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赵丽颖变“土”,也就他行

转自:读者人物


幸福到万家》火了,其中高度还原现实的情节,一下就引发了网友共鸣,依旧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仍然是接地气的郑晓龙

为人民创作,创作为人民,这是他一直以来对自身的定位,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创作重心离不开与妻子王小平的日常相处。

剧本的细枝末节里藏着郑晓龙对王小平的爱,他带着对家人的爱与感恩,带着对作品的极致敬畏,将自己融入荧屏。这是郑晓龙的幸福,也是观众的幸运。


2022年,国产剧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上半年,从《人间世》(点击可查看)的万家灯火,到《梦华录(点击可查看)的风情万种,国产剧一路向北,强势逆袭,赚足口碑。


下半年伊始,郑晓龙导演的《幸福到万家》甫一上线,就迅速火了。



不仅拿下北京和东方双卫视第一,而且在猫眼、云合等网端数据平台热度榜上位列TOP1。



#何幸运被婚闹#、#幸福到万家气死#、#何幸福快离婚#等200多个话题不时霸占热搜榜单。


导演郑晓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这部剧比较直观地讲了一些农村旧风俗和新观念之间的矛盾,这是《幸福到万家》对现实题材创作的一些有益探索。”


《幸福到万家》以一个女人的成长、一个家庭的经历、一个村庄的故事,见微知著,聚焦乡村振兴,反映时代变迁。


故事一开场,王庆来的婚礼充满那个年代的农村特色。


新娘新郎的婚车一般选择双数,意为成双成对。


新人按照规矩坐在头车,婚礼队伍浩浩荡荡,所有车辆上别着大红色绸缎和粉红的蝴蝶纱。


《幸福到万家》剧照


跟在迎亲队伍后面的是几辆老式货车,上面拉着洗衣机、电视,还有冰箱、空调。


卡车上面还有正在奏乐的锣鼓队唢呐锣鼓一响起来,婚礼的喜庆感一下拉满。


《幸福到万家》剧照


高度还原现实的情节,引发网友共鸣:


“剧里的各种场景经得起推敲,每一个布景里都有满满的用心,每一个小细节都有被认真对待。”


“就很郑晓龙,接地气,有实力。”


……



周密,严谨。


“不论是哪种题材,最重要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创新,更多还是需要创作者去了解时代,了解时代中的人,引领正确的价值观。”


短短一句话,浓缩了一位创作者的倔强、坚持以及始终如一的热爱。


依旧是现实主义创作,仍然是接地气的郑晓龙。


30年过去了,郑晓龙还是老样子。



郑晓龙一直很怀念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氛围。


那时,电视剧没有彻底市场化,国家通过税收拨款支持电视剧创作。


郑晓龙拍摄电视剧的初心,和时代紧密相关:“创作老百姓看得懂的,不搞风格化,踏踏实实讲故事的本色。”


顺势而为,郑晓龙和他工作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出《渴望》《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等记录时代意义的电视剧作品。


《渴望》剧照


有人总结说:


“1990年《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出国率下降;2007年《金婚》播出后,离婚率下降。”


有人曾建议郑晓龙转型,拍摄一些凸显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


但郑晓龙直接否定了提议。


他认为,那种过于强调自我表达的东西,对不起纳税人交给他们的钱。



出生于1952年的郑晓龙,经历过“文革”,深受上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风潮的影响。


为人民创作,创作为人民,这种对自身的定位延续至今。


浪漫主义不长久,我更愿意现实主义。”


另一方面,现实主义是对事件合理逻辑和人物真实性格的尊重,但这背后也意味着工作量非一般的繁重。


郑晓龙(右一)在《北京人在纽约》拍摄现场


在拍摄《甄嬛传》前,郑晓龙专门请专家带自己去了5次故宫,对剧本提到的空间进行最后一遍核查。


如果剧本里任何故事发生的场景与实际空间逻辑不符,他都会要求推翻重来。


到了《芈月传》,光是后期剪辑郑晓龙就反复修改了4次。


《芈月传》剧照


《幸福到万家》光剧本就打磨了三四年,改了至少5版。


很多人不能理解,郑晓龙为什么坚持这样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创作方式。


他笑着说,这全是因为自己“不自信”:“拍的时候你会觉得感动,剪辑的时候你会感动,然后最后混录的时候,又一次被感动,这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好东西。”


对现实精益求精的追求,落脚到生活,就是烟火气。


郑晓龙“烟火气”的养成,和一个女人息息相关。



1985年4月,全国第三届中短篇小说颁奖会在南京举行。


那天,走进会场,郑晓龙因为走神,撞在了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回眸,身材婀娜,气质恬静。


郑晓龙被对方骨子里透出的优雅吸引住了,连“对不起”都忘了说。


不料,看似温柔恬静的女孩,一开口却犀利无比:“人看着挺顺眼,冒冒失失成何体统?”


