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的提问三十九:请问有风水先生教我每晚烧九个元宝,是什么意思?
简单的理解和回答是:焚化,含有转变形态的意思,焚烧,含有销毁变没不再存在的意思!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事物现象,但是,更深层次的语言内涵应该还是有严格的区别!
教别人每晚焚化九个纸质元宝,应该不是风水先生的主张,风水先生没有这样的操作例规和套路。
为什么要每晚焚化九个纸质元宝呢?焚化给谁,焚化干什么?目的要明确。目的不明确,对象不明确,每天焚烧纸质元宝,引来“妖”“魔”“鬼”“怪”,自讨没趣,自找麻烦。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因焚化纸质元宝而招来“妖魔鬼怪”为害,引起其它潜在的灾难,今后就是想要送走都会有难度。“妖魔鬼怪”缠身,合家不安,鸡犬不宁,永远难以安身。引起其它潜在的灾害,更是会直接受损。要想清楚,想明白,权衡利弊后,再焚化纸质元宝为时不晚。
很多人只是随大流“敬神烧香,焚化纸钱冥币”,但对其中的相关要点和禁忌,只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基本上是门外汉。“信鬼,鬼作怪;信神,神不安”。在这方面,不懂,没有弄明白,不跟风,不随俗,反而更有利于自我保护和自身的安全!
纸钱,又称“冥币”“楮钱”……合称纸钱冥币,是祭神祀鬼的祭品。纸钱冥币起始虽然较晚,但被民间接受后,就成为“丧葬”“祭祀”仪礼中较为典型的“焚化材料”,历经千年,至今长盛而不衰竭。
更远的古代,富贵的阶层,安葬过世的祖先,一般会使用真正的铸币,这从出土的文物铜铸币钱,就能完整地体现出这一点。纸钱冥币起始,应该与“穷”字有关,一般普通人家,用真正的铸币,没有相应经济承担能力的条件下,就想到用廉价模拟的纸质冥币替代,这应该才是问题的本质。反正人过世以后的一切折腾,是属于渺渺茫茫虚幻不太真实的事情,已经没有了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仅仅就是完成一个人世间的心愿,达到心安理得……
一、古代,纸钱冥币的使用方法!
在古代,纸钱冥币的使用方法有:“瘗埋在土,悬挂在木,抛掷在水,焚化在火,升空在天……”等等的操作方法。
其中,“瘗埋在土”,从最早的铜铸币殉葬到后来的模拟纸质替代品,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唐·张籍《北邙行·薤露》有“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窠衔上树”。可见,纸钱冥币悬挂在树上是一种常用的操作方法。
“亲始死,披发持瓶瓮,恸哭水滨,掷铜钱纸钱于水中,汲水归浴尸,称为买水,否则邻里认为是不孝”。则是将纸钱冥币抛掷在水中的操作方法。
据《履园丛话》的记载,自汉以来,墓葬都有瘗钱,后来民间习俗有以纸剪钱为鬼事。“唐开元二十六年,王屿为祠祭使时”,开始用纸钱冥币“禳祓祭祀”。
古人有用纸钱冥币祭祀的实例,有不用纸钱冥币祭祀的实例。范传正认为颜鲁公、张司业家祭,不用纸钱冥币祭祀。“宋钱若水不烧楮镪,邵康节祭祀必用纸钱”。
“明易纸锭、大小元宝,黄白参半,与纸钱并用”。从明朝开始,改用有色彩纸模拟制作大小纸质金银元宝,金银锭,替代真元宝,真银锭。
以上就是丧葬和祭祀活动中使用金属铸币及后来模拟纸质冥币的基本过程!
二、古人认为,纸钱冥币为下界鬼神所用!
《北梦琐言》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南岳衡山有个名为秦保言的道士,在焚香修行方面很勤奋。他曾经问南岳真君:“上仙因为什么原因需要纸钱?我有些不能理解”!不久,秦保言夜里在梦中,梦见真君传言:“纸钱是冥府官吏,要人间进贡的财物,南岳真君我不需要这类物品”。由于这个原因,南岳山中更加相信敬重南岳真君。
《道法会元》中提到,上天星辰日月天真不接受纸钱冥币,下界鬼神及先祖土地才需要使用纸钱冥币:“诸大醮,上天星辰日月天真前,不得焚化纸钱冥币,触犯上真。下界鬼神及先祖土地,方可用之”。古代本来没有用纸钱冥币这样的方法,“汉代道教天师始用法咒化,赐给下界鬼神,这种说法记录在《洞神箓》中”。
另外,《海琼白真人语录》记述,纸钱冥币起于汉末,是祭祀中,祭给下界鬼神使用的财物:
“按玉格天条,凡设醮,不得献上真的纸钱冥币,大为亵渎。古者虽有冥器,未有纸钱冥币,从汉末开始,有使用纸钱冥币。用纸钱冥币祭祀下界中的鬼神,可以。用纸钱冥币敬献上界天真,不可以”。
有关纸钱冥币,《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的表述又有所不同,认为:纸质金钱是供奉上界真仙的钱财,纸质银钱则是祭给下界鬼神使用的钱财:
“所有的纸钱冥币,世俗有黄白之别。以黄者为金钱,上界仙真用之。白者为银钱,下界鬼神用之……”在《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作者所在的故乡,比较盛行这种做法!
三、焚化的纸钱冥币到了阴漕地府,由谁来处置和管理!
