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敦煌》,冷静的历史旁观,穿越千年的咏叹


录片《敦煌》是由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共同出品,周兵执导的人文纪录片

共10集:《探险者来了》《千年的营造》《藏经洞之谜》《无名的大师》《敦煌彩塑》《家住敦煌》《天涯商旅》《舞梦敦煌》《敦煌的召唤》《守望敦煌》

不同于以往的纪录片视角,这次周兵导演另辟蹊径,将敦煌一千多年的恢弘历史画卷,通过十个人物的命运故事,串联成连环画,亲和细腻,触动灵魂,最终给我们烙印下的却是对博大精深敦煌文化的真正顶礼膜拜


《敦煌》的纯净之美

纪录片《敦煌》学术性和观赏性并存

干净含蓄的镜头下,旷辽的大漠风光、慈悲的佛窟塑像、华美的壁画彩绘,赋予我们文化、艺术与宗教的多重醍醐灌顶

影片的叙事手法接近“世界通则”,但整个叙事又浸润着中国式的抒情

整体舒缓的叙事格调,充满了历史的辽远和肃静意蕴

慢镜头、长镜头的使用,让这种调性更加突出,荡气回肠

大量风景空镜的应用,留给观看者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尤能表现出《敦煌》抒情的浪漫

敦煌之美能如此纯净,在于千年里匠人的信仰支撑,对佛教的精神信念,让每一份付出都是修行般的虔诚,才成就了不朽的唯美传奇

纪录片表现手法的纯净,又真正捕捉和凸显了敦煌之美,唯有完美的细节才可以经得起慢镜头的一帧帧挑剔,让人对敦煌“跪拜臣服”

后期制作的良苦用心,让该纪录片的纯净之美更发挥到极致

许巍的片头曲,张楚等进行的编曲配乐,只有摇滚人的纯粹音乐才能配得上《敦煌》之美吧

就算是演职人员表翻篇的细节,那种风沙散尽的隐去模式,都是完美融合的唯美手法

一切的一切表现,都是极致的纯净追求的标注


《敦煌》的娓娓客观

曾经说起敦煌,我们都会为王道士的贪财,以斯坦因为首的外国强盗的掠夺暴行,而义愤填膺

但如果纪录片带着情绪去陈述展现,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初心和本质

《敦煌》是第一次,客观冷静地以“探险家”这种国际通行的称谓来提及斯坦因、伯希和等历史人物

在陈述相关史实时,只需要观众去了解那些曾经的来龙去脉,在历史真相中去还原事情的本质,做出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理解,这是纪录片导演的义务和操守


《敦煌》通篇没有一点说教和批判,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深深理解了文化无国界的意义,但更坚定了文化应该在她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得以滋养,而不是割裂历史地供奉在大英博物馆的展厅,那样的文化已经失去了灵魂

但也不能不遗憾地认识到,如果不是这些探险家的“掠夺”,羸弱的晚清和民国,甚至不能让这些敦煌文物的“肉身”得以保存

所以一个民族不强大,不能捍卫自己,必然从经济到文化,都会丧失主权



《敦煌》的文化苦旅

纪录片制作,本就是一种修行

尤其在现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哗众取宠的短视频、综艺类的速食文化,已经麻痹了人们的思想

能够坚守在纪录片这个领域,愿意苦行僧般地自我煎熬,用宝贵的时间生命去成就珍贵的影像积累,肯定不是富贵的选择,那都是理想信念加持的奋斗

这些执着于文化传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从业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孤勇者

该片从最初开始构思到最终的播出,历经六年,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前后参与制作人员百余人。

敦煌研究院作为合作出品方,更是向制作团队打开67个洞窟,其中24个洞窟从未对游客和媒体开放过

敦煌研究院院长,人称“敦煌女儿“的””樊锦诗教授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为该片导演团队提供了太多无私指导

虽然纪录片《敦煌》已经是2010年的作品,但鉴于她历史题材的原因,更是由于其客观、纯净、文艺的基调,让她至今仍然经典,依旧会让人由衷的热泪盈眶

好的纪录片就该如此吧,打破时代的桎梏,永远直击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