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方便您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 人间悟事
编辑| 人间悟事
●—≺ 摘要 ≻—●
《莫洛赫》导演亚历山大·索库洛夫的所有影片的片名都不是眼就能看透的,观众必须在费神地观影过程中领悟片名含义,其实影片的片名常常就是影片的思想。
莫洛赫是古代腓尼基人信奉的太阳、火、战神,祭莫洛赫神时以儿童为祭品,后来,莫洛赫成为极权主义的象征。
影片《莫洛赫》的主人公是阿道夫 ·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导演把希特勒与莫洛赫神像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极权主义者,都给无辜的人们带来了不幸。
索库洛夫的名字对中国观众可能有些陌生,但他在西欧的法意等国却很引人注目。
作为俄罗斯当代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他一直以人类精神领域为观察坐标,探讨人类的生存处境和存在本质。
他是一个忧患意识很重的艺术家,抑郁是他观察事物的出发点,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乐观的、幸福的。
相反主人公总在忍受折磨或煎熬,很难摆脱困境,最后往往以死亡或自杀来解脱。
索库洛夫曾对人说:他的使命是为人们的死做准备,就像牧师一样,为临死的人祈祷,抚慰他的灵魂。
这一使命本应是教堂的事,有人戏说,因前苏联的教堂什么事也不干,所以索库洛夫就代劳了。
《莫洛赫》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片,不表现人物的生平经历,也不是普通的历史片,没有恢弘壮阔的历史事件。
它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把神秘莫测的历史人物放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条分缕析的展现,被历史遮盖的心灵真实慢慢祖露出来,宛如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希特勒,这个上世纪掌握许多人生杀大权并影响世界命运的人在片中只是一个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别墅里,性格扭曲、心灵痛苦的精神变态者。
●—≺ 怪诞卑微的希特勒 ≻—●
《莫洛赫》中的希特勒与一般的故事片或纪录片中出现的希特勒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独特的希特勒:但却并非是影片作者捏造出来的,而是导演对一个极权主义者的心灵解读。
影片中出现的希特勒是一个怪诞卑微的人,影片导演小中见大地从希特勒休假生活的一昼夜期间,从他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剖析了他的灵魂。
与脸谱化地表现希特勒完全相反,银幕上的希特勒从表面上看平易近人,很关心下人。
他刚到城堡的那天早上,与列队欢迎他的军需官及佣人、厨师等一一握手问好,他向失眠的女佣莉济建议睡前喝益母草汁,让军需官兼管家凯宁别尔海尔多做下蹲动作以达到减肥。
午餐时他安排佣人们一起入席,但事实上周围的人都怕他没有一个人敢违抗他的意志,这种反衬的手法更有力地表现出了希特勒的独断专行。
他的随行官马丁·鲍尔曼一直在看他的脸色行事,处处都在奉迎他、讨好他,就连很有主见、能发表一套一套理论的戈培尔也不敢说出与他不同的意见。
像索库洛夫的其它影片一样,“死亡”仍然是《莫洛赫》的一个主题,希特勒身上也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希特勒刚到城堡时就已精疲力竭,疲劳不堪,他上楼去洗澡,打算休息,爱娃到浴室、卧室去找他,发现他的上衣和内裤都湿透了。
希特勒告诉爱娃:“我体内的水都流出来了......"爱娃想和他亲近,但他把爱娃推开了,让她别碰自己,说自己快要死了。
在这里,影片作者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生命衰竭、外强中于的希特勒,他连个普通、正常的男人都不如。
在户外散步时,爱娃很想与希特勒独处一会儿,但希特勒却说:“干什么啊?我现在想一个人呆一会儿,我要牢牢地记住这里的景色。
以后什么希特勒的话里透着一股悲凉和不祥时候还有机会再看见它,他似乎预感到了末日的来临。
城堡里的一昼夜的休假生活是平和的、日常生活化的,具体的内容是:午餐、午后的户外散步、牧师来访、客厅里放映的电影、晚餐,以及希特勒和爱娃两次在浴室和卧室里的交谈。
这一切似乎与城堡外正在进行的血腥屠杀、使千千万万人民丧生的侵略战争无关:但是,希特勒在午餐、晚餐时发表的奇谈怪论却剖析了他作为一个世界罪人的灵魂。
所有的恶棍都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辩护的理由,影片中的希特勒也不例外。
他的一些谬论对他的行为是反衬和讽刺,例如,午餐时他说他只吃素食,把肉汤说成是“尸体汤”,但与此同时,他指挥的正在进行的血腥杀戮使无辜百姓的尸骨堆积如山。
希特勒觉得自己最高明,他把自己的奇谈怪论当作真理,并说要让人类明白一些普通而正确的思想是要经过重重困难的。
在餐桌上的闲谈中,希特勒为他征服世界的野心找到了根据,他认为德国民族得天独厚,温暖的气候有利于生物的突变,能够把人的潜在力量释放出来。
这些怪论是不是希特勒的原话,这并不重要,也无须考证,影片只是让人相信:这些谬论是符合希特勒的思维逻辑的希特勒是有可能这样说的。
银幕上出现的是艺术地再现的希特勒,是影片作者创造的希特勒,它不同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希特勒。
希特勒对他观看的另一部虚构的故事片很不满意,他把这部影片称作“垃圾”,说这样的影片“最好把它消灭掉”,爱娃凑趣地说那么,是不是把摄制组送到奥斯威辛去啊?