话音刚落,郑晓龙接过了话头:


“不成体统成饭桶。”


女孩被如此无赖的回话气乐了。女孩叫王小平,北京人,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


郑晓龙谈及妻子王小平


异地相逢,相同的文学爱好让两人惺惺相惜。


他们一起逛夫子庙、中山陵,聊《红楼梦》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人竟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回到北京,郑晓龙经常骑着摩托车带王小平满街飞驰。那时,王小平是海岩的小说《便衣警察》的编辑,她发现海岩的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便推荐给郑晓龙。


你来我往中,两人的情感之花默默含苞待放。


1986年4月,郑晓龙监制的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要深入中越边陲拍摄,这一去,可能要冒生命危险。


想到要与她相隔万里,郑晓龙勇敢告白:“小平,我要去 3 个月,或者更久,也许还会有生命危险。要是我回来了,你愿意和我永远在一起吗?”


王小平微笑着点了点头。


结婚之后,郑晓龙和王小平处处“针锋相对”。柴米油盐,都成了他们拌嘴的主题。


郑晓龙“吐槽”二人经常因为剧本细节拌嘴


电视剧《甄嬛传》(点击可查看)立项时,王小平任编剧,将最初的本子前后共修改了三稿。


一天,郑晓龙看完第二修改稿,说:“我特别反感华妃酸黄瓜催吐的情节,一定要去掉。”


王小平摇头:“我不同意。”


于是,两人争吵起来。



郑晓龙说华妃的做法像神经病,不可理喻。王小平反驳说,就华妃这个个体而言,吃酸黄瓜与她的人物特性一致,这戏一定要保留。


王小平的不屈不挠,让郑晓龙上火:“咱俩到底谁是导演?”


王小平怒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014年 ,《芈月传》开机当日,两人又为剧中一封小小的诏书大吵起来。这次,郑晓龙真生气了,甩下剧组,扬长而去。



2019年,郑晓龙已经67岁了,王小平不希望他再拍太消耗心神的戏,为这,两人又继续吵。


……


30多年来,这对金牌夫妻,一直互怼,却佳作连连。



业内一直流传着郑晓龙夫妻的“发卡”事件。


2006年的一天,郑晓龙在宾馆读《金婚风雨情》(《金婚》的续作)的剧本。


王小平进入房间的时候,在梳妆台上看到一个时髦发卡,就问:“这是谁的呀?”


郑晓龙突然想起,刚才剧组的女场记给他送剧本,正赶上下雨,头发被淋湿,进门时顺手把发卡扔在了梳妆台上。


《金婚风雨情》


但是,郑晓龙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使出夫妻斗法宝典:装糊涂。


“可能是服务员落下的吧?”


王小平果然疑惑:“服务员怎么会用这么高档的发卡?”


郑晓龙无奈,赶紧亡羊补牢:“想起来了,是场记的吧?”


王小平撇嘴:“心虚吧?不心虚干吗说假话?”


后来,郑晓龙将夫妻两人的这场斗嘴,写进了《金婚风雨情》剧本。耿直与舒曼、小桃花之间的卡子事件,正是这个发卡事件的翻版。

《金婚风雨情》剧照


郑晓龙对孩子的爱,更是一往而情深。


1994 年,郑晓龙的儿子早产一个半月出生。当时,郑晓龙因工作无法脱身,直到孩子快满月时才见到孩子。


看到摇篮中小小的婴儿,郑晓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又多了一重沉甸甸的责任。


这种感觉,他写进了电影《刮痧》中。


剧中,许大同深情地说:“他是我的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每当我想到他,便会肃然意识到做父亲的责任。我很高兴承担这个责任……”


许大同的这段独白,说的就是郑晓龙当时的心情。



最深沉的爱,是用一切记录你的点点滴滴,把你写进“人生”这本巨制。


美国作家霍妮在《婚姻心理学》中写道:“婚姻是应该遵守的承诺,是公开了的海誓山盟,是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要履行的誓言,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全身心的奉献。”


婚姻一路,有鲜花满地,也有荆棘泥泞。


好的婚姻,是学会怎样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偶尔,郑晓龙还会浪漫一把。他会假装自己拍戏很忙,在王小平即将开启碎碎念的前一秒,带着大包小包的漂亮衣服,闪亮登场。


幸福的婚姻,各有不同,却大体相似。


你体谅我的辛苦,我成就你的荣耀。



郑晓龙从不给自己立人设,在他心中,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有苦涩,有欢乐。


他将自己融入荧屏,带着对家人的爱与感恩,带着对作品的极致敬畏。



直到现在,郑晓龙一直深深记得一个冬天,下着大雪。


拍完某场戏,郑晓龙站在雪地里给王小平打电话:“下雪啦。演员拍的都是夏天的戏,嘴里都含冰啊。这戏真难拍呀!”


王小平笑着说:“凡是你说难拍的时候,拍出来一定是个好片子。”


郑晓龙笑:“知我者媳妇也!”


一屋二人,三餐四季。


最软的心房,最硬的盔甲。


郑晓龙的幸福,不是去追逐流量,不是去迎合市场,他甚至不需要改变自己“过时”的审美。


也就是这样的郑晓龙,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步履轻盈,从容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