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发现,《哪吒2》片尾有个投资方,叫四川省政府?所以如果不是在成都,饺子可能还是那个一无所有的饺子!
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亿票房刷新国产动画纪录。这部影片的成功,不仅源于导演饺子的才华,更与成都这座“动漫之都”的产业生态密不可分。从政府政策扶持到工业化生产模式,从人才沉淀到市场需求爆发,成都的崛起为中国动画与游戏产业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本文将从《哪吒》的案例切入,剖析成都如何构建产业竞争力,探讨动画与游戏行业的未来趋势,以及从业者的机遇与挑战。
1. 政府主导的产业孵化
2006年,成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成为全国最早布局游戏动漫产业的城市之一。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产业园扶持、版权保护等政策,吸引了腾讯、育碧等国内外头部企业落户。据《成都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成都动漫游戏企业已超600家,年产值突破千亿元。
《哪吒》的成功正是这一战略的缩影:影片结尾字幕中,“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赫然在列。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为中小型工作室提供了生存土壤,也让成都逐渐形成从IP孵化到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2. 工业化生产打破“作坊式”桎梏
传统国产动画常被诟病为“小作坊式生产”,而《哪吒》的制作团队却集结了全国60余家公司的4000余名专业人员。成都可可豆动画作为核心团队,依托成都的产业集群优势,将特效、渲染、配音等环节外包给本地专业公司。例如,影片中“山河社稷图”的3D场景由成都墨境天合公司完成,其精细度达到每秒48帧渲染标准。这种工业化分工模式,既降低了制作成本,又提升了效率,使《哪吒》的技术水准与国际接轨。
3.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
成都的产业优势不仅限于制作环节。以《哪吒》IP为例,成都文旅集团联合光线传媒推出主题展览、舞台剧、周边衍生品等,形成“影视+文旅+消费”的跨界联动。此外,成都国际动漫节、IGS博览会等展会平台,进一步打通了创意、资本与市场的连接。这种生态闭环,让成都从“动画加工基地”升级为“原创内容策源地”。
4. 行业红利:从“小众文化”到“经济支柱”**
据《2023中国动漫产业研究报告》,中国动漫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元,游戏产业规模更是突破5000亿元。动画与游戏行业的高增长性,使其成为“高薪领域”:成都资深动画师平均月薪达2.5万元,游戏主策划年薪普遍超过40万元。
这种红利源于两大动力:一是技术迭代(如AI生成、虚拟引擎)降低了创作门槛;二是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国风、二次元等内容的需求呈现“无限性”。例如,《原神》《黑神话:悟空》等作品的全球爆火,印证了“文化+技术”的爆发力。
5. 城市竞合:成都的“人才回流”优势
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曾是动画游戏人才的聚集地,但高房价、快节奏让许多从业者面临“35岁危机”。相比之下,成都凭借较低的生活成本、包容的城市文化,成为人才回流的“终点站”。
一位从上海回到成都的游戏开发者坦言:“在一线城市积累经验后,成都的产业环境和生活质量更适合长期发展。”这种“前期北上广深镀金,后期成都沉淀”的模式,使成都形成了稳定的人才池。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动漫游戏行业人才净流入率达1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6. 未来挑战:原创IP与全球化竞争
尽管成都已具备产业基础,但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原创IP稀缺,多数企业仍以代工为主;二是全球化竞争加剧,欧美日韩巨头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对此,成都若想保持优势,需进一步强化内容创新与国际化合作。例如,成都艾尔平方团队与Netflix合作推出《汉化日记》,便是本土IP“出海”的成功尝试。
7. 复合型人才成为刚需
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单一技能”转向“跨界能力”。例如,动画师需掌握AI辅助工具,游戏策划需兼具文学素养与数据思维。成都多家高校已开设“动画+编程”“游戏+心理学”等交叉学科,与企业联合培养定制化人才。
8. 细分赛道的机会挖掘
随着市场分化,小众领域呈现爆发潜力:
虚拟偶像:成都诞生了“翎Ling”等超写实数字人,其商业代言费已超千万元;
功能性游戏:成都胖布丁工作室开发的《落日山丘》,将抑郁症治疗融入游戏叙事;
元宇宙应用:成都虚实科技公司打造的“数字文旅平台”,已接入三星堆虚拟博物馆项目。
9. 个人发展的“长期主义”
行业的高淘汰率要求从业者建立可持续竞争力。导演饺子的经历颇具启示:蛰伏十年打磨《哪吒》,期间靠接外包项目维持生计。他的成功证明,在工业化体系中,坚持原创与匠人精神仍是立足之本。
成都的崛起,映射出中国动画与游戏产业的进化之路: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从代工生产到原创引领,从区域竞争到全球布局。对于从业者而言,这个行业既充满“黄金机遇”,也要求“厚积薄发”。正如《哪吒》中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成都这座“未来之城”,每个怀揣梦想的人,都有机会在动画与游戏的星辰大海中,找到自己的“封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