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年代剧旗号的《新一年又一年》为何积压六年?不播也罢

年代剧以其跨度长、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表达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从而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与生活样态,因此深受观众注目。优秀的年代剧如同醇厚的美酒让人回味绵长,如《人世间》《父辈的荣耀》《南来北往》等都取得了自身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比豆瓣评分高达9.4的1998版《一年又一年》,在此基础上翻拍的《新一年又一年》,于2018年拍竣却延压六年之久,迟至目前才播出。六年啊,一个婴儿都快到少年了。为何积压这么久,也许从该剧的诸多因素看出一二。

首先该剧的服化道低劣。如该剧开局即反映插队陕北的下乡知青,陕北属老少边穷地区,可剧中人穿的衣服、用的器物都是新的。

而在北京,一身冬装的陈富生下夜班回家,和屋里屋外忙活的妻子胡桂兰打着招呼。院子里白雪铺地,在滴水成冰的季节,两人说话连寒气都没有。


而陈家的院落大方,房屋宽敞,这在1978年的北京,身为双职工的陈家夫妇早就实现了人均住房面积的跨越,现实吗?


也不知剧组经费多紧张,导致已参加工作的林平平穿着那身固定不变的裙子和皮鞋,和陈焕爬长城、听音乐会、去上班,真不怕磨出洞来。这和林平平高干子女的身份以及孤傲的人设相符?

其次,剧情有违现实。如高考在露天举行,再苦再穷也不至如此吧?

又如胡桂兰为筹备女儿陈青婚事,将外汇券交给陈青,让其去友谊商店转转。那可是1978年,而外汇券1980年4月1日才发行。另外,当时外汇券是来华的外国人、归国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特许使用的,是出入友谊商店的特殊通行证。但剧中陈家也没有海外亲戚,胡桂兰从哪得到的外汇券?


还有纪红兵找放假的陈焕去爬长城,当时陈焕正在大学读研。大学放假无外乎寒暑假,可两人和路上的行人都衣着春秋装。难道大学除了寒暑假,在春秋季节又增了假期?



第三,《新一年又一年》成了断年剧。原作《一年又一年》是编年叙事,每年一集,展现了二十年。而《新一年又一年》从1978年到2018年,跨度达四十年。一方面剧情拖沓,注水严重,另一方面又仓促行事,采用跨年展现,剧中多次出现“一年后”、“两年半后”、“三年后”等字幕,生生将四十年变成断年压缩。不仅反映了编导对宏观叙事、历史把控等展现能力的不足,也使剧情在拖沓中时而变得急促,如同一部或短或长的流水账,削弱了年代感。


如此拙劣的《新一年又一年》让观众既没代入感,也难于体会岁月有痕,从而产生强烈共鸣。积压六年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也无播出的必要了。至于现在播出,大概是剧组收回成本的强烈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