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阅栀
编辑|阅栀
“北京有一个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那闺女就是演戏的,净跟导演睡觉。”
郭德纲一番话,惹得台下一片掌声与尖叫。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他说的那个人,是姜昆。
同是相声演员的两人,位置不同,看法不同,给相声界带来了一场长达十几年的骂战与对立。
姜昆基本功不行、姜昆“打压”郭德纲、姜昆“晚节不保”、姜昆沽名钓誉、姜昆不爱相声只爱名利、姜昆取缔小剧场……
他一句话都不用说,就已经浑身是错,百口莫辩。
在这场“反三俗”和“非主流”的战争中,居庙堂之高的姜昆,是舆论中的“弱势群体”。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道:
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是好人;说我不好的人,我都不认识。
帮助陈佩斯上台表演,推荐赵本山上春晚,坚持公益第一线……
只要对姜昆稍加了解的人,应该都能看出,他不是郭德纲口中锱铢必较的“小人”。
在“反三俗”被提出之后,“身居高位”的姜昆成了攻击对象,追溯被误解的这十几年,或许很多人都会感叹一句:
原来我们都错怪他了!
01、春晚上的“半段相声”
1950年,他比郭德纲早出生23年,遇上了相声亟待变革的年代。
姜昆不是专业的相声演员,即便在兵团与师胜杰相知相识,在有节目时上台说一段,但也只是根据见过的模仿,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
因缘际会下,他被相声大师马季相中,并结为师徒,此时,姜昆才有了相声演员这个身份。
在马季的教导与提携下,他专业能力越来越出色,从1979年开始,他频繁在央视节目、大型晚会等场合出现。
但真正让他火起来的,还是央视春晚的舞台。
1983年,央视筹备第一届春晚,姜昆与师父马季、刘晓庆等担任主持人。
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人愿意来演。
首先第一年,没有人知道这场晚会的重要性。再者说,谁不想除夕夜里陪家人一起守岁!
有不少演员,都是姜昆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找,硬是凑齐了一场晚会。
节目播出那一晚,姜昆很忙,他既是主持人,也唱歌,还表演了两段相声。
一台晚会下来,观众看到了他的才华与能力,他却留下了遗憾。
因为是第一届,难免出现时间等问题,以至于他表演相声时间不够,这边节目演了一半,镜头就切换成提前录制好的撞钟倒计时录像。
那段没有机会播出来的相声,成了姜昆心中的一根刺。
等到第二年准备春晚时,他已经摸出了些门路,并将自己的好友陈佩斯推荐上去。
那一年,陈佩斯与朱时茂带来了经典的“吃面条”片段,这也是春晚舞台上的第一个小品作品。
不只陈佩斯,“小品王”赵本山也是在姜昆的引荐下才走上的春晚的舞台。
有一年,姜昆到东北演相声,发现底下的观众都不爱笑,一问才知道:看过赵本山表演的人,再看别的演出,都觉得没那么“好笑”了!
就这样,姜昆在一个剧场里找到了正在演出的赵本山,并在台下看完了整场演出。
演出结束后,他在后台找到了赵本山,亮明身份,并将他一路“领”到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直到今日,赵本山与陈佩斯提到姜昆,言语里仍是敬佩和感激。
从第一届春晚开始,姜昆连续11年登上春晚舞台,并担任主持人7年。留下了《虎口遐想》《楼道曲》《电梯奇遇》等经典作品。
有讽刺,有笑点,在一阵阵爆笑声中,姜昆迎来了自己在相声与舞台上的高峰。
但此时,一个人的出现,打乱了姜昆原本励志的人生。
他自称是“非著名相声艺术家”,口无遮拦地与很多同行为敌,这个人就是郭德纲。
02、“三俗”与“反三俗”的战争
郭德纲草根出身,一路走到今天,他的励志故事多数人都能说上一两段。
三进京城,拜师无门,当过主持人,在茶馆说过相声,直到2004年才时来运转,拜到了相声大师侯耀文的门下。
自此之后,一路高歌,但也留下争议无数。
那时在曲协的姜昆每天都能收到无数的投诉信,被投诉的“主角”正是郭德纲。
内容无非是两部分,一是说郭德纲说相声多用“伦理哏”,低俗话题多,听着虽然好笑,但不舒服;
二是说姜昆的“不作为”,任由下边的人说一些“屎尿屁”的话题,带偏听众。
于是,2006年,姜昆提出了“反三俗”,即为“低俗、庸俗、媚俗”。
