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2022年04月24日09:32:31 娱乐 1085

作者:孔敏(Maja Korbecka)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easternkicks.com(2022年4月13日)


《宇宙探索编辑部》于2021年在平遥国际电影节首映,并获得了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它不仅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也让影评人和观众目瞪口呆——今年年初,它还在第51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进行了欧洲首映。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之后,我们在微信上聊过一段时间,当时孔大山身处《流浪地球》续集的片场。采访后我才意识到,我一度距离吴京也很近。


我的中文名是孔敏,借由同姓的缘分我们立刻熟络了起来,当然,唯一不同的是我是通过学习中文和在讲中文的国家生活而主动加入这个大家族的。很快我就发现,一些愉快的巧合是我们谈话的重要主题之一。孔大山讨论了他早期的灵感,做导演的渊源,以及伪纪录片实践对他作品的影响。


问:你最近好像很忙?


孔大山:是的,我最近一直在《流浪地球2》的剧组里忙活。


问:感觉工作压力很大?


孔大山:我还好,导演身上的压力要大得多。我是B组的导演,所以只负责一小部分的拍摄工作。


问:原来如此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孔大山: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流浪地球》?


问:当然,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我没读过刘慈欣的原著,所以无法对其进行比较。《流浪地球》在Netflix上线了,所以应该有很多欧洲观众也看了它。导演郭帆还客串了《宇宙探索编辑部》,整场戏都很搞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电影制作本身的过程。你们俩是怎么认识的?


孔大山: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十年前,当时我刚从大学毕业,拍了一部短片(《少年马力傲的烦恼》),改编自一部在中国非常受欢迎的动画片《李献计历险记》。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李献计历险记》(2009)


问:没有。


孔大山:我非常推荐你去看一看。当时,郭帆导演拍摄的真人版长片《李献计历险记》刚好在影院上映了。他碰巧在网上看到了我的短片,我们就认识了。后来,当他拍摄另一部电影时,我成为了他的副导演。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拍完《流浪地球》后,他问我是否想拍一部长片。当时我看到了一则很有趣的新闻,我就把链接发给了他。然后我告诉他,我想根据那则新闻拍一部伪纪录片。看完之后,他也认为这很有趣,并且鼓励我写剧本。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李献计历险记》(2011) 《李献计历险记》(2011)


问:那则新闻讲的什么?


孔大山:山东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去采访一位声称自己接触过外星人的农民,他非常认真、诚恳地告诉记者,他是如何遇到那个外星人并与之打交道的,包括用平时抓野兔的电网陷阱来捕捉这个外星人。最后,他打开家里的冰柜,给记者看了那个外星人的遗体,才发现那是一个用硅胶做的、低劣的外星人玩偶。


而且农民还说,他要保护好它的遗体,等它的外星同伴乘坐飞碟来把它接走……我相信所有的观众或听众都会认为他是个骗子或疯子。但他本人对这件事很认真、很投入。我开始假设——如果他说的都是真的呢?我从这个想法出发,编写了剧本。


问:我认为这种遐想似乎是你电影中的某种驱动力。你在将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有影响力的文本之一——《西游记》改编成当代版本时,十分具有幽默感。在许多场景中,你都明显指涉了唐三藏孙悟空的形象,而王一通在扮演这个受孙悟空启发的角色时非常出色。


孔大山:没错,而且他的角色就叫孙一通——显然是对孙悟空的呼应。影片的男主角叫唐志军,则是对唐三藏的呼应。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问:王一通的表演让我很惊喜。我听说过他,我记得他的作品《杀猪匠》在2017年第一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还拿过奖。但后来的长片版迟迟没有上映。你们两个共同创作剧本的过程是怎样的?


孔大山:我最早是在网上看到的《杀猪匠》这部短片,当时就非常喜欢。我想我一定要在某一天见到王一通本人。2017年我去参加平遥电影展,那时候王一通的故事片项目入围了「发展中电影计划」(WIP)。我在电影节的日程表上看到了长片版《杀猪匠》的放映,决定看一看,看完后还是非常喜欢。当时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去的平遥,后来才发现原来他和王一通是高中时的朋友。


他对我说:「我认识这个导演,我可以介绍你们俩认识。」但是他们其实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了,所以他完全不知道怎么联系上王一通。巧合的是,两人在厕所碰到了,然后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后来我一见到他,就告诉他我非常喜欢他的电影,而且是他的粉丝。而他听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说:「我非常喜欢北电最近拍的一部短片。」最后发现他提到的那部短片居然就是我拍的! 他也非常惊讶和兴奋:原来我们早在碰面之前就知道了彼此的情况。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问:听起来像是命中注定。


