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金庸一生,什么都好,就是感情不好。
金庸成名后,回到内地,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袒露心扉说:
“我的婚姻不理想,我离了好多次婚。心爱的儿子在美国自杀,这一切我都得毕生背负承受。”
一、
1947年,金庸23岁,初遇“梦中情人”,17岁的杜家小姐,杜冶芬。
那一年,金庸还是一名大学生,准确地说,是一名插班生。就读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主修国际法。
同时,金庸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上海《大公报》的兼职国际电讯翻译编辑。
而就在《大公报》社里有一个同事,名叫杜冶秋。对金庸的才华非常倾慕,本想“以身相许”,奈何自己已是男儿身。
遂以家中有个“小九妹”为由,邀金庸去他在杭州的家中,拜访游玩。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金庸在杭州得到了杜家姐弟俩的热情接待,尤其是“小九妹”杜冶芬,更是对一表人才的金庸,一见钟情。
人的缘分就是这样,看对眼了,就是一见钟情,片刻之欢。青春年少的金庸,也对杜家小姐别有风情的容貌和气质,惊为天人。
就这样,金庸不假思索,就爱了。
爱就爱了,不管对错,更不管日后是福还是祸。
一年后,俩人迅速结婚。金庸从大学毕业,正式进入《大公报》分配到香港。新婚妻子杜治芬紧紧跟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罢了。
然而,金庸却不是个好丈夫,更不是个会哄女人开心的好男人。
在香港,金庸每天忙于工作,几乎很少回家。即使回到家中也是心在工作,与妻子杜治芬的交流和陪伴,少之又少,最终渐生嫌隙。
终于,在金庸一次外出工作时,妻子杜治芬忍不住寂寞,与他人有染……
这种事,搁在谁身上也忍不住,更何况出生于书香门第所谓“高贵家庭”的金庸。是可忍孰不可忍,俩人只好协议离婚,劳燕分飞。
对外,就说妻子杜治芬习惯不了香港的清苦生活,一个人独守空房,寂寞难耐,所以,回杭州探亲,住一段时间,以解愁苦。
懂得人,都懂,杜治芬这一去,再没有回来。留下金庸一个人在香港,而金庸也再没有回去杭州,从此,俩人便如孤飞的鸿雁,断了线。
这段感情,毕竟是金庸的第一段感情,倾注了无尽的幻想和爱意,让他多年后,总是意难平。
俩人1947年认识,1948年结婚,1950年离婚,而到了1998年,已经过去将近50年,已经74岁的金庸,还对此耿耿于怀。
在一次采访中,忍不住说起往事,眼眶里泪水打转,半是怀念半是无奈地说,“现在不怕讲,我第一任太太Betrayed(背叛)了我。”
让人听了,不禁也跟着红了眼眶。
二、
此后,金庸再也不敢轻易去爱,见到漂亮女人,心里总是有一句话跳出来。
“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
而且他也深信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的。"
所以,他又何必自讨苦吃,把大好时间浪费在这些风花雪月荒唐痴恋到头一场空的事情上呢。
他现在需要集中精力搞事业,求发展。在香港站稳脚跟。
但当他遇到另一个下凡的仙女后,却再也不这么想了。立刻又开始了男人们本能的“蠢蠢欲动”。原始而可爱,劲头还很十足。
这个仙女叫夏梦,比金庸小9岁,是香港长城影业的头牌女星。
夏梦立刻让金庸忘记了离婚之痛,也忘记了女人会骗人,尤其是漂亮的女人。为了这个更漂亮的女人,金庸甚至学起了唐伯虎点秋香。
自愿到长城影业去当薪水低廉的编剧,不图别的,只为每天能见到夏梦。
还和朋友开玩笑说,“当年唐伯虎爱上了一个豪门的丫环秋香,为了接近她,不惜卖身为奴入豪门,我金庸与之相比还差得远呢。”
酝酿了好久,金庸才找到机会约夏梦出来喝咖啡,然后就喝醉了。冲动之下直接表白,却被夏梦想也没想就给拒了。
这也是成了两人的唯一一次约会,夏梦后来对人说,金庸确实很有才华,但……
只能,“下辈子一定选择他。”
从此,夏梦成了金庸永远的梦,一直留在他的心里,怎么抹也抹不去。越抹不去,就越想。
求而不得的金庸,只好把对夏梦的爱,默默倾注进正在写的武侠小说里。据说,《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便是夏梦的化身。
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