希特勒问随行官马丁送到哪儿?奥斯这是哪儿啊?”有观众说,这不可信,希特勒怎么会不知道奥斯威辛集中营呢?
但也许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希特勒制造了奥斯威辛集中营惨剧,但他却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这完全可能。
因为使人类毁灭、灭绝人性的人用不着亲自去杀人,希特勒对于妇女、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等也有很多奇谈怪论。
他认为女人只关心日常生活就行了,各种学问都不是女人的事,妻子的愚蠢会衬托出伟大的丈夫的优点和长处,伟人不应该结婚,他像空气、太阳那样,属于所有的人,正常的家庭生活、天伦之乐被他描绘成既庸俗又可怕。
这些谬论说明希特勒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丧失人性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这正是影片要着重表现的希特勒认为人之常情,“太温情、太庸俗了”。
爱娃对他了解得很透彻,她说中了希特勒的要害,“你是怕变得庸俗,所以顺着这个思路走,你就变得残酷了。”
●—≺ 真正的女人爱娃 ≻—●
托尔斯泰曾说:“历史不是谁征服谁,不是在战争中战死和被掩埋了多少士兵等事情的长长的清单,历史是另一些事情,诸如结婚、生儿子、母亲生病、父亲死亡等等......”
导演要从相反的方面来表现历史,看看这些掌握生杀大权的人给他们的亲人带来了什么事实上,作为片中与希特勒最亲近的人,爱娃其实很不幸。
爱娃与希特勒形成强烈对比,希特勒是一个怪诞的、不正常的、缺乏人性的男人,爱娃却是一个正常的、感情丰富的十足的女人。
她像所有的女人一样,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她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但是,身为所谓元首的妻子,观众从银幕上看到的爱娃却是一个得不到爱的怨妇形象。
影片开头,爱娃从起床直到希特勒一行人来到城堡之前的这一大段落的情节中几乎没有对话。
画面上细致地描绘了爱娃的处境心态,她对正常人的幸福生活的渴望,她只把希特勒当做一个她所爱的男人,她根本不关心也不了解希特勒在想什么、干什么。
她在城堡里的生活不仅孤独、单调、无聊、乏味,而且还没有自由。最重要的是,她和希特勒之间没有爱人之间的亲密和沟通。
希特勒在城堡里逗留的短短一昼夜的时间里,爱娃一直在寻找与希特勒单独相处的机会,但希特勒不理会这些,径直朝前走去,爱娃无奈而遗憾地目送着他。
稍后,爱娃坐在自己的卧室里,焦躁不安地等待希特勒打电话叫她,她惟恐电话的线路有故障,拿起话筒想检验一下,电话里一个陌生的声音命令她“把话筒放回原处”,她又受到了监控。
当她终于来到希特勒的浴室与卧室时,很想与希特勒亲近,但希特勒却以体力不支拒绝了她。
在希特勒面前,她哀怨地自称“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女人,一个投错门的女仆”。
爱娃向往属于女人的美好生活,但她却连城堡外的女人世界的时尚都不知道。
她只能从戈培尔夫人玛格达送给她的柏林,和其它欧洲各国的时装杂志中去欣赏这片美的天地、华丽的天地、优雅的天地,遗憾的是,她却无权拥有它。
爱娃翻阅时装杂志这一细节丰富了她的性格,揭示出了她内心本应属于她的对美的追求。
爱娃很羡慕戈培尔夫妇情意绵绵的幸福生活,玛格达劝爱娃不要对希特勒要求过多,如想要求过多,她只能离开希特勒。
爱娃说她曾两次企图自杀,也尝试过一个人静静地生活,但她不能没有希特勒,她对希特勒已习惯了。
没有希特勒,她的生活会变得令人根本难以忍受,事实上爱娃和希特勒是无法沟通的,爱娃一点都不理解希特勒正在发动的这场战争。
她说:“这些事与我无关,因为我很笨!我甚至不知道谁和谁在打仗。”爱娃是一个纯粹的女人,她关心的是爱情,她丰富的人性反衬出了希特勒的兽性。
爱上希特勒就是她的不幸,是她的悲剧,希特勒的心中是没有爱的,通过希特勒与爱娃的关系去审视希特勒,更能看到他的灵魂,爱娃对希特勒的爱是真诚的、始终不渝的。
