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共识效应和结果偏好

错误共识效应

我们总是倾向于假设人群中大多数人的偏好和我们自己的偏好是一样的。我总感觉别人和我想的一样,把自己的认知错误的投射到别人身上。就比如大家都在看电视,你负责找台,而你认为好看的节目你也会认为大家都会喜欢看。又如,你在听音乐,你可能会想,为什么我不摘掉耳机打开外放让所有人都享受到这美妙的旋律呢?或者觉得,这么好听的音乐怎么会有人不喜欢?或者看NBA时,会疑惑,还有觉得詹姆斯打球不好的人?

“偏差抽样”会加重错误共识效应——当我去推断人在面对某种情况下会做出什么行为时,我一般会在脑海里抽样选取我认识的人小A小B小C,A会这么做,B会这么做,C也会这么做,所以我认为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做,这样有道理吗?ABC其实被抽取时是有偏差的,因为我熟悉的人,很多情况会和自己的思维模式比较像,毕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和你观点不同的人也不可能成为朋友。这样,你的推断就会出现偏差。再加上我们总是倾向于去证实某个想法,而不是证伪某个想法,那么独立思考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结果偏好——你这次赚钱是靠的运气还是实力呢?

《对赌》一书指出,你的每个决策,如果最终的结果是正面的,需要分清是你的运气还是能力导致的。如果是归功于运气,那么本次的结果就不重要,本次的结果不管是好还是坏,都不会影响你下次的决策;但是如果这次输赢是因为正确的决策,那下次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你就会依据本次的结果调整决策。很多股民夜晚复盘,就是要分清“小概率事件发生”和“决策策略错误”的区别。复盘之后肯定会做反思,但是有的时候你不知道到底是自己的交易系统出了问题还是市场的正常波动,所以反思过后就不太容易坚持自己的交易策略。本质上还是对待短期发生的事情有着更大的偏好。建议一年复盘反思一次,淡化某次操作的短期影响。我们必须区分清楚“赌赢了”和“赌对了”。

很多人以短期结果来倒推过程的正确。在股市中,短期来说,正确的过程可能给你带来糟糕的结果,错误的过程可能给你带来不错的结果。如果要让过程正确和结果正确达成一致,就必须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一种正确的过程和方法,能够以较大概率保证你在5~10年中取得一个不错的结果,但在6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范围内,有时候你用一种正确的方法做,可能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多种原因会作用于一个结果,通过分析结果来调整信念来改善决策系统,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赢或者为什么输。我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决策英明正确,把坏的结果归咎于运气,这样我们永远无法学到什么,陷入到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怪圈中,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赢为什么输。很多时候导致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可控的运气,也有自己的决策技能。而且你在观察别人的成功或失败的事例的时候同样应该避免自利性偏差和动机性推理。

我们需要从坏结果中推测出我们决策的可取之处,从好的结果中总结出我们的不足,养成这样反条件反射的思维习惯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被设计成为求生存的,而不是探求真相的,探求真相有可能耗损大量能量,有时会让人心里不舒服,有时会导致自我诋毁,这种感觉不好。我们必须学会专注于我可以控制的事情(决策技能)放弃思考无法控制的事情(随机性)。对此种行为模式养成习惯,在决策过程中多听听那些怀着求真的信念的人的意见,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消除认知盲点。意见和建议的多样性就会避免你盲人摸象,并避免走入自我的回音室,产生自我的罗生门

不能根据一个决策的结果来判断决策本身的好坏。

新手怕就怕通过错误的决策瞎猫碰到死耗子挣到了钱,这比把钱全部输光糟糕多了,你的错误经验使得你的下注加大了,你会在下次交易中,赔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