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邪豆子的胜利
动画及插画师Julian Frost为DWTD设计了各种角色,它们被统称为beans(豆子),是一种长相简单的两足生物。对于这个设定,Julian Frost在其主页上仅给出了一句解释:“我没有什么宏伟的计划,只是它们必须足够简单,这样即使发生可怕的事,你也不会感到难过。”
虽然简单,但制作方还是认真给每个豆子都取了名字,头上着火的是Numpty,挑衅大熊的是Hapless,瞎吃药的叫Pillock,摸电门儿的是Dummkopf……当然,还有主题相关的几位,听歌不看路的Stumble、开车勇闯铁路的Bonehead,以及你站在此地不要动,我去追个气球的Putz。每一个的名字,都或多或少和笨蛋、傻瓜有关系(英语说人蠢的方式也是很多)。
Julian Frost的手稿。
小豆子们的圣诞片《Deck the Halls》,从左往右分别是Botch、Numpty及Loopy。
2012年11月14日,这群作死倒霉的豆子正式上线youtube,与大众见面。
用可爱的动画消解各式血腥画面可能带来的不适,用最轻松的旋律唱出荒谬的死神来了的故事,DWTD这种既邪乎又萌趣的反差感,不仅带来了新的死亡叙事法,让公共安全告示走出了令人沉重的传统模式,还带着强大的娱乐性,于上线第一周就在youtube收获了逾两千万的点击量,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并很快成为iTunes上名列前茅的歌曲。
在iTunes排行榜上,《Dumb Ways to Die》紧跟在阿黛尔的《Skyfall》和当年的现象级歌曲《江南Style》后面,热门程度可见一斑。
广告发布半个月,McCann Melbourne便对外公布称视频带来了至少50万美元(约350万人民币)的价值。同时,Metro Trains在2013年发表的一则品牌新闻也指出,他们的事故率降低了21%。
不过,DWTD的成功并不仅限于作为一则广告带来的影响力和效力。洗脑的旋律,犀利的视角、独特的表达,让它迅速变成了一枚文化符号,有媒体将它形容为互联网上“一头无法驯服的野兽”。仅仅两周,网上就涌现出了85个“致敬版本”(数据源自维基百科),包括蠢蠢死法之权游版、经典电影的蠢蠢死法合集、男子无伴奏乐团Maccabeats创作的《Smart Ways to Live》等,甚至多年之后,和《鱿鱼游戏》来了场梦幻联动。
当然,无心插柳的Metro Trains也敏锐嗅到了这一现象级传播事件背后的商机,在DWTD问世的第二年,2013年5月6日,同名app小游戏于IOS设备发行,稍晚些的9月,安卓系统也跟上了这股“作死风”。次年,跳脱出道路安全主题,以运动为核心内容的《Dumb Ways to Die 2: The Games》上线,很快在全球83个国家以7500万次下载量和2亿次打开数登顶app排行榜。
直到今天,DWTD俨然以独立IP的形象在运营,除了游戏外,一些周边也在不断推出,包括玩偶、服饰、绘本等。还先后与墨尔本国际电影节(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帝国人寿保险公司(Empire Life Insurance Company)合作过宣推内容。
与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合作的小宣传片:看电影时大声打电话会被吃掉哦,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