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解析:老觉得生活痛苦,别人不理解自己,你需要更新这3观念

说到精神分析,我们很容易想到弗洛伊德,其实咱们国家也有一位被称为精神分析播种机的大神——曾奇峰。

曾奇峰是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的创始人,首任院长。从事心理治疗和教育已经二十多年了。

二十多年来他就写过两本书《你不知道的自己》和《幻想与现实》。

不高产,却非常经典。

两本书我都读过不止一次,最近因为朋友跟我抱怨生活痛苦,别人不理解自己,我建议她读读曾奇峰的书,结果她说自己没空,让我读完后分享给她。

当我再次重读《幻想与现实》的时候,我觉得这三个观点非常值得分享给大家:

一、你的不痛快大多是自找的

话很难听,却是事实。

我朋友抱怨的第一件事是这次情人节她老公没有给她送花,也没有给她买礼物。结果说出去吃大餐,门岗还不放人。看着朋友圈别人晒的礼物,自己是即失落,又痛苦。

因为她跟单位同事打赌说自己老公是最懂浪漫的人,每年都会给她送花和礼物,老夫老妻这样才能婚姻保鲜,谁知道今年老公忙的什么都忘记了,她觉得自己被人啪啪打脸。

当我问她:“你和同事啥时候说的?说不定人家早忘记了!再者说了,就算他们知道今年你老公没有送礼物给你,也不影响你们夫妻感情啊!”

她闷闷不乐说:“怎么不影响夫妻感觉啊,他不送礼物给我就是伤害我了!因为他不送礼物给我,害得我被人议论多丢人啊!明明我可以嘲笑他们,这下换成了他们嘲笑我了!”

这种不痛快是不是自找的呢?

如果一个人对我的实际态度比我希望他对我的态度要差,我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他的伤害。我们如果感觉受了伤害,那并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而是自己的愿望伤害了自己。——曾奇峰

当老公不送礼物,自己感觉被伤害了,这种伤害其实就是自己的期待落空,自我感觉导致的。

这种人心往往中一直都有一个声音:你必须送我礼物,你不送我礼物,你就是不重视我,你就是不爱我!

一看真没送,这个声音越来越大,结果让自己几乎痛不欲生。

至于同事的评价,可能只是毛毛雨。

不过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痛快点,曾奇峰的建议是:不把评价自己的标准轻易的交给别人,就活的滋润多了。

我们偏要以别人的评价来论定自己的婚姻是否幸福,人生是否成功,估计想要幸福快乐就有些难度了。

毕竟人和人不同,这个人可能喜欢你,说你们是相爱的,那个人如果嫉妒你,或者她恰好失恋了,而她失恋之前男友的表现就是不送花了,那她就很容易套用自己的经历来评价你的感情,你还幸福的了吗?

二、所谓别人不理解你,可能是这样的

朋友抱怨的第二话题是不被理解。

她觉得自己辛苦为老公煲了养生粥,老公居然说酸不拉几的不想喝,这是对她付出的不理解。

她教训孩子,老公认为她对孩子太严厉了,这是对她辛苦育儿的不理解。

不被理解这个现象曾奇峰给了四个原因:

1、你没把想法告诉别人,或者你告诉了却没有说清楚。

2、你潜意识里并不想让别人理解你。

3、你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4、别人已经理解你,甚至在某些方面的理解,比你自己更理解全面,更深刻,但你却不知道,还在那里为别人不理解你而伤心。

很多女性最爱做的事情是让伴侣猜自己在想什么,自己想要什么。对方猜对了皆大欢喜,猜不对就是不爱自己,不理解自己。

可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猜出来的几率真不大!

朋友老公经常说的话是:”有什么事儿,你直接告诉我,你别让我猜,太累人了!”朋友却觉得这样做不浪漫,显示不出自己的重要性。

这种行为不一下就把不理解的前两条都给占了吗?

同时很多人觉得自己想要A,表达出来的是B,实际真正想要的是C,当对方按照B给出来的时候,他又一脸的不高兴。

我们对自我的了解,往往是不够的,深入探索自己可能比要求别人理解更靠谱一些。

我的一个来访者,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学过中文专业而自卑,觉得单位的笔杆子都比自己写的好。在我的鼓励下,他不但做了单位的通讯员,后来获得他们系统内部全国优秀通讯员的称号。

如果当初他一直抱着自己不是学中文的,根本写不好文章的心态,那他可能就和优秀通讯员失之交臂了。

很多时候别人也许真的比我们自己更加理解我们,当别人说出一些哪怕看起来是误解的看法,我们也许仔细的思考一下,说不定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惊喜。

不过,人生在世请不要过分寻求别人的理解!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不可以强求的,强求理解是一种边界不清,自恋的 状态。如果可以相互理解,那当然是好事。如果跟部分人实在是达不到相互理解的状态,那也没关系,就不理解好了。——曾奇峰

三、升米恩斗米仇

孙俪曾经资助过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可是那个人恩将仇报,还想毁掉孙俪,这件事情一度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我们普遍认为,做了好事,有恩于人,应该得到别人的感激,可是为什么最后引来的会是仇恨呢?

这是因为没有人会自愿的和愉快的处于被他人帮助的地位,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人的内心里,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追求优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被隐藏在内心深处,并变成一种对助人者的敌意。

所以才有升米恩斗米仇的说法。

曾经我读过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跟着救援队到非洲,当他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的时候,他直接拿了面包想要送过去。这个时候带队的队长阻止了他。

那个队长告诉小孩子,如果他可以组织村子里的孩子帮助一起建立营地就可以获得食物作为报酬。

小男孩开心的组织了很多孩子,傍晚他们抱着食物,顶着汗水心满意足的回家去了。

真正的助人,或者说真正的慈善,不仅仅是帮助别人获得度过难关的经济和物质支持,而且还应该包括让受助者不丧失尊严,不因为接受帮助而同时接受低人一等的屈辱感。这样做,是在实行比物质的慈善更高的慈善——精神上的慈善。

——曾奇峰

那位队长的做法,恰恰是在实行比物质的慈善更高的慈善——精神上的慈善。

一个家庭里,丈夫不接受妻子的善意,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好心,很多时候是因为当一方在做事情的时候慢慢的付出感,这种付出感让他觉得高人一等,而被付出者不想接受,也不愿意接受自己弱者和不够好的地位,矛盾自然出现了。

家庭里的付出,也需要一些技巧,最好的付出可能是润物细无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