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
咱们威震武林的大导郑晓龙、名编高满堂,携全明星阵容配置、全网“王炸”“必爆”的通稿,终于借着央八这个大舞台,将这个所谓堪比《人世间》的surprise——《南来北往》推到了观众面前。
然而当观众们在央视追过该剧的首播之后,终于醒悟了,也咂摸出了一条影视圈的铁律:响鼓不必重锤,半瓶子墨水的一般就爱穷晃荡。
果然,这一次央八又又把王炸年代剧给搞砸了。
上上上一次是《我们的日子》,扬言要在《人世间》之后,重振年代剧之光,结果取之糟粕、去其精华,只学会了年代错乱、牛头不对马嘴的疯癫和狗血。
上上一次,是《人生之路》,蹭足了来自路遥经典小说《人生》的热度和关注,结果把原著的内核精髓改的面目,时而像晋江的烂俗虐恋文,时而像起点开挂爽文,反正不像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大作。
上一次,是王家卫的《繁花》,拍剧给人一种拍广告的错觉,一会像彩妆广告,一会儿像国窖1573的广告,最可怕的是拍出来的80、90年代上海,是个既像小时代里的上海,又像汪伪时期的上海,就是不像八九十年代的上海。
而这次,《南来北往》这个王炸似乎又打成了烂牌,央八这是跟年代剧有仇么?咱就来细细说道说道这剧吧
作为一个阅剧量、阅片量还算丰富的观众,以我的观影经验,就是大家以后还是不用再迷信所谓的大导大编。
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过了创作巅峰期、眼见着走在下坡路上的大导名编。
像张艺谋啊郑晓龙等年过七十的大导,普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退休在家养花遛狗了。
很正常,能力退化功成身退啊
可放在影视圈这些大腕身上,就是退不了休服不了老,明明创作能力日渐枯竭,却偏仗着年轻时挣下的口碑和名气,忽悠着投资方配合,来给观众添堵。
比如《南来北往》的开局,简直就是没剧情硬水剧情,角色没台词硬尬台词的典范。
第一幕,列车员蔡小年走过拥挤车厢的镜头,一眼望过去,车厢很拥挤,上面挤着行李箱,下面过道上站着人,人满为患啊。
蔡小年扯着嗓子提醒乘客们有事可以找他。
这不,某位乘客有事儿了
“同志,事儿倒是没啥事儿,就是车厢里还有座位吗?有的话我寻思着坐会……”
然后蔡小年用插科打诨的话术回绝了。
我看了一下,就这么一段简单的对话浪费了1分钟的时长。
编剧自以为逗趣,大书特书啰里吧嗦了一通。
可这啰嗦的是根本没必要呈现出来的对话,连屏幕外的观众通过镜头都知道车厢人满为患、过道站的都是人,人挨人挤得没有空隙。
而屏幕里的那位乘客莫非眼睛长脚板底,完全看不到?这话有问的必要吗?
再接着白敬亭演的男主乘警汪新出场了,他一上来就遇到了外乡乘客包包丢了。
然后这个乘客就操着一口川普向他求助,无非就是说一些包里有什么以及丢包的经过,作为北方人我完全能听明白他话中的意思。
但男主就是听不明白,能看出来是在装听不明白,还是选择性的装听不明白。
而且听不明白的还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我上车之后不敢睡觉,就害怕贼娃子盯起来”
然后针对贼娃子一词,男主跟乘客展开了以下一段自以为有趣实则无聊至极、说相声式一唱一和的逗哏捧哏。
“啥塞袜子里了”
“贼娃子啊,贼娃子就是偷儿哥”
“就是摸包包的,就是你们北方话说的那个嘴啊”
“啥意思”
“哦,是贼”
……
拜托啊,两位大编大导,咱是搞剧的,没写过相声也没弄过小品,瞎搞啥啊,觉得自己堪比郭德纲吗?这段对话逗趣吗?
