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您讨论分享,可以点下“关注”,优质内容每日更新,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编辑 孙虎的书房
一、影视作品在塑造编辑形象上的正面表现
新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影视业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许多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塑造了多种多样的编辑形象,而且都深入人心。
作为一种较新的艺术表达形式,编辑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理想化的代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休闲娱乐的需求。
影视作品对编辑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塑造,类型和风格各有不同,虽然与以往相比进步较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以《穿普拉达的女王》为例,对影视作品中编辑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详细讨论,以期为影视作品塑造编辑形象提供参考。
影视作品对于编辑工作的描绘脱离了实际生活,并不能真正反映编辑的工作内容和方式,缺乏代入感,编辑的正能量形象得不到体现,所以影响了观众对编辑的认识,让观众认为编辑只注重谈恋爱而忽视自己的工作,使得观众产生偏见。
受传统认知的影响,人们心中的编辑是挑灯夜战、终日不眠、勤勤恳恳工作的劳模形象。
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编辑会认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工作十分辛苦,而且得不到充足的休息。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则打破了人们对编辑的传统认知,它对编辑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创新,编辑不仅是活在闪光灯下的勤恳劳模,还是具备专业编辑和采集能力、较高时尚敏感度的高素质人才。
除了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也具有极强的时尚捕捉力和市场分析能力,能够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根据小说改编,主要是讲述女主人公从职场新人一路奋斗到职场达人,最后仍保持初心、放弃功利的励志故事。
该电影受到了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对职场新人有着教科书般的意义。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较大进步,电影中的时尚编辑与人们传统认知中的编辑形象不同,打破了观影者对于编辑这一形象的固有认知,让他们对编辑这一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人物形象还原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有一个重点刻画的角色——米兰达。
米兰达是一家顶级时装杂志社的总编,高贵时尚、举止优雅,在时尚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是时尚界的权威,但同时也是十分难伺候的"时尚女魔头"。
她工作十分认真,在工作过程中一丝不苟、十分严谨,极其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对于工作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严格把控。
虽然米兰达的工作能力强,但是她不擅长与人交往,常会给人一种距离感、疏离感,让人不敢靠近。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米兰达十分难相处,主要是因为她对下属十分苛刻、冷漠,对下属要求很高,如果她的下属有任何不合格的行为,她就会训斥他们,甚至是辞退。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著小说里人物的形象。
米兰达的出场声势浩大,整个屏幕都充满着强大的气场,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观看者在米兰达出场的瞬间就能感受到她身上那强大的气场和不可接近的高贵。
而通过艾米莉向安迪介绍米兰达,更为米兰达增添了神秘感,让读者更加好奇米兰达的身份和性格。
在米兰达正式出场时,电影对米兰达进行了特写,从她的发型到具体穿着,都透露着高贵和不可亲近感。
与此同时,电影创作者还运用蒙太奇手法,在对米兰达进行特写之后,转换镜头,将主人公与米兰达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与主人公的朴素穿着对比,更突显出了米兰达的性格特征和高冷、贵气的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情节也较为真实,该电影通过对不同事件的具体描述,刻画了米兰达对安迪的“刁难”。
比如,米兰达对于安迪着装的要求、对于时间的要求,以及在工作过程中的举止行为,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冷漠、高傲、对工作极其苛刻认真的“魔头”形象,高度还原了原著中米兰达的人物形象,也让人们对米兰达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从多角度进行塑造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弱化了原著中女主人公背后的商业性质,客观、理性地塑造人物形象。
