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2023年09月07日18:58:10 娱乐 1343

2016年张嘉佳王家卫编导的电影《摆渡人》与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小说《摆渡人》不仅中文同名,而且都以爱情为依托来表现人类救赎的主题。

在克莱尔·麦克福尔的小说《摆渡人》中,15岁的女主人公迪伦和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在荒原之中相遇相助并相爱,他们凭着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完成了对自己生命和爱情的救赎。迪伦是一个单亲女孩,她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自己。迪伦的世界是一片荒原!灵魂摆渡人崔斯坦所在的冥昏之界也是一片充满艰险的荒原,就连迪伦所到的灵魂天堂的彼岸也像是一座散发虚幻光芒的荒凉城堡,因为这里没有爱她的和她所爱的崔斯坦。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小说暗示,过去、现实以及未来都不过是一片荒原,只有心中的爱情、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完成人们对自己生命和灵魂的救赎!电影《摆渡人》反映的世界也似一片精神的荒原,表现出与克莱尔·麦克福尔小说《摆渡人》相似的气质和主题,只是人物和情结完全不同。

在电影《摆渡人》里,摆渡人是一种职业,专门医治都市里的悲情男女,把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把那些痛苦迷茫的人们送上彼岸。”酒吧老板陈末(梁朝伟饰)和合伙人管春(金城武饰)是这座城市的“金牌摆渡人”,他们看似玩世不恭,却从不对每位需要帮助的人说拒绝。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少年马力曾为小女孩小玉单独开了一场演唱会,替小玉实现了看一场马力演唱会的美好梦想。成年后的小玉(杨颖饰)感念马力(陈奕迅饰),要摆渡马力,将他从绝望无助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并最终让他重新站了起来。陈末、管春和小玉在摆渡他人和挑战整个城市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发现了自己躲不过的问题。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现代人的病症

电影和小说的同名或许只是巧合而已,但其中共同的“荒原”的气质和“救赎”主题却是非常令人深思。在电影《摆渡人》中,都市一片绚丽繁华,而这实际上不过是“一座散发虚幻光芒的荒凉城堡”。这里人们的精神世界似乎都是一片了无生气的“荒原”,就连要拯救他人的摆渡人也不列外,他们看似要拯救他人,但实际上他们连自己也拯救不了。

何木子既不能摆渡陈末,也不能摆渡自己,最后英年早逝,陈末也时刻有心脏病复发的危险。影片透过三对年轻人的恋情表现了现代都市的“荒原”,通过这些人物身体的疾病表现现实社会的病症。“抓住人的疾病,就抓住了身体的秘密;攫住时代的疾病,就攫住了民族的秘密。……个人的‘疾病诗学’乃是了解国家‘政治病原学’的关键。”影片《摆渡人》中人物的疾病也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意涵。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电影《摆渡人》集中展现了三对年轻人的恋情。一是何木子与陈末的恋情,何木子知道自己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人,遗憾地英年早逝;陈末患有心脏病,随时都有死亡的风险。再是毛毛和管春的恋情,毛毛因为管春被人打成脑震荡,失忆了,忘记了父亲饼王的传家技艺;毛毛的不辞而别让管春精神烦躁而疯狂,为了找到毛毛,管春居然跑到南极去了。三是马力与小玉的恋情,马力不愿唱别人的歌而日渐困顿,妻子江洁离他而去。

少年的马力是小玉心动的偶像,他曾为小玉进行了专场的演出;现在的马力困顿落寞,无家可归。小玉成了他的摆渡人,与陈末和管春在摆渡人酒吧一起为马力举行专场演唱会,让马力重新找到了自己。最终马力与一家国际演唱公司成功签约,而小玉则只是在远方祝福马力。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此外,影片《摆渡人》还表现了黑老大那失恋的妹妹在婚礼中被抛弃的新娘等一群需要被摆渡的都市人。这些都市人似乎大家都有病,有的是肝病、肺病、心脏病、糖尿病等身体上的疾病,有的是精神上的疾病,如失忆症、焦虑症、抑郁症狂躁症等。摆渡人就是把人从这些疾病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他们像是“众症时代”下的精神“摆渡人”,用几席谈话帮助病人们解决多年的困扰,以身体力行引领病人们走出思想的迷雾……摆渡人是专门医治都市里的悲情男女、“把那些痛苦迷茫的人们送上彼岸”的一群人。陈末、管春和小玉等摆渡人在不停地摆渡他人,但他们自己却又常常陷入自身无法摆渡的境地,他们是一群摆渡他人却不能摆渡自己的人。他们连自己也拯救(摆渡)不了,这就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自己的问题了,而是社会的问题了。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现代人的病因

那是社会的什么问题呢?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古怪疾病在现代人群中的大面积爆发呢?