多情如三毛,也为金庸和夏梦的情缘感叹,曾说:“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 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地描写”。
三、
经过夏梦的“打扰”,离婚男人金庸终于再次正视自己的感情,把目光投向一个可能会答应他的女人,朱玫,一个与他同行的记者。
朱玫比夏梦更年轻,也更漂亮,还更实用。
她比金庸小11岁,对金庸是那种小姑娘对大哥哥的依恋,这依恋中还有崇拜,俩人是同行,自然有很多的共同话题。
1956年,就在金庸写下《碧血剑》的那一年,俩人结婚。
那一年,金庸32岁,二手男人。朱玫21岁,未婚姑娘。虽然没有钻戒,没有婚纱,也没有酒席和隆重的仪式。
但朱玫这个小姑娘爱得深沉,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女人。根本不会想到,爱情日后会给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嘲笑她的自我多情。
婚后的朱玫,放下花前月下,开始给金庸开始生孩子,一连生下4个,还开始给金庸当免费员工,开始陪金庸创业筹办《明报》。
甚至为了帮助金庸的事业,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一点底都没留,毫无保留地全部奉献给金庸。全然不知道还有一个词叫“世事难料”,还有两个字叫“离婚”。
终于,1976年,51岁的金庸和40岁的朱玫,在《明报》事业大获成功,蒸蒸日上之际,却突然都经历了人生之大痛。
因为俩人每天都是吵啊吵,吵不完的架,孩子们都能躲就躲到外面,金庸也找机会躲到咖啡馆,读书写作,每天很晚才回家。
终于有一天,朱玫发现了丈夫金庸的不对劲。
原来,金庸爱上了咖啡馆一个女服务员,小他30多岁的林乐怡。不仅年轻漂亮,青春可人,还单纯干净,善解人意,对金庸百依百顺。
更重要的是,还在金庸面前成功地表现出了她不爱钱的可贵一面。
不仅安慰了苦闷中的金庸,还让金庸在工作之余,吵架之余,还能有一个休憩心灵的港湾。
金庸再一次,把握不住,不顾自己已婚的事实,爱了,爱了,放开胆大胆地爱上了小服务员林乐怡。
既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纸也包不住火。金庸索性和妻子朱玫摊牌,要离婚。豁出去了,非要明媒正娶,把林乐怡娶回家。
他们的儿子,19岁的查传侠,听说父母在闹离婚,心烦意燥,突然又加上女朋友也和他吵架,要离开他,竟然一时想不开,跳楼自杀了!
多年后,金庸回忆:“我记得接到大儿子在美国过世的消息后,好灰心,好难过;但那天还要继续在报馆写社评,一面写就一面流泪,一直都很伤心,还是要写。”
儿子死了,朱玫更是万念俱灰,同意离婚,什么也不要,净身出户,躲得金庸远远地,要多远有多远……
最终,这个女人没有再婚,而是在人们想象不到的痛苦和孤独以及贫困中熬过了残忍的后半生。
1998年11月8日,63岁的朱玫,在医院病逝。没有一个亲人守在身边,就连替她拿死亡证的,也只是医院的护工。
本是同林鸟,晚景却一个凄凉,一个风光,实在是令人唏嘘落泪。
直到很多年后,金庸才在一次采访中,面对镜头说了一句:“我对不起朱玫,我作为丈夫并不成功,如果可以补救的话……”
四、
林乐怡,虽然没文化,也没上过学,却懂男人,更懂金庸这个大男人。
也许是从小就做服务员,很有伺候人的经验,更懂得如何服务好每一位顾客,而金庸已经是一个最好的也是最有文化的“顾客”了。
俩人结婚后,林乐怡什么都不做,只在家中,在金庸身边,随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尤其特别注意金庸的饮食。
经常不准他吃这不准他吃那,而金庸竟然像她的孩子一样,悉数欣然接受。
林乐怡还和金庸的孩子们打成一片,不似继母,更像姐妹,每次孩子们来家,林乐怡就和她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笑个不停。
有时笑闹的声音大了,还被金庸高声喝止。
金庸75岁时,有人问他,最后一段浪漫在什么时候?
想不到金庸竟然轻描淡写地说,“好似吸毒,你明知那是不好的,但抗拒不了引诱,又吸了。”
随后,金庸又说:“最理想的是一见钟情并缔结连理,然后一直爱下去。可惜只能是理想。”
所以,不仅金庸这样的大侠不能“做不到一生只爱一个人”,就连他笔下的人物英雄豪杰,也不能。
感情,终究会是所有人的意难平,一生何求,求之不得,辗转反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