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10年在中国上映的影片《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华丽变身导演后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力作,其处女作曾获得过第十四届韩国釜山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大奖”、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以及第一届澳门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
关于电影《我们天上见》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阴雨绵绵的安徽蚌埠一个小镇上,一个名叫小兰的姑娘在期盼父母能够早日回到她的身边,而她的姥爷也在期盼女儿、女婿早日回家的故事。
影片开头是一段温柔细腻的女声,“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和幻想。我叫蒋小兰,君子如兰,是姥爷起的名字,他最喜欢兰花了。我出生的时候,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爸爸妈妈因为政治原因,在我三岁的时候,就去了新疆劳改农场,把我留给了姥爷。小时候我特别恨我姓蒋,因为‘蒋介石’在那个时候是我们国家最大的阶级敌人,是小朋友眼里最大的坏蛋。
我真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跟姥爷姓唐,哪怕被叫成糖浆、糖稀、糖葫芦也好……”这温和的声音将观众带入了那一段童年的回忆。童年本应该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无忧无虑的,而小兰的童年却因为一场特殊的革命而变得有些不同。小兰虽然缺失了父母的陪伴,但她有一个疼她爱她的姥爷。重要的是让现在生活在大时代、大发展中的忙碌、冷漠的人们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重温曾经有过的人性的温暖。
影片中姥爷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中陪伴着小兰长大,姥爷成了小兰成长过程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段深厚的祖孙情在影片中通过一幅幅画面、一点点细节串联起来,透过一个个朴实的镜头完成了对这幅宁静温和的水墨画的描绘,也塑造了让观众记忆深刻的主人公形象。而完成这些描绘及塑造其中作用最大的便是影片中多处运用的意象符号。
“兰花”与“火车铁轨”
兰花可以说是影片的核心意象符号,因为兰花和姥爷一样,都是小兰的精神支柱。首先由影片开头可以得知小兰的名字就是姥爷给取的,它源于“君子如兰”。所以姥爷给小兰取这个名字,自然是希望小兰能够如兰花一般纯洁、美好。这些品质恰好又是姥爷所具有的。他在艰苦的条件下施舍乞讨者;他托人从新疆带来哈密瓜,热情地和邻居们一起分享;他一直按时去小店还账,这些都是体现姥爷美好品质的细节呈现。而善良的姥爷在教育外孙女时也没有一贯的溺爱,在用戒尺惩罚完小兰后,姥爷也没有一味的只顾打骂,而是给小兰讲道理。小兰在姥爷的耳濡目染与正确教育下逐渐成长。
片中除了小兰的名字的缘由,还有就是姥爷在小兰出生那年买的那盆兰花,姥爷对它格外细心的照料着。不仅再一次深沉的体现着这祖孙之间珍贵的亲情,同时也是姥爷对小兰的期许。兰花是希望,姥爷告诉小兰等兰花长得旺盛了,朱德委员长从这里经过看到这兰花,兴许就会让她的父母早日回家。于是小兰天真的将那个年代昂贵的麦乳精拿来浇灌兰花。影片的最后,兰花枯萎了,姥爷也立马病倒了。为了让姥爷好起来,小兰呈现出来的不仅是用笨拙的方式照顾姥爷这段舔犊反哺的感人情节,而且还在屋子里画满了兰花。
作为核心意象符号的兰花又一次出现了。这次兰花的出现,表达了小兰希望姥爷看到了满屋子的兰花会尽快好起来,更表现了她对姥爷的留恋与依赖,同时也是小兰已经成长的体现。虽然姥爷还是离开了,但这满屋子的兰花还是在这里,它又变成了姥爷对小兰的希望,这一屋子兰花代替姥爷继续陪伴小兰,小兰也成了姥爷生命的延续。兰花在影片中所呈现的美好,与小兰和姥爷之间生命的延续,犹如一幅宁静温和的水墨画,不紧不慢的、平静的描绘着、诉说着。