无论是在道教大型道教的斋醮超度法祭场所,还是在普通道教的斋醮超度法祭场所,一般都会焚化纸钱冥币和纸质元宝。很多人会因此而好奇,这些纸钱冥币和纸质元宝被谁拿走了呢?既然都已经“南宫受度,逍遥福乐……”了,还要纸钱冥币和纸质元宝干什么?难道真的像人们所表述的那样,被道教的祖师爷们拿去打发小鬼了吗?
依照道教的相关操作要领和解说,在道教斋醮的活动中,焚化的纸钱冥币和纸质元宝,有专门的神仙前来处置和管理,还有一大帮的“车夫”“力士”帮助搬运。这些“车夫”“力士”听命于醮坛,做搬运工作。虽然都是“仙”,但是品级较低,都是生活在有道之乡的大众阴魂,都在修行。
在普通的凡夫俗子的心目中,很多人便将这些听命于醮坛,做搬运工作的“车夫”“力士”当成了传说中好像很厉害却从来没有见过面的“阴兵”,或者认为“车夫”“力士”是道教宫观或者道长们的“兵马”。虽然很类似,但是有所不同。那些搬运纸钱冥币和纸质元宝的“车夫”“力士”,一般都只听命于福德殿中威灵宫内的辅德大王威灵感应天尊“城隍老爷”。
这些“兵马”“将军”“车夫”“力士”是怎么来的呢?
据相关的“道经”记载,这些“兵马”“将军”“车夫”“力士”,生前勇猛,殁后刚强。曾经为人世间的英雄好汉,力举百均。今作搬运冥夫,钱挑万贯,车推宝藏,浩浩荡荡……
就是说,这些“兵马”“将军”“车夫”“力士”生前都是“勇猛”“刚强”的英雄好汉及树德立功的人士。在人世间走完了圆满的一生,百年仙逝后,魂入幽冥地府,是主宰地府的神灵,以他们在人世间时候的人格魅力为标准,被地府邀请并且录用他们做了地府的冥吏,因此,地府的判官、将军、元帅、使者、狱卒、车夫、力士……都是由历朝历代已经圆满走完人生而过世的“刚正不阿”“品行端正”“树德立功”的英雄人士担任,由城隍老爷派遣和统一管理。
在这些“兵马”“将军”“车夫”“力士”中,有人们比较熟悉的百家姓氏排序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周五”“吴六”“陈七”“王八”……等等的冥吏,都在城隍老爷的帐下听命,效力于醮坛,做“车夫”“力士”及其它能够胜任的各类差役和搬运工作。当然,“兵马”“将军”“车夫”“力士”们效忠于城隍老爷,不仅在醮场超度的时候,帮忙搬运纸钱冥币和纸质元宝,而且还在“送替身”“还受生债”……等等的道教活动中,都会担任各类道教大师们需要和分别派遣的各类职务。因此,人们平时张口闭所称呼的:“赵一”“孙三”“李四”“王八”……基本上都是效忠于城隍老爷的冥吏……都来自于天下地上,四海之内……
尊道贵德是人们的本分,因此,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给别人乱取外号,乱喊别人的外号,尊重别人,自然就会自己获福。
说起道教的“车夫”“力士”和“兵马”“将军”等等差役和效力,就必须说一说道教在祭祀活动中,其中祭祀“官兵将士”的活动了。毕竟,在道教斋醮的超度活动过程中,要用到虚拟的“兵马”“将军”和“车夫”“力士”的地方有很多,所以,在道教斋醮超度的时候,就会有“祭将科仪”的活动,主要目的当然是要祭祀那些虚拟役使的“官兵将士”,使他们乐意,使他们高兴,使他们出于自愿,使他们干活有劲……在“车夫”“力士”搬运纸钱冥币之前,必然少不了“祭将科仪”的活动,这里所指的祭将,就是指祭祀那些虚拟役使的“兵马”“将军”“车夫”“力士”……
因为,那些“兵马”“将军”“车夫”“力士”和修行的人们一样,一般都在修行,还没有超凡入圣,在祭祀他们的过程中,都会设“三献”“祭酒”,祭祀这帮城隍老爷殿下的冥班神夫。
“具筵设醴召神夫,清点无殊姓字呼。满酌方樽同畅饮,欣然运递入幽宫。”
道教斋醮超度的活动中,在焚化纸钱冥币和纸质元宝的时候,都会准备牲酒祭品,注意犒劳“兵马”“将军”“车夫”“力士”。但是,大多数的民间普通信徒,在一般性的祭祀活动中。不知这类活动,或者忘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犒劳“兵马”“将军”“车夫”“力士”的程序。
《神夫力士科仪》指出:“幽冥异趣,理固无殊。人鬼分途,事原相若。观夫肩挑背负,阳世多受役之俦;应知车载夫抬,阴司有承差之辈”。
在道教的法事活动过程中,“焚香”“化表”“诵读仙经”,礼请神吏临坛,将所有纸钱冥币和纸质元宝……清点上数,造具表册,贴上封条,然后由“车夫”“力士”搬移转运交付给亡魂,并要求其他饥饿穷鬼不得争抢……至于交给亡魂后,亡魂如何处置和开销,就看亡魂的高兴和需求了……
焚化纸钱冥币的例规虽然多,但操作要领基本上都是由故事和传说再加上“遐想中的阴阳一理”虚拟演变而来,落到实处的内容只有在虚拟的世界里才有真实性可言,因此,有这方面兴趣的人士,应该要注意斟别,不能太较真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