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遇见摇滚,在上音倾听山人乐队

4月30日的上音歌剧院管弦排练厅内,上演一幕欢乐的“室内民族广场舞”。成立于云南的山人乐队在这里开展工作坊,这支足迹踏遍几十个国家、致力于传承传播民族音乐的乐队,不仅展示云南最古老和具有代表性的葫芦笙、彝族弦子、哈尼族三弦等乐器,还与现代音乐进行跨界融合,更教授大家吹奏树叶、跳左脚舞,大山深处的自然之声回荡在上音校园,感染着每颗爱乐之心。

山人乐队工作坊是近期举行的上海音乐学院非遗艺术展演周的收官活动。在此之前,“南韵·国色”新媒体音乐会、“中华情·萨迦韵”沪藏民族特色交流汇演相继举行。“我国非遗文化丰富多彩,此次我们举行的三台展演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精髓,对中华民族不同地区音乐艺术、非遗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呈现与展示,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时代风貌。”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刘灏告诉记者。

“一次原始乐器与现代音乐的结合”

古老乐器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又能在当代焕发怎样的可能性?山人乐队用一场90分钟的工作坊,向上音师生们展示原始乐器魅力。屏幕上播放着乐队过往的采风视频,从怒族乐器达比亚、短笛、口弦,到基诺族乐器奇科和箫,再到彝族撒尼人乐器三胡与竹笛等,在乐团成员们的讲解和演奏下,云南的风土人情迎面而来。

“怒族是一个性格内向的民族,族民们谈恋爱时,常常通过吹口弦来寄情,不同旋律代表不同的含义。”“葫芦笙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古老乐器,西洋乐器口琴的鼻祖就是中国古代的乐器笙。”“我们从云南带来了新鲜树叶,吹叶最用于民间自娱、劳作休闲,和向喜欢的姑娘表达爱意……”山人乐队主唱兼吉他瞿子寒(汉族)、低音弹拨乐斯告阿腊(彝族)、打击乐小欧(汉族)、打击乐夏天(英国)、女声莱努(哈尼族)接连上阵,在展演古老乐器与演奏技法后,他们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音乐融合,上演乐队的代表作之一《上山下》。彝族月琴等民乐灵动的声音,与摇滚律动节奏交织成气氛热烈的现场。

绵延了数百甚至上千年的传统音乐,如何让当代人接受?“有的音乐人把古老音乐当作佐料加入作品,增添一些色彩;而我们希望通过全新创作,让古老音乐唱出符合当代审美习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新声音,要找到平衡点固然很难,但我对本民族的音乐充满自信。”正如乐队主唱兼吉他瞿子寒所说,山人乐队成立20余年来,已参加上千场次大小演出,近年来更是以开放多元的音乐态度、灵秀而瑰伟的中国声音与世界对话。这离不开乐队中的“老外”、英国打击乐手夏天,他1998年来到中国云南,2000年起与山人成员共同成长,致力于云南打击乐和传统乐器研究的他,把山人的音乐推到了几十个国家。

“我认为全人类都可以从云南的民族音乐中获得养分。认真做好每次采风,相信这些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中国传统音乐,也能打动更多外国听众。”夏天说。

“教创演研”传扬非遗文化

“此次上音非遗艺术展演周是对院长廖昌永提出的‘教创演研’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上音民族音乐系主任刘灏介绍,“南韵·国色”新媒体音乐会结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古典美与现代时尚的视听语言,展现作曲、民乐、数字媒体艺术、现打学科资源整合成果;“中华情·萨迦韵”沪藏民族特色交流汇演,由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古城艺术团携手上音民乐系学生,上演萨迦非遗舞蹈《吉祥索舞》等民族歌舞表演。

记者获悉,上音下半年将进行更多交叉学科融合的民乐展演活动,让更多传统乐器获得关注。而作为文旅部非遗研究培养基地,接下来上音将会发布招生简章,在上海及周边招收非遗传承方面的学生,仅民乐系包括八个非遗研究方向:孙文明二胡、广陵派古琴、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瀛洲古琵琶、浙派古筝、竹笛艺术和古琴斫制技艺。

  作者:姜方

文:姜方图:上海音乐学院编辑:王筱丽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