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还记得我吗?”书店里,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我转过身,看到了二十年未见的陈静。

她依然像高中那样,眉眼温柔。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是摸了摸口袋里那支已经断成两截的钢笔。

从前不懂的心意,在二十年后才明白。

要是早些发现那支笔里的秘密,我们的故事会不会不一样?

01

高一开学第一天,我和陈静成了同桌。

她个子不高,说话很轻,像是害怕吓到谁。

老师点名的时候,她回答“到”的声音总是那幺小,我甚至怀疑老师是不是听得见。

“你好,我叫陈静。”她的自我介绍简单得像是一阵风。

“我叫林毅。”我的回应同样简短。

那时的我,不擅长和女生交流。

她似乎也一样,我们之间的对话少得可怜。

第一周过去,我们之间除了借橡皮擦,几乎没有别的交流。

“那个,你的数学题做完了吗?”周五下午,她突然问我。

“还没有,最后一道有点难。”我如实回答。

“我也是,要不要一起讨论一下?”她的眼睛亮了起来。

就这样,我们有了第一次真正的交流。

陈静的数学很好,她用自己的方法解出了那道题。

“你真厉害。”我由衷地称赞。

“还好啦,我只是喜欢思考问题。”她脸上泛起了淡淡的红晕。

从那天起,我们开始经常讨论学习问题。

她的思维很清晰,总能找到解题的捷径。

我的语文比较好,偶尔会帮她修改作文。

“林毅,你的字真好看。”有一次,她看着我的作业本说。

“还行吧,我爸是书法老师。”我有些不好意思。

“难怪,羡慕你。”她笑了笑,“我的字丑死了。”

“不会啊,我觉得你的字挺有个性的。”我说的是实话。

她的字小而整齐,像她的人一样安静。

“谢谢,你真会安慰人。”她低下头,继续写作业。

陈静很少主动说话,但她会认真倾听。

有时候我讲个笑话,全班都没反应,只有她会笑。

“你笑点真低。”我有次忍不住说。

“不是啊,我只是觉得你讲得挺有意思的。”她解释道。

这种被理解的感觉,让我觉得很舒服。

慢慢地,我们之间的话多了起来。

“林毅,你将来想做什么?”一次放学路上,她突然问我。

“可能会学新闻吧,我喜欢写东西。”我说,“你呢?”

“我还没想好,可能会学医吧。”她轻声说。

“为什么?”我有些意外。

“我妈是护士,她希望我能成为医生。”她的声音更轻了。

“那你自己呢?你喜欢医学吗?”我问。

她沉默了一会儿:“不知道,但我想尝试一下。”

我第一次看到她眼中的迷茫。

那天之后,我发现陈静喜欢收集文具,特别是钢笔。

“这是我爸从国外带回来的。”她有次悄悄给我看了一支漂亮的钢笔。

笔身是深蓝色的,笔尖在阳光下闪着光。

“真好看,能借我用用吗?”我半开玩笑地说。

“不行,这是我的宝贝。”她立刻把笔拿起来。

“小气鬼。”我故意说。

“等我找到更好的,这支就送你。”她笑着说。

我知道她只是随口一说,没当真。

高一下学期,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春游。

那天阳光很好,我们去了郊外的一个公园。

陈静带了相机,不停地拍照。

“你很喜欢摄影?”我问她。

“嗯,我喜欢记录美好的瞬间。”她一边拍照一边回答。

“能给我拍一张吗?”我站在一棵大树下,摆了个姿势。

“好啊。”她举起相机。

我本以为她会立刻按下快门。

但她却一直调整角度,像是在寻找最完美的构图。

“快点啊,我手酸了。”我抱怨道。

“别动,再等一下。”她认真地说。

当她终于按下快门时,我已经站了好久。

“给我看看。”我好奇地凑过去。

照片上的我站在树下,背后是斑驳的阳光。

“拍得真好。”我由衷地称赞。

“你等下给我邮箱,我洗出来给你一份。”她说。

“好啊,不过我更想看你拍的其他照片。”我说。

她犹豫了一下:“改天吧,今天先拍风景。”

02

那天下午,我发现陈静经常偷偷拍我。

每次被我发现,她都会迅速移开相机。

“你到底拍了我多少张?”回校车上,我问她。

“没多少,就是觉得你站在那里挺好看的。”她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

“那你给我看看呗。”我伸手去拿她的相机。

“不行!”她反应激烈地护住相机,“我没经过后期处理,不好看。”

“切,矫情。”我撇撇嘴,没再坚持。

班上有人看到这一幕,开始起哄。

“哟,陈静和林毅啊,有情况啊。”

