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梦依稀旧年味,尽管过去已员几十年了,但是儿时记忆里的年味仍然还是那么温馨,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社会物资匮乏,老百姓温饱生活也是难以为继,因此生长在那个年代里的孩童们无不盼望一年一度的春节能早日到来,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记得每年的春节前,父亲便会重复以往的把从合作社(商店)买来的大红纸,小心翼翼的裁成几张长条条的,然后展开在饭桌上,泼墨挥毫写下一幅送旧迎新的春联。等墨迹干后,我们姊妹三人便站在家门外前的板橙上七手八脚的将对联张贴上墙壁的两侧,兴致勃勃的欣赏着父亲一年中难得久违的书法作品来。
好不容易等到除夕之夜,我们望眼欲穿的“盛大节日”终于拉开了序幕!这时我们穿上了一年到头来父母亲给我们每人做好的一身崭新衣服,吃上了平常吃不上荤素搭配几大碗的“丰盛年饭”。
年夜饭后,母亲会把一蝶蝶的花生、瓜子和糖果都端到饭桌上来,全家五口便围坐在炭火旺旺的火炉边“守岁”。这时父亲手里拿着早已分别装着一角钱的红包,然后就十分庄重的依次分发到每一个孩子手中,瞬间我们姊妹三个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也就是传统春节一直盛行的长辈给小辈的过年压岁钱吧。
我们一边吃着心仪的食品,一边津津有味的听着父母亲那永远讲不完的古老传说和民间故事。当家里的闹钟在凌晨十二点响起来时,我们三个姊妹便从坐的凳子上立刻站起身来,跑出门外,在自家门外的土坪上点燃了鞭炮,此刻的四邻八舍的门前都不约而同的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既烘托了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也象征着人们驱散邪恶的良好愿望。
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我们姊妹三人一早起来就穿上了新衣服,吃过早饭后,每人手里都高高兴兴的举着亮闪闪的灯笼,走家串户的去给长辈们拜年,不时地会得到每家大人赏给的一些糖果食品和鞭炮,偶尔遇到富裕家庭的长者还会从那里得到二分五分不等的“压岁钱”。象这种年味浓浓的喜庆日子一直要延伸到正月十五,这其间,政府部门或民间团体组织都还会举办一些猜灯谜,放烟火,吃元宵、耍龙灯、玩狮子、踩高跷、打腰鼓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儿童记忆里的年味,是那么的开心和快乐,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还是那么的亲切感人。而看时下日渐淡化并且不复存在的年味,使我不得不更加怀念早已失去了的儿童记忆里的年味,那永远不能忘记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