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报道
新智元报道
【新智元导读】gpt-4时代,落幕了!它将被gpt-4o完全取代。而下周,我们也极有可能迎来gpt-4.1、o3 满血版以及o4-mini这些新模型。大模型进化史,再次迎来关键节点。

从4月30日起,gpt-4将被当前的默认模型gpt-4o完全取代。
不过,怀念gpt-4的用户们也不必悲伤,它仍然可以通过openai api继续使用。
不过,在gpt-4退役之前,人们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会转向chatgpt的新模型。
如今各种爆料已经传得漫天飞,据说,gpt-4.1(包括gpt-4.1-mini、gpt-4.1-nano和gpt-4.1),去年12月宣布的o3 「推理」模型,以及o4-mini全新推理模型都要来了。
遥想2023年3月14日,gpt-4正式发布,席卷全球,在全球掀起滔天巨浪,然后在两年内,引爆了全球ai大模型的寒武纪大爆发。
它的出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见证了一场技术井喷的大爆发,铺垫了后续无数openai大模型的繁荣。
如今,这座灯塔终于要退出了。


perplexity ceo aravind srinivas最近表示,ai的进步已经跨越了临界点——三个月的时间,仿佛就已经跳过了一章历史。

「我们应该期待,在今年剩余的时间里,变化会来得更快。」
的确,就在过去短短三个月里,我们迎来了deepseek r1、原生图像生成、o3-mini等重磅炸弹,如今2025年也不过刚过去了四个月。
在ai圈的众多消息中,连gpt-4的退出都显得不那么惊爆了。
昨天的更新日志中,openai表示,现在gpt-4o已经成为了gpt-4合格的继任者。
近期的升级,提升了它的指令跟随、问题解决和对话流畅性。评估中,gpt-4o在写作、编码、stem等方面始终优于gpt-4。
确实,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自己上一次用gpt-4是什么时候了。


虽然它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忆,甚至让人一度以为agi已经来了。

还记得2023年3月,gpt-4推出时全网欢呼的盛况吗?
当时,它在chatgpt和微软的copilot网页版聊天机器人中上线,引起全网惊呼。
这个模型具备多模态能力,能同时理解图像和文本,正式开启了ai「看图说话」的时代,这在openai的模型中尚属首次,可谓石破天惊。

相比于gpt-3.5,gpt-4是一次更重大的认知跃迁。
它是首个在专业学术基准中达到哈佛、斯坦福毕业生水平的大模型。
它在数学、医学、法律之类的考试中击败大多数人类;在sat、lsat、美国律师资格考试中交出惊人答卷,能达到top 10%。
它的多模态架构,也为后续的模型演进提供了核心蓝本。
从此,大模型能力的阈值彻底提升至可用级,引爆了全球的ai应用生态,将生成式ai市场从百亿规模推升至万亿的量级。
它推动了code interpreter的诞生,为开发者提供了无限助力,间接推动了开源生态。
那时,几乎每天一个劲爆消息。那是openai的高光时刻,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
当时,全网都在猜测gpt-4的训练成本。后来奥特曼透露,gpt-4的训练成本超过了1亿美元。
终于,在23年11月,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gpt-4 turbo上线,接替了它的地位。

还记得这些辉煌时刻吗?







就在前一天,the verge独家爆料称,openai正准备发布一系列全新模型——包括gpt-4.1(含gpt-4.1 mini和gpt-4.1 nano)、满血版o3,以及神秘的o4系列(o4-mini、o4-mini-high)。
其中,作为多模态模型gpt-4o改进版的gpt-4.1,最快将在下周面世。
目前,ai工程师tibor blaho已经在chatgpt网页代码中发现了对这些模型的引用。

不过,gpt-4.5都来了,为什么下一个却是gpt-4.1?这个越来越倒退的命名规则,实在令人摸不到头脑。

它在openai大模型谱系上,实在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知该放在什么位置。

有人赞叹道:看到从gpt-1到o系列以及更高级别的演变,展示了不断增加的复杂性和能力。这就像观察人工智能的进化史!
关于gpt-4.1,现在坊间已经有了蛛丝马迹。
比如有人发现,在chatgpt的模型列表中,竟然已经出现了gpt-4.1这个选项。

这就意味着,此前泄露的小道消息是真的!这就让大家非常兴奋。
但也有人怀疑该网友是造假,把网址从gpt-4o改为了gpt-4.1。
为了证实清白,这名网友大方分享出了自己和gpt-4.1的对话链接。

因此大家确认,这名网友并没有撒谎,或伪造截图,因为顺着这个对话链接检查,会发现model-slug确实是gpt-4.1。


很快,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也能用gpt-4.1了。

此外,也有网友推测,奥特曼口中的「quasars alpha」,就是gpt-4.1。


而ft的报道也再次证实,满血版o3下周很可能再次上线。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meta、谷歌、xai这些对手逼得实在太紧,openai为了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并从中获利,不得不加快模型的发布速度。
为此,曾经需要数月时间进行的模型「评估」——测试模型的风险和性能,如今已被压缩到了只有短短的几天。
比如即将退役的gpt-4,就有着长达6个月的评估期。其中一些危险能力,正是在测试进行了两个月后才被发现的。
但现在给到的时间和资源,已经不足以进行全面的测试来识别和规避风险了。

此前,openai曾承诺构建定制版的模型来评估潜在的滥用风险,例如是否可能助长生物病毒提高传播能力。
但这种方法成本很高,不仅要聘请外部专家,还要创建诸如病毒学这类的专业信息数据集,并将其「喂」给模型来进行微调,消耗大量的工程师和计算资源。
很明显,openai不想在这件事上花太多精力——他们只对能力较弱的旧模型做了微调,没有用到更强、更先进的模型上。
比如,在1月份发布的o3-mini安全与性能报告中,只提到了gpt-4o只会在微调后才能执行某项生物学任务。至于o1和o3-mini如何,openai却只字未提。
另外,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安全测试针对的并不是最终向公众发布的模型,而是更为早期的「检查点」(checkpoints)。在这之后,模型还会继续更新来提升性能和能力。
面对这些质疑,openai回应称,其评估流程已通过引入自动化测试等方式提高了效率,从而缩短了所需时间。
「虽然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方案,但openai采用的方法肯定是最优的,并且已在报告中公开透明地进行了说明。」
此外,openai还表示,测试所用的检查点与最终发布的版本「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