“不会吧,陈静这么安静,林毅这么活跃,不配啊。”

“物极必反,说不定就是互补呢。”

这些话让我和陈静都很尴尬。

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低着头不说话。

“别瞎说,我们就是同桌。”我大声反驳。

回到座位,陈静一直不说话。

“别理他们,乱说的。”我安慰她。

“我知道。”她小声说。

她的语气有点委屈,让我不知所措。

“我只是不想你被他们笑话。”我解释道。

“嗯。”她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从那以后,我发现陈静变得更安静了。

她还是会和我讨论题目,但少了以前的热情。

我想找回以前的感觉,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高中生活很忙,我们都把精力放在了学习上。

渐渐地,我和陈静之间的距离又回到了最初。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高考临近。

学校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每个人都在拼命复习,教室的灯常常亮到很晚。

我和陈静的交流也变得简单而高效。

“这道题你做出来了吗?”

“嗯,要看看我的解法吗?”

“好的,谢谢。”

就是这样的对话,没有多余的内容。

但有时候,我会感到她的视线。

每当我转头去看,她就会迅速低下头,假装在翻书。

有一次,我假装看书,用眼角的余光观察她。

她确实在看我,而且是那种专注的目光。

当她意识到我可能发现了,立刻转开了视线。

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没有多想。

高三的压力让所有人都没有精力关注别的事情。

直到高考前一周,情况才有了变化。

那天放学后,陈静叫住了我。

“林毅,等一下。”她的声音比平时大了些。

我停下脚步:“怎么了?”

“我有东西给你。”她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

“什么东西?”我有些惊讶。

“打开看看就知道了。”她把盒子递给我。

我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支银色的钢笔。

笔身上有一颗小小的蓝色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是?”我有些不解。

“毕业礼物。”她说,“希望你大学能写出好文章。”

“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我想把盒子还给她。

“不贵的,我攒了很久的零花钱。”她推回我的手,“而且是我答应过的。”

我想起她曾说过找到更好的笔就送我。

“你还记得啊。”我有些感动。

“当然记得,我说话算话的。”她笑了笑。

“谢谢你,我会好好珍藏的。”我小心地把盒子放进书包。

“你要用它,不是珍藏。”她纠正我,“不然就浪费了。”

“好,我会经常用的。”我点点头。

“林毅。”她突然叫我。

“嗯?”我看着她。

她欲言又止,最后只是说:“祝你高考顺利。”

“你也是。”我回答。

03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拿出那支笔。

在阳光下,它比刚才更加漂亮。

我试着写了几个字,笔尖很流畅,墨水均匀。

这是一支很好的钢笔,肯定花了她不少钱。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她,最后决定等高考结束后送她一本她喜欢的诗集。

高考很快到来,又很快结束。

成绩出来那天,我第一时间给陈静发了短信。

“考得怎么样?”我问。

“还行,应该能上一本。你呢?”她回复。

“我也是,希望能去北京或上海。”我说。

“那很好啊,祝你梦想成真。”她的回复很简短。

“你想去哪里?”我问。

“可能去江苏吧,我妈想让我离家近点。”她说。

“那我们以后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我突然有点失落。

“是啊,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保持联系。”她说。

“嗯,一定。”我回复。

高中毕业典礼那天,学校很热闹。

同学们互相签名,合影留念。

我找了很久才看到陈静,她站在走廊边发呆。

“喂,我找你半天了。”我走过去说。

“我不太喜欢拍照。”她小声说。

“毕业照总要拍的吧?”我笑着说,“走,去操场上和大家一起拍。”

她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跟我去了操场。

拍完照,我拿出准备好的礼物。

“这是给你的毕业礼物。”我把包装精美的诗集递给她。

“谢谢。”她看了看封面,眼睛亮了起来,“我很喜欢这个诗人。”

“我知道,之前看你经常读她的诗。”我说。

她翻开诗集,突然问:“林毅,我们以后还会见面吗?”

