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王昆的歌声从延安响起,构成了无数人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周巍峙笔下的战歌鼓舞人心,传唱至今。
周巍峙、王昆,一对革命伉俪,一生为人民而歌,他们的故事讲述着家与国的燃情往事。
12月2日至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推出五集纪录片《为人民而歌》,揭秘时代经典背后的故事,深情致敬周巍峙和王昆两位人民的艺术家。他们的人生经历勾连起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而他们的影响在新时代也仍在延续。
宏大的时间跨度,众多家喻户晓的作品,等身的成就与荣誉……如何才能清晰梳理出主线,让两位艺术家的形象兼具新鲜感与记忆点?来看《为人民而歌》团队的主创手记。
描摹艺术人生的“年轮”
人民是不变的“圆心”
周巍峙和王昆,是蜚声文艺界的音乐家,也是携手一生的传奇伉俪。
讲述两人故事的纪录片并不少,而这一次,我们希望能够在常规视角和大众印象之外,重新端详这对艺术家夫妻的面貌,描摹他们的人生轨迹,找到他们何以被历史选择、被人民铭记的答案。
在周巍峙、王昆的家中,节目组第一次进行前采拍摄
通过对大量影像资料和作品的研读,以及与家属的前采交流,我们在创作主题上达成了一致:展现两位艺术家与人民的血脉联系。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孜孜不倦为人民而歌,正是周巍峙、王昆一生所秉持的信念,也是他们的艺术深受人民推崇、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因此,我们在故事素材的遴选和积累上,着重凸显他们与人民的联结。
在延安时期,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排练总是向公众开放,农忙后的老乡成了《白毛女》彩排的观众和“评委”。
在抗美援朝的岁月中,周巍峙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写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而王昆则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携手为人民歌唱。
在改革开放后,晚年的周巍峙仍然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奔走,组织编写《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几乎耗尽余生。
他们的人生“年轮”,以人民为“圆心”不断延展。
由周巍峙主持编纂的“十大集成”志书,节目组拍摄其档案库
而将视野拉远,我们看到的是革命的烽火、新中国建设的热潮、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新时代的发展。讲述两位艺术家的故事,也是对时代精神、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不同的时代,始终为人民而歌”,是我们对两位艺术家最本质的概括;紧紧抓住“人民”和“时代”这两把钥匙,是我们在谋篇布局时的根本依循。最终,我们将两位艺术家的人生,浓缩在《到延安去》《红色伉俪》《激情岁月》《花开东方》《岁月长青》五集的故事中。
从“我的父亲母亲”说起
交织一场多视角的叙事
联结“时代”和“人民”的叙事,无疑是厚重的。当镜头聚焦在两位主人公身上,我们希望能够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来拉近他们和观众的距离。他们两人的长子——周七月,成为了我们的重要突破口。
在长达一年的拍摄中,节目组跟随周七月辗转北京、河北、江苏、陕西多地拍摄,重访周巍峙、王昆人生中的重要地标,也和周七月成为了朋友。我们用纪实手法拍摄了大量他在故地寻迹的片段。两位艺术家的故事,以“我的父亲母亲”的口吻,娓娓道来。
周七月在河北辛集,自己出生的地方看书
1947年到1948年,周巍峙和王昆所在的文工团在河北束鹿县驻扎。战火纷飞的年代,长子周七月出生。而后,周巍峙被派去解放区考察。聚少离多,王昆一边肩负着繁重的演出任务,一边扛起了育儿的重担。
在战争期间生子,王昆还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给爱人写信时,才二十出头的她倾诉着委屈,要“把孩子送人”,但也不住地夸孩子“好玩儿极了,可爱极了”,给爱人寄去孩子的照片,要他好好保存。
第二集《红色伉俪》首次公开展示了革命年代王昆写给周巍峙的家书
这是一个家庭的温暖回忆,我们从中能够一瞥革命年代的艰辛,感知到那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克服百般困难的决心。为了用文艺的号角鼓舞人民,他们甘愿忍受别离与艰辛。家与国的记忆,在这一刻融为一体。
第五集《岁月长青》中,周七月讲到,父亲晚年时主持编纂“十大集成”,母亲忙于培养学生、打磨作品,两人仍旧聚少离多。每次出差,周巍峙都会用自己刚学会用的手机,略显笨拙地给王昆发去短信报平安。亲人的视角,平实而温暖,带着生活的“毛边”,也让我们看到爱情、亲情、艺术、信仰的交织。
