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辞官”鲍无可离职,公募“造星时代”渐退

近年来,a股市场震荡加剧,公募基金经理队伍加速迭代,“卸任”“辞官”成为高频词,行业“造星时代”的喧嚣逐渐退潮。

5月17日,景顺长城基金百亿基金经理鲍无可宣布离职,年内离任的基金经理人数已经达到138人,较去年同期增加2成以上。前一日,“顶流”基金经理张坤也官宣不再担任高管职务,专注投研。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正出现“投而优则仕”路径转向,多位知名基金经理陆续卸任,选择将更多时间精力集中投入到基金管理中。在业内人士看来,头部基金经理的角色调整,意味着基金公司更倾向于让他们更聚焦投资能力,而非分散精力于管理事务。

人事变动频频

5月17日,景顺长城基金一纸公告为持续月余的人事悬念画上句号。公告内容显示,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离任,并卸任在管的所有产品。今年4月,该公司曾发布多份相关增聘公告,彼时市场已对鲍无可的去留产生诸多猜测,如今离职消息的确认也揭晓了谜底。

对于鲍无可的下一站,业内多有传言或是私募基金,但具体去向还待时间验证。鲍无可在业内已成名已久,一举一动自然备受投资者关注。记者查阅基金相关讨论区也发现,不少投资者对其离职有所热议,引起讨论的主要原因是他稳健的业绩表现。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鲍无可的在管规模为162.07亿元,较之其巅峰期(2024年中报为271.86亿元)已减少四成。这一变化既与市场风格切换导致的权益产品整体赎回有关,也与近年来投资者偏好转向指数基金等被动投资工具有关。

就业绩而言,截至5月16日,他此前管理的8只产品(仅列举初始基金,下同)的任职回报均为正,6只任期内年化回报超过10%,最高的为景顺长城能源基建a(15.37%)。此外,有近三年数据的6只产品的累计回报均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最高超过50个百分点。

这样的业绩表现使其在个人投资者中拥有极高认可度,其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普遍在55%以上,景顺长城价值驱动一年持有的个人持有比例甚至达100%,足见散户对其投资能力的信赖。

就在鲍无可离职前一日,易方达基金的"顶流"基金经理张坤也迎来角色调整。易方达基金发布公告称,副总经理张坤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高管职务,未来将继续坚守在基金经理岗位上,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

资料显示,张坤自2008年加入易方达基金,从事投研工作近17年,是该公司主动权益投研团队的核心人员,也是业内“顶流”基金经理之一,巅峰期规模可达1344.78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他的在管规模为608.22亿元,在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中仍位居首位。

早在今年3月,易方达基金旗下另两位百亿基金经理陈皓、萧楠也因类似的原因先后卸任高管职务回归投研。观察来看,由于近年来a股市场持续震荡,权益类产品遭遇赎回叠加业绩表现不佳,与业内其他明星基金经理规模下滑的情况类似,他们的管理规模也有所减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他们的管理规模分别为277.74亿元、337.38亿元。

行业变革期背后

近年来,公募基金经理队伍流动正在加速。wind数据显示,公募2024年全年有358位基金经理离任,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而截至今年5月18日,年内离任的基金经理人数已经达到13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2%。这一数据背后,既有市场震荡导致的业绩压力,也有行业竞争加剧引发的人才流动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继离职的基金经理里,不乏业内知名老将。例如,今年5月,华安基金旗下有近10年投资管理经历的基金经理李欣因个人原因离任。在此之前,华商基金周海栋、中欧基金曹名长、广发基金张东一在内的多位昔日知名基金经理先后“清仓式”卸任。

第一财经查阅从业记录后发现,上述人士均已离职,“先增聘,再卸任,再离职”的流程不断被证实,甚至已成为常态。这也解释了为何每当知名基金经理产品出现增聘信息时,市场便会出现离职传言。当前,“跳槽至同业机构”和“公奔私”是公募基金经理职业转换的主流选择。

与此同时,公募行业传统的“投而优则仕”晋升路径正在发生转变。过去,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往往会被提拔至高管岗位,这既是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行业常见的人才激励方式。然而,随着主动权益基金进入业绩和规模的双重低谷,投研难度加大,这一情况也有所变化。

自去年以来,“投而优则仕”的案例明显减少,反而出现不少知名基金经理卸任管理职务,选择“退仕从投”的情况。部分是出于职业规划离开公司,有些则是想回归投研,选择将更多时间精力集中投入到基金管理中。

据第一财经初步统计,去年以来至少有20位基金经理离任副总这一职位。如今年4月,诺安基金杨谷卸任副总经理,也是为了专注于投资工作。此前还有万家基金黄海、乔亮离任副总经理,分别转任投资总监与首席量化投资官。

“主要是因为担任高管以后,和投资无关的行政事务太多了,比较分散精力。”华北一位基金公司内部人士此前也告诉第一财经,即使是给个头衔挂个名,但一些高管序列的会议等内容还是需要参与。此外,优秀的基金经理未必擅长管理,双重角色实操起来压力较大。

也有华南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这一选择背后或许也有政策的影响。据最新《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公司高管的考核,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此外,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

“这意味着基金经理需要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每一只产品的管理中,提升投资决策的质量,提升持有人的投资体验。”上述华南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同时承担多个角色也会导致精力分散,有些基金经理希望专心做投资。

“高管级别的基金经理本就是公司的核心投研力量,其专业能力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另一位基金公司内部人士看来,这样的变化,有利于基金经理发挥投资专长、专注做好基金管理,更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也彰显了行业机构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突出投资者最佳利益导向的经营理念。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