“当然了,我们不是说好了保持联系吗?”我肯定地回答。

“嗯。”她点点头,欲言又止。

我等了一会儿,但她没有继续说什么。

“陈静,有话就说吧。”我鼓励她。

“没什么,就是希望你大学过得开心。”她最终这样说。

“你也是,有事记得联系我。”我说完,和她道别。

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回头看了看。

陈静站在原地,手里捧着那本诗集,目送我离开。

我挥了挥手,她也挥了挥手。

那是我们高中时代的最后一面。

大学开学后,我把陈静送的钢笔放在了文具盒里。

每次写作业或者记笔记,我都会用它。

这支笔写字的手感很好,让我的课堂笔记变得整洁漂亮。

有时候,我会想起陈静。

想起她安静的样子,想起她偶尔的笑容。

我们偶尔会发短信,但随着学业越来越忙,联系逐渐变少。

大二那年,我尝试给她打电话。

电话接通了,但对面说这个号码已经换了主人。

我又试着通过QQ找她,发现她很久没有登录了。

大学里的社交圈越来越广,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但每当看到那支钢笔,我还是会想起高中时光。

那段简单而纯粹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格外珍贵。

04

大学四年过去,我如愿进入了一家媒体公司工作。

工作很忙,但我依然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

那支钢笔陪伴我度过了很多重要时刻。

它成了我的幸运物,重要场合都会带在身上。

“这支笔不错,是什么牌子的?”同事小王有次问我。

“不知道,是高中同学送的。”我说。

“看起来挺贵的,保存得这么好,一定很重要吧?”他继续问。

“嗯,挺重要的。”我简单回答。

我没有多说,因为那些回忆只有自己才懂。

工作五年后,我开始在不同的城市间奔波。

钢笔的笔帽有些松了,但它依然陪伴在我身边。

有时候,我会尝试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陈静的名字。

但从来没有找到过她的踪迹。

她似乎从网络世界中消失了。

我猜测她可能不喜欢社交媒体,就像高中时不喜欢拍照一样。

那天,我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毕业照。

照片上的陈静站在角落里,微微低着头。

她依然是那么安静,仿佛怕惊扰了谁。

我想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

是不是成为了一名医生,实现了她妈妈的愿望。

是不是还喜欢收集钢笔,拍照,读诗。

这些年,我谈过几段恋爱。

有活泼开朗的,有温柔体贴的。

但最终都无疾而终。

每段关系结束后,我都会思考为什么不合适。

似乎内心深处有个模糊的标准,但说不清楚是什么。

有时候,我会梦到高中的教室。

梦到陈静坐在我旁边,安静地写作业。

醒来后,有种说不出的怅然若失。

工作的第八年,我升职为部门主管。

办公室也从小隔间变成了独立的房间。

那支钢笔依然放在我的笔筒里,虽然没用过了。

大多数时候,我用电脑处理文件,很少需要手写。

但它依然是我桌上不可缺少的物品。

“主管,这支笔挺特别的,能借我用一下吗?”新来的实习生问我。

“抱歉,这支笔我不借人用。”我礼貌但坚定地拒绝了。

“好的,对不起。”实习生有些尴尬。

“不是针对你,这支笔对我有特殊意义。”我解释道。

实习生点点头,没再多问。

二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

我从毕业生变成了管理者,从青涩变得成熟。

但那支笔依然如初见时那般重要。

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时刻提醒我初心。

每当我用它写字,就会想起那个安静的女孩。

想起她送笔时微微带着紧张的样子。

想起她说“希望你能写出好文章”的声音。

我不知道她现在在哪里,过得怎么样。

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再次相遇。

05

那是个普通的工作日。

我正在办公室整理季度报告的材料。

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资料。

我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掏出那支陪伴我二十年的钢笔。

这些年来,我换过很多支笔。

但只有这一支,从未离开过我。

我拔开笔帽,准备在报表上签字。

不小心碰到了桌角,钢笔从我手中滑落。

“糟了!”我下意识地去抓。

但已经来不及了。

钢笔掉在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我弯腰去捡,发现情况比我想象的要糟糕。

笔身竟然断成了两截。

“该死。”我懊恼地捡起两段笔身。

二十年的陪伴,就这样结束了。

我小心地把两截笔身放在桌上,想看能不能修复。

这时,我发现笔芯筒内似乎有什么东西。

我凑近一看,是一张被细心卷起的纸条。

纸条已经泛黄,看起来放在里面很久了。

我的心突然加速跳动起来。

这是陈静放进去的吗?

我的手有些颤抖,小心翼翼地取出纸条。

它被卷得很紧,似乎是为了能放进笔芯筒。

我慢慢展开纸条,生怕它因年代久远而破碎。

纸条完全展开的那一刻,我愣住了。

手中的纸条微微颤抖,心跳加速,一股热流涌上眼眶。

我认出了那熟悉的字迹,是陈静的笔迹,小而整齐,像她的人一样安静。

二十年前的纸条,二十年前的心意,一直藏在我随身携带的钢笔里。我从未发现,直到今天,它意外地展现在我面前。

纸条上只有简单的四个字:“我喜欢你”。

就这四个字,却让我心如擂鼓。

二十年了,她的心意一直藏在这支笔里。

我用了二十年的笔,却从未发现其中的秘密。

如果不是今天意外摔坏,可能永远不会知道。

一时间,无数回忆涌上心头。

她偷偷看我的眼神,她欲言又止的瞬间。

她送笔时微微发抖的手,她毕业时问我“还会见面吗”的不舍。

原来,这一切都有解释。

她喜欢我,只是我从未察觉。

我坐在办公椅上,久久不能平静。

二十年前,如果我发现了纸条,我们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当时我知道她的心意,我会怎么回应?

