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我妈,那是你做儿媳的本分,我凭什么要照顾你爸”

我非常讨厌这样一套固定思维,在这种思维里,作为女人,工作的好坏并不重要,而是应该在家里做家务,带孩子,伺候老人;作为男人,家里的事务不应该管,而是应该把重心放在工作上,在外拼命挣钱,只有用钱才能养家。

对于这种固定思维,我认为十分荒谬,简直是在道德绑架。要知道婚姻生活不是儿戏,两个人的性格条件,家庭背景,思想观念难免存在差异,也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使婚姻生活更加完整。

在我看来,人们应该主动跳出这种固定思维,在感情中不能过于苛求对方“应该”做什么,而是试着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长久。如果一味地坚持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那么婚姻亮红灯恐怕也是早晚的事儿。

晓乐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在城里打工的时候认识了晨明,每次晨明主动找晓乐聊天时,晓乐都会羞红了脸,经过晨明3个月的努力,晓乐才对晨明敞开心扉。其实晨明的父母一直反对他们的感情,就因为嫌弃晓乐是农村的,不过晨明执意要娶晓乐。

当晓乐嫁给晨明以后,公婆对她的态度就一直非常冷淡,不过晓乐生性善良,也继承了农村人的勤劳,家里所有的家务都是晓乐负责,尽管婆婆对她冷言冷语,晓乐依旧孝顺。

那天婆婆的高血压突然犯了,晓乐不顾自己身单力薄,当即背着婆婆就下了7楼,直到婆婆上了救护车,晓乐才缓了口气,喝了一口水。也正是因为晓乐的无私付出,婆婆对她的敌意渐渐消失,两个人的关系日渐转暖。

后来,婆婆因为高血压频发,导致中风,中风后的婆婆一个人无法进食,是晓乐一口一口地喂,有时候饭菜撒到婆婆衣服上,晓乐二话不说就给婆婆换干净的衣服,看着自己儿媳的一举一动,婆婆心里非常感动,虽然嘴上说不清楚,但是老人眼里感动的泪花却说明了一切。

晓乐足足照顾了婆婆7年,直到婆婆体面过世。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晓乐却让邻居感动,因为这7年里,她对婆婆的照顾被大家伙看在眼里,很多同龄人都羡慕晓乐的婆婆,说她找了一个好儿媳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晓乐的父亲干农活不小心伤到了腿,只得住进了医院。因为父母的年龄都比较大了,陪护这种事肯定不能让母亲做,可是晓乐又赶上工作忙碌期,一时无法抽出身来去照顾自己的父亲,便想让丈夫能够请几天年假去医院照顾父亲,因为晓乐知道,丈夫的单位并不太忙,请几天假完全不是问题。

可是丈夫的态度让人意外,丈夫非常直接地拒绝了。丈夫一直推说自己忙,见丈夫如此说,晓乐便揭了他的底,丈夫见实在躲不过去,就气愤地说:“我一个大男人,怎么能去做陪护呢。”晓乐也有些生气地说:“怎么不能做了,当初我照顾你妈7年,我有过一句怨言吗,现在让你照顾我爸几天怎么不行啊。”

丈夫越说越离谱,他竟然指着晓乐说:“你是我媳妇,照顾我妈,那是你做儿媳的本分,是你份内的事。我凭什么要照顾你爸啊,哪有女婿伺候老丈人的,这不是让别人看笑话吗。”丈夫的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晓乐,没想到丈夫竟然是如此阴暗,这一刻她的心彻底寒了,丢下一句“咱们离婚吧”,然后就出去了。

后来,丈夫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话说重了,想要找晓乐求和,不过已经寒心的晓乐并没有同意,坚持结束了这份不值得她留恋的婚姻。

看完这篇故事,我久久不能释怀。天底下怎么会有晨明这种男人,竟然能够把这种事说得那么理直气壮,也难怪晓乐会心寒,估计没有一个女人能受得了。

婚姻生活中本来就不是讲理的地方,更不是可以分清责任义务的地方,而是需要两个人相互理解,相互帮扶,相互包容,才能走得更远。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晨明的做法都是不可原谅的,真给男同胞丢脸。

写在最后,想要保证婚姻足够幸福,那就不要在婚姻里出现“应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