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好的状态:独处

三不原则,不拿别人的过失责备自己,不拿自己的过失责备别人,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张允和 ​ ​​​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时光,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独处的时候;安静自在,不用周旋于别人情绪,也不必刻意判断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归一个真实的自己。”

​正如卢梭所言:“社交场中的闲逸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是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

​《庄子》有曰:“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诚。


余华在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中的一段话:“我认为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有一天当你年老,你回头看看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曾经为很多人真诚地付出过。你曾经通过你的双手,创造过那么多美好的故事,你曾经用心创造过那么多优秀的城堡,那种欣慰和满足感,就是生命的意义。”

留住自己喜欢的人叫本事,

推开自己喜欢的人叫成长,

总有人嫌弃你不够,

也总有人觉得你哪里都好,

岁月很长,人海茫茫,不用踮起脚尖,

爱你的人自然会弯下腰,

心若相知,无言也默契;

情若相眷,不语也怜惜。 ​​​


很认同叔本华的这段话,犀利且真实:

“每做一件事,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别人会怎么看,

人生中几乎有一半的麻烦与困扰,

就是来自于我们对行动结果的焦虑上。

我们不应该从他人那里,

或者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

所能做的事是极为有限的;

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的。 ​​​

人生,只有那一段静默的时光才真正属于你自己,静默,是喧嚣以外的宁静,是伤痛过后的治愈,是迷失之中的领悟,是错过之后的忏悔,是焦虑之下的沉思,是无奈之前的沉默,是劳累之后的休憩…不辩就是智慧,静默的时光,是人的灵魂归依的时辰,静能生智,学会沉淀你的情绪。 ​​​

不想太过悲惨的话,

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

趁着孩子小,一定要早早立好规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才能越长大越自律越优秀!比如从一年级开始养成好习惯,三遍、三不、三到。

杨绛先生说:“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惊艳,不是繁华,而是远离喧嚣,一半清醒做好自己,一半努力包容别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低配你的生活,然后,高配你的灵魂。年龄只是符号,把生活调成自己喜欢的频道,一地鸡毛不需人知,岁月静好且自从容。”

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毕淑敏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哲学原著推荐#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低配生活,高配灵魂,当我们心如止水,也就拥有了安静的意境,从而让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从容,余生安好。


每当我不想听对方讲话的时候,我就做出赞同的样子。

—— 加缪局外人》 ​#请有自愈的能力# #你怎样看待孤独# #如何学会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