在米兰达的眼中,服装不仅是追求高利润的工具,也是一门学问,她认真对待服装设计,细抠服装设计中的每一个问题,严格把控时尚。
与此同时,米兰达对杂志编辑工作严谨、认真、力求完美,甚至经常加班到深夜。
在对米兰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时,影片导演从多角度展开,渐渐揭开米兰达的面具,在米兰达职场风光的背后也有着糟糕的生活经历。
在电影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安迪在给米兰达递交材料时不小心走到了2楼,安迪在那里看到了米兰达与老公在争吵,这一情节展现了米兰达生活得没那么幸福。
在视觉模态上,Emily身处繁华的街头,身后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辆,她手提大包小包,穿过拥挤的人群和街道,一边接着电话一边跑向公司。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匆忙、急促的感觉,这也从侧面表现出Emily工作的热情以及对Miranda的唯命是从。
在听觉模态上,最主要的背景声音是Emily穿着高跟鞋的跑动声以及手中购物袋相互碰撞的摩擦声,伴随着街道上行人和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再加上Emily在电话里用极快的语速以及匆忙的语气向Andy抱怨:
她昨天告诉我的,可我稀里糊涂给忘了,所以我现在要疯了。
观众即使隔着屏幕也可以感受到Emily的火急火燎。
在这个场景中,画面和声音完美配合,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不仅体会到Emily所处局面的辛酸和不易,也对接下来的情节更加感兴趣。
表达层面就是指媒体层面,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大类。
语言的包括纯语言的和伴语言的两大类;非语言的包括身体性的和非身体性的两大类。
除了考虑作为纯语言的文字信息外,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也要考虑伴语言形式,比如字幕的字体大小、布局位置等因素。
英文字幕一般不多于两行。
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母语都是汉语,所以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中文字幕作为主要参考语言应位于英文字幕的上面,且一般不超过一行,这样的设置也有利于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了解影片内容。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令人触动很深:Miranda一改往日女王的形象,满脸疲倦地坐在沙发上,从来不会和下属谈论私事的她告诉Andy,Stephen要和她离婚,并且略显忧伤地说道:再离婚一次,又会是八卦头条,我闭着眼都能猜到他们会怎么写我。
女权至上的霸道女人,工作第一的冰山皇后把另一个皮斯利先生扫地出门。
虽然这个情节和之前的镜头相比明显单调许多,但是在表达层面上有很多可以分析的地方。
首先,语言媒体包括纯语言和伴语言。
纯语言上,Miranda用平静且自嘲的语气诉说八卦头条会如何评论她又一次离婚的事实,语速较慢,声音较低;
伴语言上,在音调方面,Miranda和之前工作中的她判若两人,说话多用平调,表现出她此刻的疲惫和忧虑。
其次,非语言媒体包括身体和非身体。
在身体方面,此时的Miranda已经卸去精致的妆容,银白色的头发使她的面容略显憔悴,她的眼神空洞并且飘忽不定,观众甚至可以看到她眼中的红血丝以及偶尔泛起的泪光。
Miranda右手一直摆弄着她的眼镜,试图掩饰自己身为一个女人的脆弱,说话时的面无表情显示出她似乎对于离婚这件事已经变得麻木和冷漠。
而坐在Miranda对面的Andy此时默默无言,但是她的表情既有惊讶又有心疼,她没有想到Miranda这个女强人也会有脆弱的时候。
在非身体方面,这个情节发生在酒店里,Miranda身后的布局以暖色调为主,米白色的沙发、蓝白相间的窗帘以及暖色的灯光看起来很温馨,然而这样的背景将身穿一身褐色睡衣的Miranda凸显出来,使她脸上的表情显得更加忧伤。
在此处的电影翻译中,译者将“imagine”翻译成“闭着眼都能猜到”,这比翻译成“想象”更加口语化,而且多了些自嘲的成分。
我们了解到Miranda在此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离婚,所以她非常清楚八卦头条的套路,这样说也表现出她对这些风言风语的不屑。
此外,译者将“career-obsessed”译成“女权至上”而不是“沉迷于事业”,是因为Miranda在《天桥》杂志社处于主导地位,这从影片开头也可以看出来。
在影片开头,Miranda走进公司后,员工见到她都绕着走,同时她工作时,不管是男编辑还是男设计师都要围着她转,这和人们传统观念中男权主导的社会完全不同。
所以在这里译者把“career-obsessed”翻译成“女权至上”完美贴合了Miranda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这也和后半句中的“driveaway(扫地出门)”相呼应,显示出Miranda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家庭上都是十分强势的。
通过对该情节表达层面的分析,我们能看出Miranda作为一个事业型女强人也有自己脆弱的一面,亦能感受到她面对事业和家庭无法调和的矛盾时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