影片中,小兰常常一个人在铁轨上行走,因为她知道铁轨往前不尽延伸的地方有她的父母,她只能通过这铁轨将自己的思念传递出去。她想和这火车一样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在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便是小兰梦到自己正随着火车飞向北方。虽然是在梦里,小兰飞翔时周围仍有嘲笑声,而且此时的天空仍是阴霾的,即使偶尔有疾驰而过的火车,画面仍然像是一幅水墨画,轻轻地诉说小兰的思念。这种一轻一重的对比让人们更加心疼这个虽然坚强善良但仍然可怜的小女孩。影片中这种超现实的场景除了小兰在梦里飞翔以外,还有在影片中一共出现过两次的万花筒。用小兰的视角出发通过万花筒去看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万花筒被切割、分裂的镜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也隐喻着这个小女孩在大时代的无奈下终究不完整的童年。
“雨”与“伞”
“雨”是贯穿整部影片的意象符号,整部影片被雨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而恰好雨的出现使影片的画面至始至终被灰蒙蒙的雾气笼罩着,看似是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表现,人们在灰雨蒙蒙的天气里看不清前面的路,就如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们看不到任何希望一样。即使影片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影片却将这个背景淡化去,只是一如平淡的描述着小兰和姥爷的祖孙情,这里平淡温和的叙述像是一位大师在临摹一副水墨画。
而雨的出现使画面的质地更加像是一幅水墨画。然而最重要的是这绵绵不断的雨落下,更是隐喻着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与缺陷,姥爷面对这样的时代,只能独自一人辛苦养育小兰长大,晚年都没有儿女陪伴,他那张苍老的脸让人不禁心酸,同时也隐喻着小兰的愁绪、伤感与思念。
这雨的潮湿与闷热围绕着整个小镇,也替姥爷与小兰表达着他们的迷茫与飘荡。而“伞”在这下雨天的出现,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影片中那把大伞也自始至终的伴随着小兰。影片中,小兰用手托着下巴趴在窗边看着远方,而这个画面的构图中树木是前景、窗户的框架是中景,小兰是后景。这个巧妙的构图传达出了小兰是一个向往自由,渴望飞翔的女孩,所以片中也才有了她举着伞在梦中飞翔的片段。在影片中,小兰在伞下、在雨里向前行走着。
或是打着伞坐在淮河岸边看着远方父母在的方向,影片中运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渴望亲情、想念父母的孤独小女孩的背影。“而这种充满意蕴镜头的重复穿插使得整部影片的讲述具备了艺术化的审美韵味,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和情绪上的陶冶,并引导我们对故事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关注。”被雨点缀过后的似水墨画般的画面,让观众的情绪悄然升华。
然而这把伞无形之中保护着小兰,表面上看似是保护着她不被雨淋湿。实际上,这把伞给了小兰安全感,这安全感就像是姥爷对她的情感、为她遮风挡雨一样。同时也代表着小兰要奋发努力与这个现状作斗争。在姥爷生命垂危的时候,小兰没有慌张,而是表现出了她那个年纪所少有的勇气与坚强。在影片的开头是姥爷在为小兰烧水做饭、用戒尺惩罚做错事情的她、给她洗澡、扮鬼脸逗小兰开心,而且每晚都陪她睡觉。
当姥爷病危时,小兰突然间就与姥爷转换了角色,而坚强的小兰没有任何语言和行为表现出她的不安,电影中只是在结尾又一次重复着片头的一幅幅画面。小兰学着姥爷的样子笨拙的烧水做饭、用戒尺吓不肯吃饭的姥爷、给姥爷洗澡、每晚陪着姥爷睡觉。导演在这里运用了积累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将故事开头赋予了新的意义,也更能让观众感受到这段舔犊反哺的亲情是如此的纯朴、如此的感人至深。当姥爷离开她的时候,这把无形的只属于小兰的保护伞便不在了,小兰要开始自己面对这风雨飘摇的年代和世界。影片中,导演也做了非常细腻的处理,在小兰送姥爷最后一程的时候,只是穿着雨衣,那把雨伞没有陪同小兰一起出现在画面中。
“布娃娃”与“梦”
小兰从小就没有妈妈在身边陪伴,所以她是极其缺乏母爱的。而布娃娃就是让小女孩们从小展现母爱的最重要的道具。每次小兰受训完后,都会躲进衣柜里。衣柜这小小的封闭空间让孤独的她倍感安全,而这衣柜是属于她自己的小小的世界。