晚年的周巍峙与王昆
在制作时,我们在常规的第三视角解说外,创新性地融合了周七月的视角,在每一集开篇和关键部分大量使用他的旁白画外音,结合他一路寻访的纪实画面、采访同期,实现“穿针引线”。
同时,我们还大量使用了周巍峙和王昆在第一视角下的自述与手记,并且采访了两人的好友、学生,音乐家、艺术评论家等等,他们的讲述,让周巍峙与王昆的人物画像有了更多细腻的笔触。
年逾90岁的作家王蒙感慨地说:“王昆同志是应运而生。这个喉咙,这个天赋,这副头脑。这个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评价周巍峙、王昆:“他们是一对革命的夫妻、文艺的夫妻。”
多重视角的交织下,两位艺术家的面孔愈加清晰、生动。
构建充满意义的空间
在纪实中创造沉浸感
整个系列制作中,我们邀请了10余位嘉宾参与讲述,如何让他们和主人公的回忆生动起来?我们坚持以纪实为主,设置对主人公和嘉宾充满意义的空间和情境,坚持设问但不设防,让回忆与情感自然地流淌、生长。
拍摄时,坐在自己出生的炕上,周七月讲到,第一个抱自己的人可能就是“喜儿”的第三位饰演者——孟于。
捕捉到这一信息,我们决定跟拍周七月拜访孟于的过程。在这场“久别重逢”中,当年的婴儿已成老人,曾经的少女已逾百岁。镜头下,两人见面自然地拥抱在了一起。103岁的孟于,开口就问:“你还记得我抱过你吗?你妈妈去排练,那时候我就抱着你。”
采访歌唱家孟于
那一刻的互动,和多年前的回忆遥相呼应,格外动人,也让孟于接下来的讲述显得尤为真实和生动。她说:“我当时没演过这么大的戏,我怕演不好。王昆对我的帮助很大,她把她的一些好的经验告诉了我,也使我从此演《白毛女》有了内涵。”两位“喜儿”在革命中结下的友谊、王昆对其他演员无私的帮助,跃然眼前。
两代“白毛女”共同探讨
此外,我们还特别邀请了王昆的学生、新一代“白毛女”王娜同来拜访。
刚演出完的 “喜儿”,辫子还来不及拆,就和孟于一同唱起《北风吹》。“喜儿”之间的传帮带,从采访到现实,在这一刻实现了呼应。
打造电影化的质感
书写穿越时空的浪漫
与歌剧《白毛女》有关的故事贯穿王昆的一生,也是本片的一条辅线。
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白毛女》举行首演,引发了轰动,这一情节在节目中也得到了再现。
情景再现延安时期的《白毛女》演出
2011年,王昆坚持复排《白毛女》,也由此挖掘出了饰演喜儿的演员王娜。
2024年7月,恰逢王娜所在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再次演出《白毛女》,我们跟随王娜一起排练、演出,拍下了不少纪实片段。
演出时,周七月也来到现场。他曾在采访中提到,小时候自己在剧团长大,母亲排演《白毛女》时,他总是站在侧幕看着母亲,构成了他对母亲最亲切的记忆。
于是,我们专门设计了这样一个电影化的场景:《白毛女》演出时,周七月伫立在侧幕观看。当场灯暗下,歌声响起,摄影机追随着周七月的目光,在那个瞬间,光阴流转,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超越时空的壁垒,闪耀着光芒。
2024年中国歌剧舞剧院《白毛女》演出侧幕,周七月驻足凝望
周巍峙、王昆一心扑在事业上,缺席了儿子的成长。回忆父亲排演《东方红》时,周七月说:“他天天就是一个跨栏背心,上面还有洞。”即使跟父亲一起住在办公室,他也“每天见不着他,天天就看他忙,实际上没有说两句话”。忆及此处,有遗憾,也有溢于言表的敬佩。
一对平凡的父母,坚持着非凡的事业。两人为人民而创作的印象,深刻地烙印在孩子的记忆里。因此,在讲述周巍峙任总指挥、王昆担当演员的《东方红》时,我们也运用了“时空错位”的手法,拍摄了台下沉浸在回忆中的周七月,通过蒙太奇,“看向”父母创作的舞台片段。
周七月在剧场中“回望”父母的作品
时空交错,推进情节与情绪。成片后,我们发现,这种电影化的表现手法,不仅提升了质感,也让主题得到升华。
制作完成后,节目组邀请了周七月与弟弟一家集体审看了成片。近3个小时的看片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他们沉浸在光影回忆里的微笑与泪水。讨论时,他们表达了由衷的肯定与感谢,称赞节目组的工作精益求精,并表示“这是用心用情之作”。对于我们而言,这份肯定来之不易、尤为珍贵。
正如作家王蒙在采访中总结的,周巍峙与王昆的艺术“完全是献给人民的”,他们用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使命。他们的创作与坚持,在今天也不断激荡起回响。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为人民而歌》是我们向周巍峙、王昆的致敬,也是向所有人民的艺术家的致敬。他们留下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依旧在鼓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作者: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钱亦琛
来源:cmg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