孔大山:是的,这种巧合很奇妙。就在我们见面的时候,我正准备开始写《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剧本。在王一通回成都之前,我和他简单聊了一下这个项目。过了一年,我的效率有点低,只写了一万字左右。突然有一天,王一通说:「我对你的故事挺感兴趣的,要不我们俩一起写剧本吧?」我马上就同意了,而且很高兴。其实我一直想请他合作,但没有勇气。既然他主动提出来了,我当然很乐意。在这期间,我多次往返于北京和成都,和他一起进行剧本创作。我们甚至一起去了四川的山区,特别是大凉山,以寻找灵感。整个剧本大约花了两年时间。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问:在写剧本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受到什么科幻电影或科幻杂志的启发?我听说影片的中文片名「宇宙探索编辑部」(译者注:本片的英文片名为Journey to the West,直译为《西游记》)是向中国90年代风行的经典杂志《飞碟探索》致敬。


孔大山:其实我小时候没有看过《飞碟探索》这本杂志。也许我见过,但我没有任何具体的印象。在90年代,中国有很多类似的杂志,关于探索外太空、未知和神秘,也有很多关于神秘或超自然事件的节目和报纸。当然我也喜欢这些刊物,它们满足了小孩的好奇心。不过我小时候经常看的是一本叫《读者》的杂志,因为我父亲经常买它。我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随便翻看家里的任何杂志。我父亲只看那种专门讨论文化和文学的杂志,里面没有任何科幻的元素。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问:在90年代,科幻似乎仍然被看作一种流行的类型,高雅和低俗文化之间的刻板划分也普遍存在。那么我很好奇的是,你当初是怎么对电影产生兴趣的?


孔大山:十几岁的时候,我真的不喜欢读书,更喜欢看小说和电影。到了新千年,互联网还不是很发达,所以我经常会去租DVD和VCD。那时候我主要把电影看作一种娱乐消费产品。我只是喜欢看电影,但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一名电影人。高中毕业后,我面临了一个问题:我想上大学,但文化成绩很差。所以我只能选择艺术专业,通过艺考被大学录取。我高中三年很少去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在玩乐队。在2010年代初,影视专业的招生规模大幅扩张,所以我觉得自己很有机会考上大学。


我喜欢看电影,于是把电影学院当作了自己的目标,也随之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一些主流以外的电影。我开始看艺术电影,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电影史的丰富性和电影语言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故事让我眼花缭乱。以前我只看好莱坞和香港的主流电影,并且以为只有这些才是好电影。当我开始学习电影时,我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伟大的电影导演。从那时起,我觉得如果有机会,我也可以成为一名电影人。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问:《宇宙探索编辑部》确实反映了你所接受的电影教育的双重性,它是艺术片和类型片的完美结合。既有冒险片和科幻片的元素,另一方面也有对艺术形式和电影史的关注。除了你前面提到的新闻,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推动你使用纪录片的工具和美学来拍摄《宇宙探索编辑部》吗?


孔大山:2015年,我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开学第一天,导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拍摄伪纪录片的任务。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一直是北京电影学院在硕士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拍摄伪纪录片的练习有助于更好地安排故事,以及控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伪纪录片的方法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锻炼工具。即使我将来不拍这样的电影,其他风格和模式的电影肯定也需要扎实的故事性,以支持特定的电影语言和世界观。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有意识地去拍摄伪记录片。


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我之前的一部短片,关于闷死人的文艺片(《法制未来时》),它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拍摄的。在普通观众心目中仍然有一种刻板印象——文艺片是缓慢且无聊的,所以我把这个想法延伸到了极端。影片仿冒了新闻报道的形式——有观众因为在电影院里看文艺片被「闷死」了,所以有一项新的法律出台,禁止所有人拍摄这种电影。但仍有一些人继续秘密地拍摄文艺片。这则新闻是从警察的角度来叙述的,他们去逮捕这些拍摄文艺片的犯罪分子。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问:《宇宙探索编辑部》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因为我以前从来没看过中国的伪纪录片。


孔大山:中国确实少有这种类型的电影。2016年有一部类似的恐怖题材影片叫《中邪》,你听说过吗?


问:噢,我想起来了!它当时参加了FIRST青年电影展


孔大山:大多数中国的伪纪录片都采取了恐怖题材。但我想尝试一下科幻题材。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中邪》(2016)


问:在筹备《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时候,你有没有看一些老的中国科幻片?


孔大山:当然,大多是80年代的片子。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霹雳贝贝》(1988)。但说实话,我认为,就概念和风格而言,中国科幻电影的顶峰是黄建新导演的《错位》(1986)。看到这部电影时,我惊讶于中国科幻电影以及整体中国电影在80年代的前卫和震撼。


问:我很喜欢《错位》的黑色幽默和超现实感!影片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我认为黄建新在他的早期电影中以一种发人深省的方式,反映了80年代中国的许多元素。


孔大山:其实他是在用表现主义风格来创作现实主义批判。《错位》不像其他许多科幻电影那样——依赖特效来展现视觉上的奇观,但故事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铺垫和发展,这往往使得影片无比无聊、令人过目就忘。而在黄建新的电影中,视觉风格和故事情节都很强大。《错位》可以说是一部智力科幻片。我认为在80年代的中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是很了不起的。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错位》(1986)


问:《宇宙探索编辑部》在2021年平遥国际电影展进行了首映,当时的观众反馈如何?


