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钢”胜“有钢” 新济钢这样“浴火重生”逐梦空天

全面深化改革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但是改革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济钢曾是山东国企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有过高光和辉煌,然而在2017年6月29日,济钢最后一座高炉熄灭,钢铁主业全部停产,重新开始转型发展二次创业。整整7年过去了,“无钢”济钢是否“浴火重生”?让我们来听一听新济钢人的故事。

济南钢铁厂,新中国第一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巅峰时期钢铁年产能超过1200万吨,位居中国十大钢企行列。2005年,大专毕业的陈书超进入济钢,成为热轧车间的一名磨床工。

原济钢集团有限公司薄板厂操作工 陈书超:当时工作12年了,已经是倒班的班长,感觉应该在济钢能干到退休。

为落实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2017年,济钢在济南的钢铁生产线全面停产,成为我国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就地关停主业的第一家。陈书超心中的“铁饭碗”没了,企业两万余名职工何去何从?仅靠企业自身力量能够解决吗?

为了帮助企业度过艰难期,山东省和济南市抽调20多个部门的骨干组成专班进驻济钢,协同企业做好转移安置工作,拿出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内部退养、买断工龄等14条安置渠道。经过分流后,济钢在岗人员剩下不到4000人。陈书超报名去了济钢保安公司,当一名安检员。但因为项目尚未完工,他待岗了一年多,一度只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

原济钢集团有限公司装备部副部长 郭强:当时那种状态下,确实未来的济钢转型向哪一个方向大家都没底。

停下来后,先要活下去,二次创业之初,济钢也找了城市服务业领域、环保新材料、出租车服务等新的业务板块,暂时解决了公司的“输血”问题。接下来如何找到能支撑长久发展的新主业?是摆在济钢人面前的新课题。

原济钢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副部长 盛桂军:去北京对接清华大学、北航,包括中科院,在这些大学和院所中我们开始摸排,期待他们能有一些成熟的项目在我们转型的过程当中在济南落地。

2019年4月,中科院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合作协议》,并与济南市展开全面合作,济钢也从中找到了转型发展的机遇。

2019年11月,全球第一条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行波管关键工序自动化装配试验线在济钢成功运行。空间行波管是卫星、飞船等空间飞行器的核心部件,用于放大微波功率,当时国内需求量的70%都是从国外进口。

山东微波电真空技术有限公司制管工程师 陈书超:刚开始练习在砂轮机上磨凹槽,特别是拆螺旋线,当时手都是抖的。你用劲儿大了,这个手一抓,整个螺旋线带着芯杆就变形了,报废了。我练这个活儿正式出徒好像是练了六个多月。

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强:预计7月份交货,可能四季度装到卫星上,再发射上去。(能够上星)意味着我们这条生产线的生产水平得到了用户认可,也得到了行业的认可,迈过了一个关键的门槛。

近年来,济钢先后在卫星制造、航空遥感、低空产业等领域参股孵化了11家子公司,吸引几百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济南。

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盛桂军:我们集团公司也是把空天信息产业作为新济钢的第一主业来培育的。

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强:目前整个(空天信息产业)的产值应该说还处于培育期,因为现在整个的空天板块契合了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升级这么一个大的方向。所以我们要有耐心,要有战略定力,只要我们躬身实干,不断积累,不断投入,不断研发,市场开拓,会迎来爆发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