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戏剧的演出也是这样。
就有这样一部电影,就是出了影院仍然让人回味无穷,对于它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两极分化。
那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能够得到观众这样的对待?
它就是由余华同名小说所拍摄出来的荒诞现实主义电影《河边的错误》,电影以一个全新的拍摄手法和讲述角度,来描写了一场没有答案的悬疑大剧。
这部电影作为2023年的新作,入围了76届戛纳电影节,它的实力可见一斑。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奇幻”的电影吧。
充满悬疑的剧情
剧情似乎是围绕一个探案故事来展开的,但这背后又透露着许多的细节和案件的无逻辑性,由朱一龙所饰演的马哲,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
影片讲述了作为警察的马哲,因为一桩小镇杀人案而展开调查,却发现这背后所牵扯出的,是更多的成年往事以及各色各样的人物。
其中最为让观众感到后背发凉的,就是“疯子”,他也是小镇里的第一个死者老奶奶养活的人。
他在老奶奶以及后来几个人的死亡中不断出现,给人一种他就是凶手的错觉,然而真相真的如此吗?
还有那个马哲家里的老婆,她是一位教师,按理说教书育人最是喜爱小孩。
可本应该通情达理的她,却在得知怀胎的孩子有很大可能有疾病时,不顾丈夫的反对仍要坚持把孩子生下来。
可是在电影结尾一闪而过的镜头里,那个孩子居然跟疯子有着七八分的相似,这究竟是在暗示着什么呢?
到底是妻子对于马哲的报复,还是在暗示那个孩子和疯子一样智力有问题?亦或是从头到尾的那个“疯子”没有别人,就是马哲呢?
还有故事中那些在其他人看来都是怪异的事情,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都是那样的合理。可能在怪诞的情景里,世界看起来都是不同寻常的。
规则的定义似乎没有界限,就好像是人生并没有自己给自己设限,那么自己就有很多种可能,故事的发展并没有任何固定的结果,任何的结果都是需要人来书写的罢了。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在宣传的时候海报就明明告诉了大家,这是一部“没有答案”的电影。
但故事的深意,让观众们根本忍不住去推敲其中的细节,和故事中的令人深思之处。
好像这本书或者说这部电影,让观众也拿起了笔,在脑子里不断的思索,才写下了属于自己心目中所认知的答案。
剧中马哲在老奶奶家中发现的鞭子,许亮床底下的女装和假发,以及马哲自己的孩子……
处处的点点滴滴,都是作者可能留下了思考,也可能是他自己的思考,这一切也都需要观众自己来感受。
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要么在说:“这是什么啊?”一头雾水的遗憾离场,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
要么在追寻答案的同时,赞叹于余华先生的才华。
毕竟这样一部架构庞大而又题材新颖的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都很少见过,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尝试。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所刻画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单一的。
就像在电影里余华所写的人物中有这样一个人,宁死也不愿意让人发现自己的秘密,那就是许亮。
在马哲调查到自己时便说人是他杀的,希望自己被带走。而他之前也因为被冤枉而住过监狱,但他没有反抗也没办法反抗。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心中那个希望被埋藏起来的秘密——异装癖。
后来,以为自己还他清白的马哲,却在自己被许亮送了一面“光荣锦旗”之后,许亮从楼上一跃而下,死在了马哲的车上。
这不仅仅给了马哲一个震撼,也给了观众心灵的触动,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守护的秘密和不可言说的难处。
有时候真正的探究,并不能给他们带来自己想要的“清白”。
也许死亡才是对于许亮最好的解脱,这样他也不必因为要守护自己的自尊而伤心难过,也不用面对他人不断的嘲讽和指责,让大家把自己看作异类。
但这件事的背后让人感到世事无常,余华写的也让人意想不到。
毕竟这部作品是在2000年之前写的,能把关注点写到一个有异装癖的男人身上,这本身就有着超越那个时代的思想先进性。
还有故事的结尾,马哲被授予自己心心念念的那个二等功,以及贯穿全局的爱打乒乓球的局长,处处都透露着暗示,细节的刻画使得这部电影更加的丰满。
从有血有肉的人物,到处处刻画着的故事,让人不禁感觉作者想要讲述的,已经不仅仅是“河边的错误”了。
余华和朱一龙的互相成就
虽然余华先生曾经在采访中调侃,自己是“靠《活着》这本书活着”,毋庸置疑是指他写的《活着》确实很好。
但是《河边的错误》这部电影也让人见识到了,余华的才华不仅仅止于《活着》这本书。
他的思想深度确实值得大家探讨和学习,私底下他也是一个十分可爱的“段子手”,很多次的采访都让观众们感受到,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
而且对于这部电影的选角,余华老师也是尽心尽力。
对于朱一龙来演绎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他表示十分满意。不仅仅是因为朱一龙优越的外貌,更多的也是因为他实力的展示深深折服了余华。
不论是人物的转型还是对于人物的切身体会刻画,朱一龙从电视剧到电影,杀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让观众们真正记得了这位21世纪的影帝。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影《消失的她》,朱一龙所饰演的何非,就让观众见识到了什么是一个真正的“渣男”。
他不仅把自己的妻子从头骗到了尾,更是把观众骗的团团转。
把一个将妻子杀害的杀人犯刻画的十分让人意想不到,在表面上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他,竟然能够狠下心将妻子深埋于海底。
这场电影也深深地使很多观众折服了,对于一部悬疑电影来说,结尾能让很多人都想不到,可能就是一种成功吧!
朱一龙的演绎之路从一路看来,走的并不是十分顺畅。但正是因为不断的磨砺,才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不断的突破和创新自己,也使朱一龙为自己迎来了一条康庄大道。
从他演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小公爷齐衡,到《镇魂》中的男主角,各种各样的角色也是因为朱一龙的不断尝试,还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
不仅有古装有现代装,他甚至还演绎过民国的剧,每一部剧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每一种感觉都是书写了一个人的人生。
朱一龙演绎的白面书生深入人心,但他的事业也不止于此,不仅能演得了细皮嫩肉的王子、公爷,让他在太阳下暴晒也是不在话下。
就像前段时间朱一龙的电影《人生大事》,就给观众看到了一个转型和突破成功的朱一龙。
一个温馨可爱的故事,自己和小女孩的缘分,都在朱一龙的描绘中变得的生动形象起来。
电影里的朱一龙整日里穿着个拖鞋背心,嘴里叼着烟,说着一口方言,黝黑的皮肤。再加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板寸,也让大家摆脱了对于他的刻板印象。
他也不再是那个只会演白面书生的朱一龙了。
也正是因为自己身上的发光点被人看到,才有了演绎马哲的机会,余华老师和朱一龙也可以说是互相成就,互相欣赏了。
二人在电影之外的关系也是好得很,朱一龙和余华老师泛舟的风景图也被拍了下来,不少人戏称二人是“忘年交”。
扑面而来的少年感让人觉得朱一龙在老师身旁,也不过是一个年轻稚嫩的后生。不过能够在这样的年龄找到懂得彼此的人,也确实十分难得。
而也正是因为两人这样友好的关系,才能共筑起一部这样优秀的电影吧!
结语
余华说:
“艺术家是为虚无而创作的,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无知者,他们唯一可以真实感受的是来自精神的力量,就像是来自夜空和死亡的力量。”
这部《河边的错误》是余华老师和朱一龙以及众多演员、工作人员的呕心之作。有机会我们可以来看看这部让人“震撼心灵”而又能思考人生的佳作,在荒诞中品味人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