我不知道答案,但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寻找欲望。

我想找到她,告诉她我看到了纸条。

告诉她,对不起,让你等了这么久。

但我该怎么找她呢?

二十年没有联系,她可能已经结婚生子,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我甚至不知道她的联系方式,不知道她在哪个城市。

但我必须尝试。

我小心地收好纸条,把断裂的钢笔也一并放入口袋。

我打开电脑,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陈静的名字。

这些年我试过很多次,但从未成功。

这次,我抱着更加迫切的心情,尝试各种可能的组合。

陈静+我们的高中名称,陈静+医生,陈静+摄影...

搜索结果很多,但没有一个是她。

我又联系了几个高中同学,询问有没有人知道陈静的下落。

“陈静啊,好像在南京一家医院工作。”班长告诉我。

“你有她的联系方式吗?”我急切地问。

“没有,只是听别人提起过。”班长说,“你可以问问当年和她关系好的张蕾。”

我立刻联系了张蕾。

“陈静?我们大学毕业后就没联系了。”张蕾回复我,“不过她确实在南京,好像是在鼓楼医院。”

南京鼓楼医院,这是一个具体的线索。

我立刻决定,要去南京找她。

06

第二天,我向公司请了一周的假。

“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老板关切地问。

“不是,有些私事需要处理。”我解释道。

“好吧,你很少请假,这次就批准了。”老板签了假条。

我订了当天下午的高铁票,直奔南京。

车上,我一直看着那张泛黄的纸条。

简单的四个字,让我跨越了半个中国去寻找她。

到达南京已经是晚上,我住进了鼓楼医院附近的酒店。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医院。

“请问陈静医生在哪个科室?”我在导诊台问道。

“请问是哪位陈医生?我们这有好几位姓陈的。”护士问我。

“陈静,可能是内科的。”我不太确定地说。

护士查了查电脑:“我们没有叫陈静的内科医生。”

我有些失落,看来信息有误。

“您是找陈静主任吗?她在儿科。”另一位护士提醒道。

“对,可能是儿科。”我抱着一线希望说。

“儿科在二楼,您可以去那里询问。”护士告诉我。

我赶紧来到二楼儿科。

“请问陈静主任在吗?”我问前台护士。

“她今天上午门诊,您是患者家属吗?”护士问。

“不是,我是她的...老同学。”我说。

“那您稍等,等她门诊结束,我会通知她。”护士说。

我在走廊的椅子上坐下,心跳加速。

不知道是不是那个陈静,也不知道她还记不记得我。

更不知道,见面后该说些什么。

两个小时后,门诊结束。

“您好,请问您是陈主任的同学?”一位护士走过来问我。

“是的,我姓林。”我站起来说。

“陈主任在办公室等您,请跟我来。”护士带路。

我跟着护士走进一间办公室。

一位穿白大褂的女医生正在电脑前写着什么。

她抬起头,我们的目光相遇。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是她,是陈静。

二十年过去,她的眉眼依然熟悉。

只是多了一丝成熟和稳重。

“林毅?”她惊讶地叫我的名字。

“是我。”我点点头,感到喉咙有些发紧。

“真的是你!”她站起来,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你怎么找到这里的?”

“问了很多人。”我简单地说。

“坐,快坐。”她指着对面的椅子,“要喝点什么吗?”

“水就好。”我坐下来,感觉有些不真实。

她倒了杯水给我,然后坐回自己的位置。

“二十年了,你变化挺大的。”她打量着我说。

“你变化不大,还是那么...”我想了想,“安静。”

她笑了:“工作需要,其实我现在话挺多的。”

我们聊了各自这些年的经历。

她如愿成为了医生,婚姻方面,她告诉我自己依然单身。

“没遇到合适的。”她轻描淡写地说。

“我也是。”我说。

聊了一会儿,我鼓起勇气,拿出那支断裂的钢笔。

“还记得这个吗?”我问她。

她看了一眼,惊讶地捂住嘴:“你竟然还留着它?”

