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对于悲剧,人们常常是唏嘘不已,久久不能忘怀。那么对于喜剧,人们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简明牛津词典》 中对于“喜剧”的解释为:喜剧,名词,轻松有趣,常常有讽刺特点的舞台剧,主要表现日常生活, 而且伴有圆满的结局。
从喜剧诞生初始, 人们就开始关注和讨论喜剧的发笑机制:是什么原因导致喜剧会引人发笑, 它有什么样的系统结构, 需要喜剧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刺激特征,问题最后归结为需要蕴含什么样的精神内核才可以被称为是喜剧。
虽说喜剧中的情节,有一个准则便是不能给观众带来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喜剧就是一笑而过。在戏谑和滑稽的背后,喜剧用其特殊的方式向观众传达着深刻的内涵。
喜剧精神,是对黑暗现实的叛逆和摇滚。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影片作为印度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将教育作为主题,讲述了法罕、兰加和兰彻三个人在大学发生的故事。
在影片中,阿米尔汗饰演的兰彻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颠覆了印度传统的教育理念,并改变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命运轨迹。印度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等级森严,考入大学的难度不亚于我国高考的难度,而进入大学也被许多印度人看作是改变命运的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片中的法罕和兰加。他们虽然考进了印度优秀的大学,但他们读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整天因为学习而提心吊胆,直到兰彻的出现才拯救了他们。
这是一部轻松愉快的喜剧片,所以在“叛逆”这一段的处理上,导演选择了在台词上做文章。为了表现兰彻的叛逆,他的台词违背了交谈准则中的“数量准则”。当兰彻被教授问道“机器的定义”时,他用自己的话做了概括,但教授却因为他没能背下书上的原话而批评他。
于是兰彻发挥出了他“叛逆”的本性,用了一连串复杂的话来调侃、捉弄老师,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一段,兰彻避免了和老师进行严肃、强硬的正面冲突,这符合喜剧的特点;而同时,他又巧妙地反击了老师陈旧、迂腐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了。
喜剧精神,是强有力的讽刺。可以说,优秀的喜剧总是避免不了各种各样的讽刺,《三傻大闹宝莱坞》也不例外。整部影片都充斥着对于印度教育的讽刺。相较于直接的方式,反讽似乎更能击中人心。在影片中,兰彻曾经调侃道:“人一共有十个手指,但你看看,你手上的戒指多得都快连手指头都不够你戴得了。”
这里兰彻讽刺了朋友对于宗教的盲目崇拜,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而在印度这样一个宗教大国,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此时本片已经不仅限于讽刺印度的填鸭式教育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在批判印度宗教负面的影响。
在内地引进时,本片的译名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英文名是《Three idiots》,意为三个傻瓜。其实从这个片名来看,它也是一种反讽。影片中最不能被称为傻瓜的就是三位主人公,尤其是兰彻,他的思想可以说是非常超前和前卫了。在其他人都还在迷茫的时候,他已经看清了未来。
所以这个片名实际上是在讽刺印度那些一味地相信书本,奉行教条主义的人们,他们才是真正的傻瓜啊。
喜剧精神,是笑着流泪。虽然整部影片基调都比较轻松愉快,再加上印度特有的歌舞加持,观众在观看时不会有什么负担。但是在片中,也有不少让人揪心的时刻。
影片中,乔伊用歌声述说着自己悲剧性的人生。他这一辈子都像是过着别人的生活,哪怕只有一次,他也想做自己。最终,乔伊在宿舍中不堪压力自杀了。
这是全片中一个悲剧性的时刻,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或许观众也会从这一刻开始,认真思考这部影片想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
在开头说过,喜剧绝不可能是一笑而过。那些会久久萦绕在我们心头的时刻,是笑着笑着就流泪的瞬间。这样的瞬间,给观众们带去的冲击是纯悲剧无法比拟的,因为人生的复杂和沉重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我认为这也是《三傻大闹宝莱坞》成为印度电影经典代表作之一的原因,因为它在保持了喜剧电影本质的前提下,引起了社会的深思。印度电影发达的原因离不开他们对于自身的思考、反省和批判,不可否认印度社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他们勇于在电影中触及一个又一个敏感的话题禁区,并且大多都运用了他们一贯的诙谐幽默的方式,让人十分敬佩。
喜剧可以让人哄堂大笑,也可以让人一秒落泪。这就是喜剧的魅力和精神所在,即使它的本质是悲伤的,它也会披上一层幽默的外衣,用轻松的方式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喜剧把社会的黑暗裹上一层糖纸,而后却又将它狠狠撕碎,扔在我们的面前。叛逆、讽刺,以及无法回避的悲剧性,我认为这些便是喜剧精神关键词,是他们,组成了精彩多样的喜剧电影。喜剧精神远不止于此,愿在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的喜剧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供我们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