在这个她自己的世界里,她喜欢和布娃娃说话,特别是受训后她会把布娃娃教训一通,其实这也是她自己反省的过程表现。当然她也通过布娃娃来表达自己是如此的渴望母爱。当她自己感到困惑时,也会躲进衣柜里抱着布娃娃安静的睡着,这样她就会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了。导演通过这个道具展现了小兰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这个疼痛的变化过程中,小兰没有嘶哑的喊叫,只是借助布娃娃来表达心中的想法,又一平淡、宁静的处理方式继续向观众描绘着一幅画。
影片中的梦是导演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腻的表达方式。“梦的来源之一是一种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而直接表现于梦中。”影片中小兰一共做了三次梦。第一次是小兰对姥爷撒谎,被姥爷用戒尺打了手之后,她躲进衣柜抱着娃娃轻轻的拍打,她安慰着布娃娃其实影射着她自己需要安慰,慢慢地她睡着了,梦见自己自由自在的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奔跑,没有任何阻碍,没有任何挫折与打击。
这体现着现实与理想的遥远差距。第二次是在小兰进入了体操队以后,梦见自己穿上了新的体操服,面带微笑的独自训练着。这体现着小兰不喜欢因为自己是业余体操队员而被老师和同学嫌弃的现状,她渴望得到公平的待遇,渴望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好。同时也进一步反映出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冷漠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第三次便是在邻居家大姐姐,也是她唯一的好朋友死去后,她开始有了死亡的意识。
在梦里,她梦见了大衣柜在空无一人的乡间小路上,她走进去躺在衣柜里,梦见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掉光了。她惊醒过来后,战战兢兢走到姥爷跟前去试探姥爷是否还活着。孤独感和恐惧感瞬间侵袭着小兰的内心,她害怕失去姥爷。但姥爷让小兰坚信着死亡是另一种方式的陪伴,所以姥爷死后,小兰没有嚎啕大哭,而是静静的遵守着他们之间的约定。连最后的道别都是安静的、平淡的表现出来。善良的姥爷与纯洁的小兰点缀着这个原本冷漠的世界,展现人性的温暖,他们的亲情直击人们的内心。赋予了这幅原本宁静温和的水墨画以生命。
影片《我们天上见》中的所有意象符号都围绕着影片主题展现其深厚的意蕴,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与它带给人们的沉重与悲凉。导演蒋雯丽自己也提到过,“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寻找一下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尽管比过去富裕了很多,但在精神上总会感觉缺少了什么,情感似乎都贫乏了很多,正因为这样,小时候她和姥爷的生活总是挥之不去,在她感到疲惫的时候都会停下脚步借此来温暖她的心灵。”也正因为这个朴实的出发点,蒋雯丽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姥爷的思念融入电影中,让人们感受到了影片的真情实感和其彰显的人文关怀。
整部影片都是以暖色调来贯穿的,这部宁静温和的文艺片一直被细细的、连绵不断的雨笼罩着,似水墨画一般平淡、静静的叙述着以文革为背景的一段感人肺腑的祖孙情。这侧重于表现人性温暖的色调,让人们在被电影感动落泪的同时,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影片的故事单纯得不能再单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了。惟其如此单纯,叙事才不会被急迫的情节跌宕所牵制而获得诗意提升的空间与张力。”现在生活在快节奏、碎片化时代的人们如果愿意停下脚步来,静静的观赏这部诗意化的影片,一定会寻找到自己被遗忘在内心深处某个角落的东西。
影片在展现普通的生活场景时,大量使用长镜头交代环境来增加它的真实感。同时片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充满了年代感,例如,海魂衫、麦乳精、搪瓷杯等等。这部笔触细腻的影片,虽然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没有太多的波折,但是就是这样平淡、朴实的直接进入了人们的内心,或是唤起人们的回忆,或是引起人们的深思。让迷失的人们去寻找最初的自己,感受那份真实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