首先,现代人的病症源于人与自然的割裂。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将自然分为外在自然(宇宙物质的自然)和内在自然(本真人性的自然),他认为,前现代时期,人类因为对宇宙自然的无知而心怀恐惧和敬畏,大自然因神秘而为人们所“附魅”,大自然被人格化,神性地位的大自然与人类融为一体、和谐相处。

因此,这时期社会与个体以及个体自身的人格内部还是自然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的,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人性也得以自然地展开。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自然内在的神秘性和魔力遭到放逐,人们由此也失落了对大自然的谦逊和敬畏情怀,有的只是统治、征服、占有的欲望。”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了,割裂开来了。在电影《摆渡人》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人与自然的对话与互动,更不用说人与自然的和谐了。失去了大自然依托的都市人变得轻狂、浮躁,甚至疯狂和暴力。这种人与自然的割裂是现代人各种古怪疾病大爆发一个重要原因。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现代性不仅割裂了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也撕裂人性内在的和谐统一性。政治与宗教,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片段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片段了。”现代文明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格内部的分裂和腐化,人性不如过去童年般自然、纯洁、天真、可爱。这样,现代人失去了与现实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性,失去了健康、素朴的生活以及自然的性情,进而引发了人类一系列的灾难,如对传统礼俗文化破坏等。于是我们看到《摆渡人》中的现代都市人表现出抑郁灰暗、疯狂暴力或是精神分裂等一系列精神病症。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其次,竞争的意识加剧了现代人的焦虑感。在影片《摆渡人》里,社会黑白颠倒,人们都在用性命拼前途。在“世事烦剧,万物竟存”的现代世界,为了成为达尔文世界中存活的适者,人们不再“在乎能长年,而在乎能竟存,不在乎能守清静,而在乎能任烦剧,不在专心于慎内,而在精研乎制外之道”。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传奇,而每个人也都在演绎自己的传奇,这些传奇都在折磨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些被摆渡的人中,有的是夫妻出轨,有的是要结婚了,新郎却跑了,有的是爱上了一个不再爱自己的人……。他们痛苦、迷茫、徘徊,他们需要被摆渡,以缩短痛苦、迷茫的过程,到达幸福的彼岸,就像调酒师何木子给陈末的酒“明天见”,陈末说:“喝你的酒,让我每个晚上变得很短,第二天又可以看到你。”缩短痛苦、迷茫的过程,到达幸福的彼岸,但彼岸是什么呢?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是否又是一个痛苦、迷茫、徘徊的心路历程呢?在现实中,他们常常是喜欢但不能拥有,“一辈子太短,一件事也有可能做不完。”于是,他们变得极端、无畏,变得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在现代日常生活的喧啄和晕眩处境中,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只有自我的感觉所把握住的,才是真实的。”于是,原来理性、发展、进步的现代性观念表现出其自身的消极性后果,在这里变成了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

第三,现代人的疾病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现代性所催生的人们的贪婪欲望。现代都市社会,科学理性使人们在观念上获得了无限进步的可能性。于是,人们变得毫无节制,发展出无限的、永不能满足的欲望。现代文明通过科学、理性以及技术性的方法和计算对世界进行了除魅,但除魅后的现代人似乎并不比相信神灵的野人幸福,他们又陷入一种新的迷茫混沌之中,变得精神焦虑、身心痛苦,以致于疯狂与暴力。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社会出了问题,人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心脏病、肝病、癌症、失忆症、歇斯底里等身心疾病与社会的现代性息息相关。以科学、理性以及技术性的方法和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性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现代性不仅是一场社会文化的转变,环境、制度、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形式转变,不仅是所有知识事务的转变,而根本上是人本身的转变,是人的身体、欲动、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本身的转变;不仅是人的实际生存的转变,更是人的生存标尺的转变。”这里没有劳动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有的只是失去大地之后那漂泊灵魂肤浅的、无止境的欲望。

当代诗人海子曾就现代都市和农村乡土进行比照,并对前者进行了批判,指出大地才是人类最终的栖息地。“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的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找到一种替代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欲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和指称。”总之,心脏病、肝病、癌症、失忆症、歇斯底里等身心疾病都与个人的欲望和社会的现代性息息相关。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电影《摆渡人》中不时地出现自然世界和乡土社会的隐约身影,但它们总是又迅速地湮没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之中,而始终没有出现现代与传统的对话。这或许是影片中的一个缺憾。所以电影《摆渡人》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像《围城》里的方鸿渐最后落寞地走在悠长迷离的大街上,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后出家消失在风雪之中,电影主人公陈末独自一人乘坐邮轮远行,继续让自己的人生漂游在迷茫无边的大海里,而不能把自己摆渡上安稳的人生彼岸,他要继续做一个摆渡人。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现代人的救赎之道

优秀的文艺作品通常总是将意味深长的片段或片言只语镶嵌在人们的不经意之处,电影《摆渡人》也以此方式向我们传递出现代人的救赎之道。摆渡人就是要“把那些痛苦迷茫的人们送上彼岸”,这是一句很有意味的话:这里的人们(现代人)是在漂浮不定的河里或海里,是河海里的浮萍;把他们送上岸意味着要让他们获得心安理得的平稳。但是如何让他们获得这份平稳呢?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首先,对自然的回归。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说,现代人对自然的依恋和追念,就像“一个病人想望健康的情感”。在电影《摆渡人》中,何木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她出生的地方,她看到日出,说:“日出好美啊,幸亏没有死在昨天晚上!”她感到自己与自然化而为一,直到看到美丽的日出才撒手人寰。陈末说希望到地平线上去看日出,因为那里离日出比较近。这是失去自然的现代人对自然的追寻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性的向往。现代人不仅要回归到宇宙物质的外在自然,与大自然和谐一体,还要回归到本真人性的内在自然,回到“那种内在的必然性和永远和自己一致的统一”。

