魂儿为之勾去。”
如此直白的评价足以说明金庸对夏梦的迷恋。
但是朱玫却不以为然,只当他是追星。
金庸与夏梦
后来夏梦委婉拒绝了金庸,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段单恋才算翻篇儿。
但是这次,林乐怡没有拒绝金庸。
她年轻的面容让金庸想起了那段年轻时没有结果的单恋,两人一拍即合,金庸甚至想为她离婚。
性格刚烈的朱玫自然接受不了丈夫为了一个女服务员,竟然要同自己结束二十年的婚姻。
两人大吵一架,让本就岌岌可危的婚姻支离破碎。
朱玫如同金庸笔下的赵敏,敢爱敢恨,绝不将就。
她没有过多纠缠,只是提出两个条件,只要金庸答应,她可以答应离婚。
一是给她一笔钱作为补偿。
二是林乐怡必须绝育,与金庸不能再生育孩子。
作为妻子,她留不住丈夫,但是作为母亲,她一定会为孩子争取最大的利益。
金庸、朱玫与子女
在美国读书的查传侠知道父母打算离婚时,曾试图劝和,但朱玫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离婚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查传侠知道此事无力回天,面对父母失败的婚姻,加上与女友矛盾,他便更加厌世,最后抑郁发作,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76年10月,儿子自杀的消息传来,这对金庸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他伤心欲绝,每天都在问自己,儿子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他甚至想随他而去。
他实在不想相信那聪明伶俐的儿子真的离开了人世。
作为长子,查传侠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他出生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金庸还是省吃俭用,为他请了奶妈。
金庸与女儿查传讷
他的儿子那么聪慧,四岁能背诵《三字经》,六岁能背诵《增广贤文》。
年纪尚小的他喜欢静静地站在自己的书桌旁,看他写作,写书法。
他也会兴致勃勃地把新创作的故事讲给儿子听。
长大后,查传侠也喜欢看父亲的小说,一读起来便聚精会神,连父亲喊他都听不见。
那时,金庸常常笑着对朱玫说:“你看,你有一个书痴儿子。”
那时他是骄傲的,自豪的,他期待儿子长大可以与他并肩,却万万没有想到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
悲痛的金庸也会把气撒在朱玫身上,他认为朱玫不应该告诉儿子两人要离婚的消息,这间接害死了他。
但孩子也有知情权,瞒得住一时,瞒不住一世。
虽然错不在朱玫,但儿子的离开确实让她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所谓“爱子之深切,必为之计深远。”
两人离婚之时,朱玫没有争夺三个孩子的抚养权,因为她知道,孩子们跟着金庸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
在两人签署离婚协议不久后,想到朱玫为他的种种付出,金庸也曾后悔,试图挽留。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朱玫心意已决,她无法接受不忠诚的婚姻。
不久后,52岁的金庸与23岁的林乐怡结婚,之后所有公众场合都会带着她。
而朱玫消失在他们眼前,独来独往,丧子之痛与丈夫的背叛要用一生去治愈。
在金庸晚年接受被问到“如何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时,他笑着说:“平时她什么都很迁就我,到她发脾气时,我便忍不住回嘴。”
金庸找到了他理想中的爱人,但是朱玫却一生没有再嫁。
1998年的秋天,朱玫因肺痨在香港仔律敦治医院病故,孤独地走完自己63年的人生。
弥留之际,没有家人陪伴在她左右,只有医院员工替她取死亡证,晚景凄凉可见一斑。
直到她离世多年后,才等到金庸的一句“对不起”。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
这句道歉终究来得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