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尼小撒往边站,没有龙洋好看!”
当初岳云鹏一句话,让龙洋一跃成为了“央视一姐”,连续4年登上春晚,稳稳站居C位。
然而几次直播失误,却让她一度被贴上了花瓶的标签。
直到最近她的新身份曝光,不少网友才惊觉,原来大家之前对她的判断都错了。
代替董卿?
龙洋1989年出生在湖南郴州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家里没有显赫背景,也没有什么特别资源。她的成长全靠自己一步步闯出来。
小时候,龙洋就展现出了文艺天赋,尤其喜欢表达,口才班成了她的最爱。那时候她就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长大要当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2004年,龙洋考入郴州一中,这所学校的文艺氛围为她提供了舞台。
她活跃在校园广播站,点子多到像泉水一样冒出来,广播站的收听率因此节节攀升。
她还成为学校唯一的女升旗手,升旗时仰望五星红旗的那一刻,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考进中国传媒大学。
可命运总爱开玩笑,2007年高考,龙洋发挥失常,与中传擦肩而过。
这对一个满怀梦想的女孩来说,打击不小。
但她没被失败击倒,选择了南京艺术学院播音系。
在那里,她把所有精力投入学习,每天早起练声,反复推敲稿件,对每一个发音、每一个镜头感都精益求精。
毕业后,她凭借出色表现被南京电视台看中,主持经典节目《直播南京》。
她用Rap播报菜价、用方言聊社区新鲜事,创新的主持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2015年,龙洋的努力被央视看到,进入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成为清晨新闻的“常驻面孔”。
她的亲切和活力让观众印象深刻,不过真正让她走进全国视野的,是2020年接棒董卿主持《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
这本该是她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却成了风波的起点。
2021年春晚,龙洋第一次登上国家级舞台,却因为一句“祝福大位”的口误,瞬间登上热搜。
网友毫不留情,评论区一片“央视没人了吗?”“她凭什么主持春晚?”的质疑。
更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春晚,她在开场祝福时声音破音,情绪和手势被批“用力过猛”,再次引发热议。
一次失误可能是紧张,两次失误在观众眼里就成了“能力不足”,于是从这时候开始,网上便开始流传“临场反应慢”“文化底蕴浅”的评价。
更扎心的是,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一句话:“每一期节目,总是能在灯火阑珊处看到五位导师。”
这句话听起来有诗意,但“灯火阑珊处”形容的是人烟稀疏、若隐若现的意境,用来形容导师“总能看到”完全不对。
网友炸了锅,质疑她的文化功底,甚至有人喊“换回董卿”,那时的龙洋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只做自己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龙洋没有急着发长文解释,也没有和网友吵架。她
选择了最“笨”的办法——沉下心来补短板。
在节目录制之外,她推掉不必要的应酬,把自己“关”起来,啃古典文学书籍,找文化顾问和专家请教,研究诗词的历史背景和准确用法。
这种不声张的努力,慢慢让节目组对她刮目相看,后来她开始主持《非遗里的中国》《中国国宝大会》这类既有文化深度又接地气的节目。
而观众们也惊讶的发现,龙洋不再只是“念稿子”的主持人,而是像一个讲故事的人,把文物的历史、非遗的传承娓娓道来。
在《非遗里的中国》中,她曾与哈萨克族非遗传承人交流,现场翻译谚语,还顺势吟诵李白的诗句,引得央视官微转发点赞。
在杭州亚运会当火炬手时,她与观众即兴对诗,扎实的文学素养让质疑她“文化花瓶”的人闭了嘴。
慢慢地,有人开始说:“龙洋越来越有董卿的感觉了。”“她比以前沉稳多了。”
虽然被叫“小董卿”带点标签意味,但能被拿来和董卿比较,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
不过龙洋没被“董卿的影子”困住,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没有董卿的华丽高雅,但真诚自然;没有李思思的沉稳大气,但亲切可感。
观众开始喜欢这个“有点像邻家姐姐”的主持人。
2025年7月5日,全国青联第十四届委员会名单公布,龙洋正式当选委员。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荣誉,而是对她综合能力和公众影响力的国家级认可。
全国青联是联系优秀青年的桥梁,委员的选拔标准极高,不仅看专业能力,还要看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
龙洋的当选,证明她早已不是那个被嘲“花瓶”的新人。
而她的节目履历越来越重磅,从315晚会到《经济生活大调查》,再到国家文物局重点推荐的《非遗里的中国》《中国国宝大会》,她游刃有余地驾驭不同类型的节目。
2022年,她拿下“全国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称号,成为央视中生代的主力。
2024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研招网公示,她成为央视首位在读博士主持人,研究方向是“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创新”。
在青联会议上,龙洋提出“用Z世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倡议,计划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传统文化“破圈”。
今年2月,她还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这样的荣誉是对她业务能力和社会贡献的双重肯定。
从春晚的“口误主持人”到如今的备受嘉奖,龙洋的确用自己的实力打破了质疑和偏见。
信息来源:
大河报《央视主持人龙洋,有新身份》
央视网《“小尼小撒往那站,不如龙洋好看!”作者:岳云鹏(现)#央视龙年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