其次,对文化传统的皈依。传统是现代人之所由来的依据,失去了传统,人们就像河海里无根的浮萍,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泛滥、物欲私利横行、道德精神沦丧等病症就是失去文化传统约束后的一个重要后果。“如果以‘现代意识’来重新关照‘传统’,将寻找自我和寻找民族文化精神联系起来,这种‘本源’性(事物的‘根’)的东西,将能为社会和民族精神的修复提供可靠的根基。”传统成为现代性疾病治疗和社会修复的重要基础。陈末请来了“饼圣”王叔教毛毛做饼,但王叔说,毛毛的父亲之所以能够成为“饼王”是因为毛毛的父亲离开了毛毛的母亲;要让毛毛继承父业成为“饼王”,就要带毛毛到那让人心性清淡宁静的乡下。这里暗示,没有都市喧嚣浮躁的乡土世界才是治疗疾病的寓所,那里素朴纯真的人情习性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正是对现代都市疾病的最好治疗。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在乡土的世界里,没有现代性所带来“世事烦剧,万物竟存”的迫切需求,也没有因宗教、政治、社会和哲学等的争议而耗费心力或激动愤怒;规律的作息、简单应时的食物以及一种与大自然节奏协调一致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们心灵和谐平静。现代都市是一个充满欲望诱惑的世界,人们在“进步”“发展”“目的”“功利”“效率”等观念的指引下紧张、烦剧和不安。刚性的现代文明所造成的创伤需要有阴柔的乡土文化来抚慰和修复,这也是为什么王叔说要带毛毛到农村乡下的原因。后来毛毛离开现代都市去遥远的厄瓜多尔,一年后她的失忆症治愈了,与管春一道回归成为一代“饼王”。

其三,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有着复杂的内涵和两面性。现代性所标榜理性、科学、平等、自由等为政治民主、社会进步、经济高效等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武器。但现代化过程中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现代性后果,它也催生了理性的桎梏、道德的沦丧、极端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神性诗意的失落等。因此,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成为当代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现代科学在近现代社会因为明显的物质效用而“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人们期待它解决一切问题,深入理解全部存在,帮助满足任何一种需求”。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但现代人们因为贪欲而逐渐在追求科学的同时,背离了科学使人们生活更好的初衷。现代人自以为是理性的人,能够按照理性的原则来指导生活,但近现代以来,理性越来越沦落为工具理性。在电影《摆渡人》中,江洁为了更好的发展,经过理性的盘算后与马力离婚了。离婚后的江洁并不幸福,而坚守自我的马力则在小玉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

所谓进步、发展的现代性观念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异己性存在,各种健康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被现代性的洪流所湮没,现代都市人也因此逐渐失去了多元文化对自我的调节和修复,于是各种身心疾病在现代人中开始肆虐、泛滥。电影《摆渡人》实际上隐含了对于现代性消极后果的批判和反思。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综观所述,现代性之科学、理性、自由、平等、进步、发展等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政治的民主、经济的高效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革等,因此现代性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不可逆的历史必然。但它也给整个社会的带来许多难以察觉的隐患,如引起了理性的桎梏、道德的沦丧、神性诗意的失落、极端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因此,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成为当代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个大背景下,电影《摆渡人》以艺术的形式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呼吁人们回归到大自然和本真素朴的人性中,回归到民族的文化传统中。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在电影《摆渡人》中,何木子英年早逝,陈末患有心脏病,毛毛因被人打成脑震荡而失忆,黑老的妹妹因失恋而患了抑郁症,等等,这是人物宿命的真实还是编剧有意的安排呢?很明显,编剧希望通过疾病和死亡来暗示回归自然和传统、保持素朴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任何单方面过分的物质欲望和烦剧竟存都会招致疾病和毁灭。

影片以人们的疾病来喻示现代性之功利理性、效率追求所激起的贪婪、疯狂和暴力的社会病症,以死亡喻示这一社会状况之不可延续。影片借此表达了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忧虑和反思,以人们的疾病隐喻人类自然素朴生活方式的损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王家卫导演的《摆渡人》,以疾病喻现代人的焦虑,呼唤回归传统 - 天天要闻

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对自然与文化传统的回归成为医疗的隐喻。现代人要获得救赎,就应该对现代社会作出全面的诊治,既要肯定现代性积极的一面,也要正确面对现代性消极的一面,要也以科学的发展观和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铸就现代都市人健康的身心世界,建构起一个健康和谐的现代社会。同时现代的人们还要不断地回归自然和回到民族文化传统中来,寻找到自我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根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与传统的对话,更好地消除虚无主义的人生观,消除现代社会的精神“荒原”,减少人们贪婪、疯狂和暴力的社会病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