而且在剧情进行到乘客急得焦头烂额找失物的紧要关头,放着找东西的正事儿不做,在这说相声,这真的合理吗?
整整两集,基本没啥有效剧情,先是讲了男主帮乘客找回了失物抓到小偷的经过。(过程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抓人的方法是停站时、进出人流量大的时候守株待兔,抓住人的关键是贼自投罗网,这儿也很降智)。
接着又交代了男主跟他未来师父不打不相识的经过,除此之外基本都是各式各样编导自以为有趣的小品相声式片段。
好笑吗?有趣吗?只能说无聊至极。
平淡乏味、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戏剧冲突,只有无意义的注水台词对话,也没有什么悬念和钩子,难怪大家纷纷弃剧。
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剧本烂,烂一窝。
曾经看《人世间》《琅琊榜》时候,曾为丁勇岱的表演而感到震撼,觉得这才是有品质的表演大师。
可是前有《画眉》、再有这部《南来北往》,直接让他在我心目中大师的形象碎了一地。
他的马魁完全就是《画眉》中复制粘贴过来,表情只有两种,要么挑着眉头显示自个儿一脸的高深莫测,要么皱着眉头欲语含休,一脸苦大仇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剧本就没给他发挥的空间。
台词是无聊的寡淡的,角色的行为动机也好,人物命运也好讲的肤浅的幼稚的甚至是莫名奇妙的。
剧本以及角色打动不了演员,自然也激发不了演员的创作热血。
这两集大家也看到了,走马观花出场了许多熟悉的戏骨面孔,左小青、刘钧、倪大红、杨坤、崔奕等等……
这些人基本都在各自的戏份里安排了一出小型相声表演,就像拼盘演唱会来赶场的歌手,各顾的各的,没有情感连接和碰撞,就有一种“看,我已经在演了,在很努力很努力的在演”的感觉。
没错,说的就是男主的四邻——大叔大婶们,那种邻里间的亲切和熟稔一看就是硬凹的。
戏骨们还好,就算再装,也会用技巧把那些“装劲”消弭掉一些。
然而换成年轻的白敬亭就不一样。
他的演的角色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耿直小伙,可那腔一开,东北人甚至一些北方观众立马就知道这不是东北人,他演的是他心目中东北人的样子,大概就是沈腾演小品的样子,看得人脚趾抓地。
另外就是角色设定跟时代背景不匹配,故事背景讲的1978年,之前十年是什么日子大家都明。
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起头,人们无论在思想层面上还是精神上还没有彻底的放开。
说话做事绝不向现在这样大胆开放,都是偏保守朴实的。
然而这个剧里,邻居之间大庭广众之下还能随便调侃人家夫妻之间那啥事,这在现代社会都还不是很常见呢。
男主王新和金晨饰演的女主马燕等年轻角色就更是了。
虽然他们的年纪是合适的,但大家在他们身上闻不到时代留下的烙印,一看就是90年代的孩子,大胆、直率、叛逆,我的脸由我做主,想怎么整怎么整,匹诺曹的鼻子,蛇精的下巴,科技与狠活明明白白写在脸上。
他们可能也意识不到,这一点跟《人世间》雷佳音殷桃宋佳他们差远了。
演员跟时代气息不匹配,导演郑晓龙还是选他们,为了俩字——顶流。
故事道具场景也跟78年的时代气息不匹配,78年的绿皮火车是那个样子吗?不知道还以为他们穿越了,
坐高铁里呢?
桌子上干干净净,地上也没有瓜子皮,走廊上也没有吸引,车厢内各种配置一看相当上档次,是真的是78年的样子?
按理说郑晓龙和高满堂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都是创作过不少经典作品的大佬,咋能搞成这样子?
从郑晓龙过去对顶流明星不屑一顾,对所谓的科技脸嗤之以鼻,对烂剧本的拒之门外,到如今将这些不好的“糟粕”通通收入麾下来看,看来离晚节不保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