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焦虑”不“羞耻”地休个假? | 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你能放心休假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关注职工休息休假权益保障问题,被广大网友视为“嘴替”。有全国政协委员介绍,中国职工每年法定休息休假时间约占全年1/3,看上去不少,但常常“有假难休”,双休制、带薪休假、产假等的落实和执行并不到位。更不用说,休假羞耻、替代恐慌的焦虑心态,让“不敢休”“休不好”成为常态。休假仅仅只是职工自己的事吗,好好休假为啥这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图源网络
首先,来看一份行动方案。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在“消费环境改善”部分,“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位于首位。“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字字句句说到了“打工人”心坎上。
改善消费环境,为啥要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放假就只想在家里歇一歇”,不少人对此深有共鸣。保障休息休假权益,实际上是解决“时间贫困”问题。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延长了消费时间,拓展了消费场景;弹性错峰休假,分流了节假日客流,削峰填谷、丰富业态,释放淡季消费潜力。又比如说,多项政策协同发力,让家庭成员的“休假”时间有更多重合,能带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假期安排和消费选择。
对公众而言,充足且自主的休假时间,意味着更灵活的出行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体验,由此激发更稳定的消费预期和更强劲的消费信心。从这个意义上,休假的意义不止于假期本身,也超越职工个人。在我国经济向“消费驱动”转型的大背景下,激活“有假休、放心休”背后的广阔消费市场,对释放经济活力至关重要。
改善消费环境,是一股有力的政策推动力。这里面,有国计与民生的共振。勤奋当然是一种美德,但休息并非就是反面,反而是法定权益。张弛结合、劳逸结合的道理,人人都懂。长时间加班加点,挤占的是休闲娱乐时间,透支的是人的精气神。由此而言,保障充分休息,让身体得以放松、心灵得以放空,有助于激发个人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劲头。从全社会角度看,也能倒逼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劳动关系的提升改善,激活消费动能、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小家、大家、国家的共赢。
这里面,也藏着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有哲人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闲暇是文明的必要条件”。走过高速增长的几十年,踏上新征程,有很多关口要闯、有很多目标要追赶,有赖于大家一道拼、一道干,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日子过得更好。何谓更好?其中自然也包括适当的闲暇。这种对人的关注、重视,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还体现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要求里,体现在“投资于人”的具体部署里。
说一千道一万,落实才是关键。前段时间,一些企业掀起“强制下班”风潮,引发关注。长远来看,如何把休息权保障好,这背后,有制度执行问题,有职场环境和风气问题,还需要一起探索、共同努力。
这正是:
休假要真,张弛有度才长久;
消费焕活,能赚会花享生活。
大家晚安!
(文|漆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