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德拉观世界
编辑|辛德拉观世界
《千与千寻》中生态问题的表述在动画中,故事主线开始于千寻为了解救被变成了猪的父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来到神隐世界中的油屋打工,负责服务来到这里清洁身体的各种神明与妖怪。
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被认为是腐烂神的神明来到油屋沐浴,却被大部分的员工所恐惧,他们害怕它狰狞的面孔,也厌恶它浑身的恶臭,他们尖叫着远离它的身边,生怕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只有千寻还有小部分的员工愿意上前去给它服务,她们在它的身上清理出来了无数的垃圾还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一大推的城市垃圾,自行车、家具、以及废弃的各种材料。
等到它因为身体洁净而露出本来的面目时,她们才发现原来它并不是刚才外表表现出来的那种腐坏祌,而是善良的河神。这是极具讽刺感的片段,明明应该是被众人敬仰的河神变得面目全非,他有着人类的姿态,以满身的淤泥来象征被人类所污染的河流。
而众人在看到了他被污染的表象之后也都只会万分嫌弃,哪怕河流本身有着清洁的功能,却依旧抵挡不了人类发展所带来的污染,象征工业文明的进步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这一幕也表达了在作者的心中,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是多么的严重,才会致使河神丧失了它本来的面貌,而明明身处掠夺方的人类,却又是多么的无情与残忍,他们无比排斥来寻求帮助的河神,不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它。
而在最后,千寻带领着少数人给河神清理千净的那个场景,更像是宫崎骏心中最美好的愿景,河神在得到洁净之后,为了报答千寻,给了她一个带有净化作用的丸子,只要吃下去,就可以净化体内的污秽,如果千寻被这里的大环境所污染的话,那么这个丸子可以让她变成最开始的纯净的自己。
在这一场景中,身为人类的千寻的举手之劳,却能够得到河神发自内心的感谢。它所给予的东西远比人类为它所付出的要多得多,它不记恨身为万千将它变成恶心模样的人类中的一员的千寻,而是公正地给她此时最为需要的东西,依旧无私又宽容地帮助着人类。这也象征着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无私贡献,河神代表着自然,而千寻代表了所有愿意保护自然环境的人,人类微弱的付出能够得到的却是能够让自己远离污秽的宝物,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来考虑这种不对等的付出,既讽刺又让人觉得感动。
奇异世界中的挣扎与无奈
白龙被设定为因为他自己生存的河流被各种建筑所侵占而流离失所的河神,在汤婆婆的手下学习魔法,却也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正是因为这样,他不得不听令于汤婆婆,为她去做各种见不得光的事。
碍于汤婆婆所制定的规矩,白龙没有办法明目张胆地帮助千寻,他本来应该袖手旁观千寻在这个奇异世界中的挣扎与无奈,但是出于对人类的天然好感,他却还是走上前来主动帮助千寻,并且让她能够成功地离开这个不属于她的神隐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千寻突然想起来了自己在很小的时候曾经见过白龙,小时候的她为了捡起掉落的鞋子而不小心掉落到琥珀川之中,是白龙将她救上了岸,而她也回忆起了白龙的名字。白龙托她的福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并且也摆脱了汤婆婆的控制,己经可以离开这个剥削他的世界了,可是在影片的最后,他却只是目送千寻独自离开,并没有随着她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因为他的琥珀川已经不在了,安身立命的场所已经被人类所破坏,他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虽然神隐世界的生存法则残酷又没有人情味,但是人类世界对他而言,与这里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吧。但即便是这样,他依旧帮助了身为人类的千寻,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园被人类毁坏而看着千寻堕落在这里,他的心依然纯净。
白龙象征着对于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善意的自然,他包容又善良。即便是遇到困难,也不会放弃人类,还是会尽自己所能让人类生存下去,相比起有着如此宽广胸襟的大自然,为了一己私欲就破坏自然导致自我毁灭的人类显得贪婪又愚蠢。
现实中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
现实中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宫崎骏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只是为了娱乐观众而诞生的作品,他将日本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融入其中,尤其喜欢在作品中加入自己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处处充斥着的人文主义更是他的作品的最大的特点。
他的作品世界观宏大,主题多样,从反战到女权,环保,甚至是科技发展过快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的深切思考。他立足于现实,以丰富想象力与对社会现实的哲学思考而闻名于整个动画界。
而在这其中,尤其以他的生态观念最为典型,他早期的动画电影《风之谷》,叙述了在未来的世界中,人类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工业文明毁灭,被依赖的自然环境反噬之后,各种生命相互争夺生存环境的故事。
故事中无处不充斥着作者所担忧的紧张的人地关系的问题。这部作品获奖无数,在奠定了宫崎骏在日本动画界无人可及的地位的同时,也使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担忧与思考成为了宫崎骏动画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1986年吉卜力工作室上映了电影《天空之城》,故事虽然改编自西方著名作品《格列佛游记》,但是却已经不再是一部简单的仅仅给儿童看的童话故事了,它被注入了宫崎骏所特有的思想,他借助天空之城的结局来告诫人们,科技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无所不能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作品中再一次展现了他的人与自然的主题内核。到了这一部成就了他的《千与千寻》,更是用极具象征意义的手法来表现他的忧思,将艺术与现实结合,在这个幻想作品安静又平淡的讲述着故事的节奏里面,加入了他关于生态环境与人类共处的问题的思考。当人们享受着用自然的馈赠换取的短暂享乐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后代的明天要如何度过?
在经济急速发展的今天,在金钱这个主题己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的时代,用大自然所给予的无上宝物来换取世俗中的银白之物究竟有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般巨大的作用?宫崎骏留给人们以充分思考的空间。
社会境况对生态观的影响
个人经历铸就作者生态观曼海姆认为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受到社会中的种种因素所影响与制约的,而这些因素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到一个人的思想的内容与形式中去的。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与他的思考模式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因为人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所以他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会受到他所在的环境还有经历的影响。
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并且处在海洋的包围之中,温和又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森林的总面积达到了252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之多,整个国家绿树成荫,森立覆盖率极高。
而在宫崎骏的童年时期,生活在乡下的他便全身心的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那里绿树成荫,景色优美,田野与河流是他童年中见到的最多的景色,就像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做的那样,他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嬉笑于清澈的溪流旁,他听了好多发生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美好幻想,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他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依旧得到了一生受益的回忆。
但是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更快地进行经济建设,这导致他们不顾后果地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为了经济发展而实施的一系列手段对日本这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当时最为关注的问题。
社会的现状让宫崎骏十分得不满,正是因为曾经生活在那片自然所赠予的快乐中,所以他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环境被破坏之后,人们宄竟失去了多么重要的东西,看到政府为了更多的利益而肆无忌惮地向自然索取着,眼前的一切让宫崎骏的想法有了非常大的转变。
人的思想与认识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环境生活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社会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思想发展的过程。
当他意识到,现在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刻不容缓的他们正在面对的问题时,他开始将创作的主题偏向于对人地关系的担忧与控诉这类现实问题,而不再是那些只为了给观众提供消遣娱乐而产生的无味作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