孔大山:还挺好的,观众似乎并没有想到会在影展的最后一天看到这种类型的电影。他们很惊喜。


孔大山谈《宇宙探索编辑部》 - 天天要闻


问:在豆瓣上,我看到你目前正在准备改编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该片将由吴京主演。你近期的计划是什么?


孔大山:我现在只想休息(笑)。其实,豆瓣上的信息是假的,应该是网友自己在豆瓣上添加的条目。但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流浪地球2》的拍摄期间,我每天都能看到吴京。我给他看了这个条目的截图,我说:「京哥,不知道为什么,网友已经默认你答应出演我下一部电影的男主角了。」他回答说:「好啊,那我们就听网友的,没问题」(笑)。


问:看起来观众已经帮你们做了决定(笑)。


孔大山:没错,这是群众的呼声。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叶童退出新白情怀游戏,狠狠打了赵雅芝的脸 - 天天要闻

叶童退出新白情怀游戏,狠狠打了赵雅芝的脸

前几天,叶童微博宣布永久退出“新白娘子传奇演唱会”,着实令人震惊。她说:“苏州市徐建命运的转折点,她也选择在这个城市谢幕。”先不说别的,就觉得叶童对自己饰演的许仙,确实是懂得和珍爱的。
绝代芳华!眼尖的你们分得清哪张是张靓颖,哪张是余霜吗? - 天天要闻

绝代芳华!眼尖的你们分得清哪张是张靓颖,哪张是余霜吗?

唱歌里颜值最高的张靓颖和lol解说里颜值最高的管大校的媳妇余霜阿姨。你们能分得清吗?‬张靓颖和刘宇宁舞台表演。‬一曲九万字,张靓颖迷倒了多少英雄豪杰!这是余霜还是张靓颖?‬这是张靓颖还是余霜?‬我也曾万种风情!‬我也曾眼神撩人!‬你喜欢谁的
刘畊宏工作室发文,否认“借700万台币不还” - 天天要闻

刘畊宏工作室发文,否认“借700万台币不还”

5月29日,刘畊宏工作室发布严正声明,全文如下:近日,有关本公司旗下艺人刘畊宏(以下简称艺人)被曝“借700万台币不还”等不实内容被广泛关注并引发热议,相关信息从标题到内容均与实际情况存在事实出入。为避免进一步舆论发酵误导公众,本公司特此声明如下:1、相关信息内容提及的借款事宜,系艺人朋友向史金生借款,艺人并...
刘畊宏“借700万台币不还”?工作室发文回应 - 天天要闻

刘畊宏“借700万台币不还”?工作室发文回应

5月29日,刘畊宏工作室发布声明:近日,有关本公司旗下艺人刘畊宏(以下简称艺人)被曝“借700万台币不还”等不实内容被广泛关注并引发热议,相关信息从标题到内容均与实际情况存在事实出入。为避免进一步舆论发酵误导公众,本公司特此声明如下:1、相关信息内容提及的借款事宜,系艺人朋友向史金生借款,艺人并非实际借款...
在人间:屡次出现的鸵鸟有何寓意?暗示徐天逃避母亲的离世 - 天天要闻

在人间:屡次出现的鸵鸟有何寓意?暗示徐天逃避母亲的离世

电视剧《在人间》开播,尹昉饰演的徐天有着人格分裂症,他分裂出了六个人格,也就是贾小朵,王阳名,石一本,虞旦,柳条儿,铁林。徐天在石一本那里两次进入虚拟空间时,每一次进入时,都看到了鸵鸟,这个背后应该有所寓意。鸵鸟应该暗示着徐天的部分心理。
网友称哪吒汽车上海总部LOGO被连夜拆除 此前曾传闻花费高达5亿 - 天天要闻

网友称哪吒汽车上海总部LOGO被连夜拆除 此前曾传闻花费高达5亿

【TechWeb】5月29日消息,近日,有网友发布图片和视频称,哪吒汽车上海总部外墙的“哪吒汽车”字样LOGO已被连夜拆除。有网友晒出的一段视频显示,三名工人在夜里通过楼顶吊绳,将哪吒汽车LOGO拆除,还用刮刀进行清理。如今,哪吒汽车上海总部外墙只留下哪吒汽车的印迹,总部的体验中心门头标也被拆了。此前,有传闻称,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