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抬杠:怎样改掉爱争辩的坏毛病

任何人都会生气,这也很简单,但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场合,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愤怒,这可不简单。

——亚里士多德

世界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而多彩,但是世界也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而充满争执。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

而这又非常难以实现。当我们觉得不被理解时,我们就会去解释,去争取。但是,对方却有着迥异于我们的想法。

那么,讨论也就容易升级为争执。

究竟,我们为什么会与别人产生争执呢?


原因1. 自尊的保护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我形象维护的需求,抬杠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我不比你差。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服务偏差的现象,也就是每个人都会美化和抬高自己。

有过这么一个实验:询问司机群体驾车技术的自我评价,结果只有1%的人的回答是低于平均值的。可见每个人在潜意识里是多么看重自己的形象。

抬杠本质上是一种相对的自我拉升,在争夺话语的控制权,属于竞争的一种。

当我们在争论中获得主导权时,我们会认为获得了胜利,有时我们甚至会为了反对而反对,背离一开始讨论的初衷,只为获得自尊心的满足。


原因2. 宣泄需求


语言暴力也是暴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暴力的宣泄能够获得跟其他本能欲望一样的快感。

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K. Z. Lorenz)在《论侵犯》中写道:“侵犯性具有自身的释放机制,与性欲食欲等本能一样都能够引起特殊的快感。”

人也是一种动物,在进化中也保留着许多的原始兽性。

暴力的释放之所以能够带来快感,是因为它经常与资源的掠夺有关,无论是竞争配偶,还是捕食。

所以,人是有暴力宣泄的需求的,在形式上分为内侵(自我伤害)和外侵(伤害他人),如果过于压制自己的本能,也可能会导致一次性爆发,而一次性爆发的人更可怕。


原因3. 认知域交集较小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仅取决于客观情景,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构建。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对事物的构建基础都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两个人的知识面就像两个思维集合,他们存在交集,但是更存在差异。

如果双方不站在对方的立场和经验考虑问题,那么这样的抬杠只会增加双方的矛盾。


讲完了我们抬杠找茬的原因,那么我们也分析一下,如何才能解决爱争辩的问题呢?


方法1. 增加共同视域


在辩论的过程中,尽可能在说一个观点前,增加自己的前提,告诉对方自己观点的背景和基础。

同时,也尽可能问清楚对方的观点基础和背景。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问一句“我不太明白你为什么这么说,能再解释一下吗”,这也给了双方讨论缓冲的时间,以减少不清醒。

记得电影《搜索》里面的叶蓝秋高圆圆饰),她因得病而绝望,没有亲人只想借老板的肩哭一下,不巧老板娘来了正好撞见,被称为小三。

她坐公交车时感觉太疲惫了,没有让座又被记者报道,变成人人皆知的“不让座墨镜姐”,最后跳楼自杀……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与他人有更多的共同视域,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指责和责怪了。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增加自己与对方的共同视域,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行为,这样也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抬杠行为。


方法2. 学会自嘲


自负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也更容易对别人的语言产生错误编码。

因为他们能够维持自尊的方式比较少,只能通过抬杠和攻击性等所谓“战胜对方”的方式来相对提高自己。

如果我们是这类人,那么就要学会提高自己,其中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学会自嘲。

自嘲是自我接纳的一种表现,能够较为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

这也是一种高情商行为,证明了我们有一定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一些不足并且能够接受。

加林斯基(Galinsky)发现,当我们主动将贬低身份的词语用于自己身上时,我们会产生更多的“权力感”,缓解自己的不愉悦。

另外,如果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也会慢慢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尊,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从而减少抬杠争执行为的发生。


方法3. 明确争辩的目的


有一天你想出门,你母亲觉得外面很冷,想要你多穿一件大棉袄,而你觉得棉袄太厚,怕等会运动过热,你执意不穿。

于是你母亲说了句:“不穿就不准你出去。”

可能一开始是交流,慢慢就变成了争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这是因为,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区分了自我与母亲的关系,甚至形成了对立。

这个时候,在交流的过程中,变成了双方互相争执的模式(A→B),而不是双方一起解决问题(AB→问题)。

在沟通中,关系一旦形成对立模式,我们就会排斥母亲的各种建议。母亲则会为了维护权威形象,与我们展开“拉锯战”。

而如果共同立场是去面对问题,就好办得多。

当母亲希望自己多穿一件外衣再出门时,你可以加一句:“妈妈,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不过我一会儿可能要运动,会流汗,所以就不穿了。”

母亲也不会感受到立场的对立,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想法。

所以,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并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起一场不必要的争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多用“我们”,少用“你”,让对方感受到你们处于同一立场,是在一起解决外部问题。


方法4. 合理宣泄


争辩是暴力的宣泄方式之一,也不应该完全摒弃。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小两口经常吵架却没有离婚,但是模范夫妻却因为一次小打小闹而分开了。

因为争吵也是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本质上也能够增加双方的需求了解。

另外,争辩也能够合理发泄个人的暴力行为,避免长期积压造成一次性爆发。

所以,适当地与他人争论是有益的,但是人身攻击以及粗话则是应尽可能避免的。这样也才能算是一场互益的争论。


方法5. 控制音量


当一只狮子进入另一只狮子的领地时,狮子之间在打斗前会互相嘶吼,通过气势吓跑闯入者。

同样,人类也有这种行为机制,想通过加大音量,在气势上让我们的反对者屈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往往都是失败的。

这是因为,加大音量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侵略性,从而产生排斥心理,为了维护自身尊严只能反击,让争论变成争吵和抬杠。

所以,自己也应尽可能控制音量。

我很喜欢知名主持人孟非的一句话:“当我们开会在争吵时,别人之所以愿意听我的建议,是因为我说话非常小声,别人总是不得不停下争论问一句:他刚说什么了?”


用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给这篇文章做个总结:没有完美的事物,那么它存在的不足,只要有心,就可以用它的不足来跟你争论甚至攻击你。

同样,很多时候并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抬杠不会有真正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