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你一定有遇到过这样的女孩,每天出门前要化很久的妆,妆不完美不能见人;晒在朋友圈的照片一定要瘦脸磨皮,不开美颜滤镜不能发。
“活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化最热门的仿妆,穿明星身上的同款……”11月17日,由赵薇监制和担任部分剧集导演的独白剧《听见她说》上线,第一集《魔镜》里,演员齐溪演绎了这样一位陷入“容貌焦虑”的年轻女性——
她对自己的外表不自信,塌鼻梁、薄嘴唇、平胸、大屁股、发量少,她关注各种各样的美妆博主,学习各种化妆方式。每天,她要在镜子前坐上几乎三个小时,让自己变成一个大多人眼中的又白又瘦,长着欧式高鼻和大双眼皮的美女。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她精心打造的形象成为全场焦点,看着同学们眼中的欲望、嫉妒,开心无比。回家后,她看到双眼皮贴半吊在眼角,这是她“看到最恐怖的一幕,比恐怖电影还恐怖”。这是什么时候掉的?她甚至怀疑聚会时有人窃窃私语,是不是已经被人看到了。
想到这里,她“浑身发抖,冒着冷汗”。
精致的妆容背后,她时刻担心掩饰的那些“不美”被人看到,陷入了深深的“容貌焦虑”。
《听见她说》第一集上线后引发热议,无数女性在女主身上看到自己。
弹幕上不断刷过评论:“很真实,我也是”、“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了”。
有豆瓣网友说:“这一集短短二十几分钟,吃饭时看的。心情有点低落、有点释怀,有时候想笑、有时候又有点想哭。”
20多分钟的独白,直击当代女性痛点。有些女孩对容貌以及身材的焦虑,几乎成为一种病态。
我朋友圈曾经也有一位这样的女孩,看着她晒出的美颜后的脸,几乎换了一个人。我没有感受到美,只感受到心疼,心疼照片后面那颗小心翼翼的、不自信的心。她们以化妆和PS为面具,在重重的伪装下获得安全感,伪装越厚重,藏在里面的她们的心,就越脆弱。
但是,这样追求白、瘦、大眼、尖下巴,在乎自己的容貌,有错吗?
当然没有。
要承认,这确实是当下的主流审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追求,古今中外、男女老幼都一样。
但是,大多数人这样,这就是唯一正确吗?况且,在时空的长河中,“主流审美”一直在流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主流审美也不同,而且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汉代赵飞燕,是可以“掌上舞”的娇弱美;古希腊的断臂维纳斯,是充满力量的健康美。春秋战国时,有喜欢“细腰”的楚王;维多利亚时代,也有束腰的淑女。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蒙娜丽莎们体态丰腴;唐代绘画和陶俑中,杨玉环们也都圆润丰满。
即便以中国近40年来看,“主流审美”也在变化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钟楚红、刘晓庆、陈冲、巩俐为代表,特点是脸型匀润,丰乳肥臀。到今天,美女的标准,渐渐变成大眼晴、蛇精脸、A4腰……
当下审美的主流可以总结为三个字:白、瘦、幼。从SNH48、火箭101少女这些“女团”成员,到最近几年大导演挖掘出来的X女郎新星,几乎都是这一审美风格的代表。
在这种主流审美标准下,很多女性被裹挟着,陷入了对容貌和身材焦虑。
《脱口秀大会》上,脱口秀演员颜怡、颜悦就吐槽过随处可见的女性身材焦虑,“只要你上网,就有无数次机会觉得自己胖”“我的锁骨上为什么要能放硬币”……自嘲,幽默的背后,何尝不是对当下这种唯一标准的嘲讽?
这种标准下,即使曾经的女神巩俐、林青霞也不例外。前不久,巩俐与老公逛街的场面被拍到,不少网友对其身材穿着评头论足:“身材发福”“皮肤黝黑”。
我不是反对白瘦幼审美,我身边也有很多鞠婧祎、初音未来的粉丝,觉得理想美女就是这样的。但是也有秉持其他审美标准的男人,有喜欢姐姐型的,有喜欢BBW(大码美女)型的……
大张伟就曾说,他喜欢年画娃娃一样的女孩。人家还真是言行一致,他老婆就是这样的。
日前,歌手江映蓉被评价体脂高,她直接反击“女性不该只有白幼瘦”,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讨论。白瘦幼只是审美风格的一种。我们生活在开放、包容的现代,尊重“他者”,允许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存在,应该是最基本的伦理精神。
我想对那些陷入“容貌焦虑”的女生说,不需要把自己的照片修成那个“理想中”的样子,不需要把自己打扮成别人期待的类型,美不应该是单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
我不反对“白瘦幼”,我反对的是“一定要”。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