不管希特勒是刚与她相识时的照相馆工作人员还是后来的“伟人”,对爱娃来说都一样,爱娃的父亲在爱娃与希特勒刚认识时曾这样说过希特勒:“这个年轻人完全是一个不起眼的人。”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爱娃的父亲说错了,希特勒不仅超过了爱娃的父亲,还超过了千百万平庸的人。
爱娃告诉希特勒,她爱他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她对希特勒说:“如果你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人,那又怎么样呢?
难道这就会改变我们之间的关系吗?会影响我对你的感情吗?我爱你连同你的所有的弱点,也连同你的微不足道,但愿你是一个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人!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希特勒仍在照相馆工作,他与爱娃也许早已结婚成家,过着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了正因为希特勒成了举世闻名的人物,爱娃与他之间就没有平等可言,她不得不向他乞求爱情。
作为一个怨妇,爱娃已难以忍受,她终于爆发了,她愤怒地对希特勒说:“我隐藏自己的感情已经隐藏得很累了!我经受不住这种折磨人的心情了!”
她觉得自己生不如死,他让希特勒干脆杀了她,然后通知她父母,说她在“履行一个公民的职责时牺牲了”。
希特勒对正常的家庭生活深恶痛绝,晚饭后他进浴室,见到爱娃在浴室等他时,他说他知道爱娃想跟他谈什么。
没等爱娃说话他就情绪激动地说了起来,他说他知道爱娃盼望能和他成家过日子,他很具体地把家庭生活描绘得既庸俗又可怕。
他歇斯底里地对爱娃嚷嚷:“你们不会有安稳的日子过的,你们这些下贱的人会有一条鞭子,我不让你们安宁,我要鞭打你们30年、540年!一直要打到你们从畜生变成人!"
爱娃听了气得用脚踢希特勒的屁股,希特勒的这段话道出了他心中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恨,这种心态必然会给他的亲人和世人带来灾祸。
●—≺ 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
索库洛夫的很多影片的剧情都在一个封闭的、仿佛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展开,场景很少。
《莫洛赫》一共只有7场景,城堡中爱娃的卧室,希特勒的那一套相通连的浴室、卧室、办公室,二楼的阳台厨房、客厅兼餐厅,客厅边门外的平台,城堡附近的那片山中谷地剧情发生的时间只有一昼夜。
应该说,时间与空间都是相当集中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影片中的人物也很少,连城堡中的佣人在内,片中有名有姓的主人公一共有8个。
影片像是一出室内剧,导演似乎有追求古典主义的“三一律”的倾向,因为这样的结构有助于表现出人物性格中的很多细腻的东西。
虽然索库洛夫借用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的艺术手法,但是他的影片从内容到形式更多的是反传统的。
他的有些手法看似平实不像是什么惊人的电影手法,但仔细品味,他的每一个镜头都有深刻的含义,耐人思索,令人回味。
他在银幕上创造的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另一现实,应该说他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
电影《莫洛赫》通过揭示希特勒对于爱的拒绝,展现了他的冷酷和残忍,这部传记片向观众呈现了一个人的内心的黑暗面,引发人们对恶人和爱的深思。
根据平台规则,您关注+点赞评论会保持铁粉身份,更好为您推荐优质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