“一直带在身边,用了二十年。”我说。

“天哪,我只是希望你用它写文章,没想到你真的用了这么久。”她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前天不小心摔坏了。”我有些歉意地说。

“没关系,它已经完成了使命。”她温柔地说。

07

我深吸一口气,拿出那张纸条。

“我发现了这个。”我把纸条递给她。

她接过纸条,看清内容后,脸瞬间红了。

“你看到了...”她的声音几乎听不见。

“嗯,在笔芯筒里。”我说,“如果不是笔摔坏了,可能永远不会发现。”

她低着头,不敢看我:“真是太尴尬了,二十年前的傻事...”

“不傻。”我打断她,“只是我太迟钝了。”

她抬起头,看着我:“你特意来南京,就为了告诉我你发现了纸条?”

“不只是这样。”我说,“我想告诉你,我很遗憾当年没有发现你的心意。”

“都过去了。”她勉强笑了笑。

“也许没有。”我鼓起勇气,“这二十年,我一直带着你送的笔。不仅仅因为它好用,更因为它让我想起你。”

她惊讶地看着我:“你是说...”

“我想知道,你现在的心意还和纸条上写的一样吗?”我问。

她沉默了很久,最后轻轻点了点头。

“如果是这样,我想弥补这二十年的错过。”我说,“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你确定吗?”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们都已经不是当年的学生了。”

“我很确定。”我坚定地说,“二十年的等待,让我更确定这一点。”

她的眼中泛起泪光,但脸上却带着微笑。

“好。”她简单地回答。

那一刻,二十年的时光仿佛只是一瞬。

我们约好晚上一起吃饭,好好聊聊。

走出医院,我的心情无比轻松。

二十年的陪伴,一个意外的发现。

命运的安排,让我们终于走到了一起。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几乎形影不离。

“你打算在南京待多久?”陈静问我。

“假期还有五天。”我说,“不过我在考虑调职到南京。”

“这么快就决定了?”她有些吃惊。

“二十年都等了,不想再等了。”我笑着说。

她红着脸打了我一下:“油嘴滑舌。”

我们去了当年她最想去的苏州园林。

“高中时我就想和你一起来这里。”她在拱桥上说。

“为什么没告诉我?”我问。

“哪有女生主动约男生出游的。”她理所当然地说。

“你可以把纸条直接给我啊,何必藏在笔里。”我调侃她。

“当时太害羞了,想着万一你发现了,又没有同样的心意,还能装作不知道。”她解释道。

“结果我用了二十年都没发现。”我苦笑。

“我也没想到你会用这么久。”她说,“当时以为你用不了多久就会扔掉。”

“我答应过会用它写好文章的。”我认真地说。

她看着我,眼中满是感动:“谢谢你信守承诺。”

一周后,我回到了工作的城市。

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们经常通电话,视频聊天。

每个月,我都会去南京看她,或者她来看我。

08

半年后,我成功调到了南京分部工作。

“欢迎来到南京。”她在车站接我。

“我带了礼物给你。”我递给她一个精美的盒子。

她打开一看,是一支崭新的钢笔。

造型和二十年前她送我的那支很像。

“这是?”她惊讶地问。

“我特意找人定制的,和你送我的那支一模一样。”我说。

她小心地拿出钢笔,爱不释手。

“我说过会用它写好文章,这个承诺不变。”我说,“现在,我想用它写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她好奇地问。

“对,从高中开始,一直到老去的故事。”我认真地说。

她的眼眶湿润了:“这会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所以要尽早开始写。”我握住她的手。

一年后,我们结婚了。

婚礼上,我们展示了那支断裂的钢笔和泛黄的纸条。

它们被装在一个透明的相框里,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从前不懂的心意,二十年后才明白。”我在婚礼致辞中说,“但爱情没有太迟的开始,只要它是真的。”

陈静站在我身边,温柔地笑着。

她不再是那个安静到几乎隐形的女孩。

但她依然保持着那份细腻和专注。

“对了,我一直想问。”新婚之夜,我突然想起一件事,“高中时你拍的那些照片,都去哪了?”

“被我珍藏起来了。”她狡黠地笑了笑。

她从行李箱深处拿出一本相册。

里面全是我在高中时的照片。

有在教室里认真听课的,有在操场上打球的,有在春游时站在树下的。

“原来你拍了这么多。”我翻着相册,又惊讶又感动。

“所以,你不是唯一一个珍藏回忆的人。”她说。

我把她拉入怀中,轻轻吻了她的额头。

那支断裂的钢笔和纸条,见证了我们二十年的缘分。

它们断裂的地方,正好连接起我们分离的时光。

有些感情,需要时间和机缘才能圆满。

但只要是真心,永远不会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