这本来是针对相声的一次大变动,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姜昆与郭德纲的战争。
而姜昆作为职位更高者,成了这场舆论的“弱势群体”。
不仅网友带节奏,郭德纲在舞台上也的确没少含沙射影,这边说着“反三俗”,他就能在舞台上大呼“我是三俗”、“我开会都是去洗脚城”等。
而姜昆作为发起“反三俗”的倡议者,从来没说过郭德纲任何不好,甚至还表示:
我希望他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一路飙升,并且越来越好。
真正的“战争”,发生在2008年,“主流与非主流”越来越显得泾渭分明。
这一年,一则“姜昆建议取消小剧场”的消息在德云社粉丝中传播,一时间,姜昆成了德云社与粉丝的“公敌”,人人得而“骂”之。
但在后来曝光的姜昆发言原稿中,没有一个字与“取缔小剧场”有关,这完全是一场有针对性的谣言。
但对此,姜昆一言不发,也许是相信清者自清,也许是怕越描越黑。
有人说,姜昆与郭德纲最大区别,在庙堂与江湖。
有公职挂身的姜昆,肩负着曲艺发展的责任,不仅针对相声,还有打鼓、小品、说书等等,只不过当“反三俗”的声音响起时,无论是观众还是郭德纲,都选择对号入座,其中缘由不言自明。
马季、侯宝林等之前,相声的传播场所是天桥地摊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江湖卖艺”。
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才穿上西装将相声带上了越来越大的舞台,这门艺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到了下一代姜昆这里,“雅、新”就变得尤为重要,不学低俗的段子、不学被摒弃的曲目,学的是基本功,用的是针砭时弊。
而民间艺人郭德纲,三次进京,受过打压,挨过欺负,他想要的是活下去,而并不是高雅起来。因此,他身上的江湖气息更重。
但最近两年,德云社频频塌房,说的段子还是少不了嫂子、弟妹之类的荤段子,不少粉丝纷纷喊话德云社:
大俗大雅可以,但俗是通俗,不是低俗。
这场“战争”不知不觉过了十几年,虽然没有一个是赢家,但看起来,姜昆好像是输得更“惨”的那个。
虽然在这里输了,但在生活与人品上,姜昆却是一个真正的赢家。
03、妻子与养子
姜昆与妻子李静民是初恋,已携手走过生命中的一大半。
因为工作长年在外奔波的他,一年到头能陪伴家人的时间,十根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在一次综艺节目中,两人相濡以沫,数十年的恩爱一览无余。而恩爱背后,两人也曾有过一段争吵。
1998年,姜昆在妻子没同意的情况下,从孤儿院收留了一个男孩,并取名姜河。
等妻子从国外回来时,误以为姜河是丈夫的“私生子”,当即大怒。
直到两人带着孩子去了一趟孤儿院之后,才真相大白,这也是两人漫长婚姻生活中最激烈的一次争吵。
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李静民对姜河也越来越喜欢,给了他和女儿姜珊一样的母爱。
但姜河虽然可爱,却不爱学习,每天爬上爬下开心,一提学习就头痛!
见到儿子实在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姜昆就根据他的长处,送他去学习杂技。
2003年,姜河在全国少儿杂技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新秀。
次年,还被邀请到央视春晚表演节目《空中飞盘》。
这一年,姜昆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与戴志诚说了一段《坐电梯》,父子同台竞技,羡煞旁人。
走下舞台,他带着姜河骄傲地向同事介绍:看,这是姜河,我儿子!
后来,为了抚平姜河心中的创伤,还在多个媒体刊登寻人启事,试图帮他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结语:
在谈到“为什么不再创作新作品”时,姜昆并不避讳,而是大大方方地说:
已经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了,想唱一段说唱,一开口成了快板,学得快忘得快,没有精力了。
的确,姜昆不再意气风发,而是一位73岁的老人。
至于与郭德纲之间,似乎已经很难和解了,这似乎已经不再是两个人的矛盾,而是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