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女生家长打六年级男生,欺负我女儿,我教你做人?

有报道说,山西长治某校门口,一名初一女生的父亲,殴打同校一名六年级男生。

1

视频显示,一成年男子在两名保安面前揪着被打学生头发。

被打的六年级学生说,“该女生父亲扇了他十几个耳光”。

被打学生的家长称,不会与打人者和解,希望能依法处理。

学校工作人员说校方事发后一直在处理,教育局已获知此事,辖区派出所也介入了。目前正在等待后续结果。

该事件在网络上掀起巨浪。
有人愤怒质问:“保安为什么不阻止?学校没装监控吗?”
有人揣测隐情:“六年级男生是不是霸凌了初一女生?”
更有家长留言:“换成我女儿被欺负,可能也会动手。”
为什么女生家长会在校门口打这个六年级的男生?很多网友都想知道原因。
大家都很主观地猜测,一定是这个男生欺负了女孩,所以女孩家长才大打出手。具体是怎么回事,还是等后续报道吧。
评论区里支持家长动手为女儿讨回公道的言论,映照出成年人世界的集体焦虑:我们究竟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纵容自己未愈合的童年创伤?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家长的情绪往往比孩子更激动,最常听到的话是”我咽不下这口气“。

这场暴力让人想起2019年5月的江西上饶。

因怀疑女儿被同桌男孩欺负,一位父亲持刀冲进教室,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将10岁男孩刺死。

所谓的“霸凌”并没有得到证实,这起惨案留下的不只是两个破碎的家庭,当时目睹惨案的学生都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2

孩子矛盾,家长加入的事件很多:

两个妈妈因孩子抢篮球发生争执,最后演变成双方家族十几人持械斗殴;

爷爷听说孙子被推搡,带人围堵对方孩子致其锁骨骨折。

家长直接介入孩子的矛盾中,特别是本来就没多大矛盾的时候,往往会把矛盾激化,孩子已经和好了,家长们还打得不可开交。

为什么面对孩子被欺负,家长就没办法保持理智,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呢?

对有些家长来说,他们不是在保护孩子,是在保护曾经弱小的自己。

成年人在处理孩子间的冲突时,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创伤和未竟的心愿投射其中,将简单的孩童争执升级为复杂的成人战争。

这种行为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过往无力感的补偿心理,以及对子女过度保护的焦虑情绪。

在山西长治这起事件中,那位初一女生的父亲,他的举动也是一种极端反应。

在没有确切证据显示六年级男生存在霸凌行为的情况下,直接采取暴力手段,不仅违反了法律,也违背了教育子女的基本原则——教会他们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看似是在为女儿出头,实则是在示范一种“以暴制暴”的错误价值观,可能会给女儿留下深刻的负面印象,影响她未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回顾江西上饶那起悲剧,那位父亲的冲动之举,毁灭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生命,更是两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在那一刻,他的行为已经超越了“保护”的范畴,演变成了无法挽回的仇恨与悲剧。

3


我是觉得,孩子之间的矛盾,终归要回到孩子的世界解决;成年人的战场,永远不该设在未成年的校服前。

成年人的手应该托举,而非重击。

在长治事件的画面里,两个穿校服的身影形成刺眼对比:一个是被暴力摧折的六年级学生,一个是将成人世界的戾气宣泄在孩子身上的父亲。

孩子的矛盾是成长的沙粒,成年人的暴力却是砸碎水晶的铁锤。

儿童的很多冲突,大多数可通过自主协商解决,自主解决冲突的孩子,后续相处更融洽。孩子需要学习妥协,而不是被成人剥夺学习的机会。

成年人的越界,反而会摧毁信任的桥梁。

有孩子把跟同学的小摩擦告诉家长,家长反应过激,在家长群对老师和对方家长开骂,去学校吵吵嚷嚷,孩子都觉得无地自容。

从那以后,再也不敢把学校发生的时候告诉家长了。

当然,如果孩子们之间的矛盾超出了他们自身能够解决的范围,比如遇到了校园霸凌这种严重的问题时,成年人的介入就变得必不可少。

但这里所说的介入,并不是指家长直接对孩子动手,或者以暴制暴,那样的行为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更深的心理创伤。

当家长发现孩子遭受校园霸凌时,首先应该保持冷静,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事情的全貌,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安慰。

然后,家长要与霸凌者家长、学校取得联系,向学校反映情况,必要时报警寻求帮助和支持。

霸凌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背后也涉及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

通过与霸凌者家长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促使他们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如果以上都没能解决问题,只能“以暴制暴”,那也应该是成年人之间的较量。

大人把拳头伸向未成年人,本身也是一种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