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我觉得未来好迷茫啊……”
前两天,有位女生在熊的后台留言,她说,自从疫情进入第三年,她就陷入了无止尽的焦虑。
这场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头的疫情;
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
一直在裁员的公司;
不升反降的薪水……
都让她有一种不安定、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无力感。
“现在我每天晚上都要凌晨两三点才能睡着,想东想西,越想挫败感就越重,因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熊,生活可真累啊……”
熊想,这位女生描述的,其实是这个时代我们所有人、熊都要面临的共同课题。
这是一个快速变动的时代。
而每一个变动落到我们渺小的普通人身上,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具体却无力改变的烦恼——
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失去饭碗,不知哪天就会被封控在家,这个月订的计划,不知下个月是否能顺利执行……
我们都面临着这相似的困境,身处时代的洪流中,似乎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但,我们真的什么都做不了吗?我们真的只能被时代裹挟着前进吗?
熊最近读到了一本书,92岁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的新书,《往里走,安顿自己》。
而书名,就是许倬云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答案:
不知该何去何从?那就「往里走」。
不知该如何应对变化的时代?那就先「安顿自己」。
许倬云,1930年出生,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许倬云先生的这一生,日子并不好过。
天生残缺,出生时只有两斤七两重,因为肌肉发育不良,一直不能动,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
后来又经历了战争与逃难,八九岁时,就已经知晓了什么叫轰炸与流亡。
童年时期留下的悲伤和恐怖太过稠密,几十年后仍旧没有散去。
而那段“不知道下一站是哪里,不知道下一步境况如何”的日子,也让许倬云先生看见了每个个体的苦难,更珍惜每一个人的价值。
他开始往里走,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往里头去思考,然后引导自己去调整、追寻自己的内心。
后来,他说:“我也曾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
如今,92岁的许倬云先生仍旧在和自己的身体作战,也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执着地寻找着解决方案。
他说:“现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着目的,找不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
但他同时也说:“如今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很多人资质比我强,机会比我多,条件比我好,应该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所以熊想,关于年轻的我们在如今这个时代经历的种种困惑和烦忧,听听许倬云先生的话,最有用了。
在这本《往里走,安顿自己》中,许倬云先生就写下了很多他想要告诉当代年轻人的话。
熊也整理出了其中7句,分享给大家。
愿大家都能往里走,安顿好自己的心,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稳稳地活。
世界不可能永远平静,
只能求自己的安定、冷静。
正如前面说的一样,我们所处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哪里又发生了疫情;
哪支股票又发生了波动;
哪里又爆出了怎样的新闻……
我们就像是瀑布下面遭受瀑布冲击的小草,在时代变化的洪流面前,被冲击得东歪西倒。
对此,许老提醒我们,世界不可能永远平静,我们能求的,只有自己的安定、冷静。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许老也说,训练自己、教育自己、安定自己,是人一辈子要做的工作。
他建议我们,一方面,要读书。
“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保持相当程度的知识训练之后,就能取得安定和冷静。”
而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自己人生中的挑战。
“比如我自己,最近受到的极大的困扰就是身体老化迅速……幸运的是有我的太太,她的爱让我能够把眼前的日子过下去。”
总之,丰富自己的内心,外界的一切我们无法改变,唯有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去日常生活里发现自己的快乐。
不知对于大家来说,怎样才是快乐呢?
是足够的金钱,衣食无忧的生活?
还是足够的名利,受人敬仰的人生?
倘若真是如此,那一旦哪天富贵失去了、名利不再了,我们的快乐岂不是也就烟消云散了?
所以,许老认为,最直接、最现实的快乐,其实并不来源于富贵与荣华;
而是来源于日常生活里平凡普通的安乐。
许老说,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住在农村,农忙的时候,他看着农夫们去田里插秧、抽水,很辛苦,忙出一身大汗;
到了六七点钟天快黑了,农夫们就到田边洗干净手,坐在田坎儿上,太太送来一壶茶、一杯酒、一顿安安稳稳的饭,然后夫妻俩一起边吃边拉家常:
“你今天累啦?”
“还好啦,地里今天水很够,一切很好,虫也不多。”
“隔壁的老三怎么样啦?”
“老三今天病好了。”
许老认为,这种对话是很快乐的,夫妻俩吃完饭一同回去后,太太打理家务,先生整理农具,这也是很快乐的。
“其实,人生一辈子能求到这种快乐,也就不容易了。”
理想就是尽我所能,
做我可以做的事情。
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鲜少有人还会提及「理想」。
或许是因为受到了太多的打击与挫折,我们开始觉得,理想其实就是痴人说梦,“理想就是用来破灭的”。
但许老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有关个人理想,我们可以拿它当作一个人生规划,但不应过于宏大,比如我一定要赚几千万,这是不现实的。
“理想就是尽我所能,做我可以做的事情。”
许老还说,每个人情况不同,对理想的树立也会有所不同,这很正常。
一个人如果能力强,就尽量帮助国家,想办法推动好的改变。
一个人如果能力不够,那就尽己力做好该做的事情,也很了不起。
又或者,有的人理想可以很简单,就是专注于做人之道。
“人人说这个人是好人,我们都喜欢他,他不害人,他不损人,他不欺压人,这就够好了。
能做到邻居喜欢你,坏人不恨你,这就不错了。这也是一种理想。”
先修己,再安人。
“在飞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在许老眼里,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按中国的老说法来讲,安身立命应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或许这种大气魄没几个人能够做到,但许老认为,我们仍旧可以从这句话里悟出些「安身立命」的道理:
怎么个安法?是让你自己觉得安心;不是安天地之心,是要安你自己的心。
如何安自己的心?就是要,先修己,以安人。
所谓「修己」,许老说,应当像修一棵树。
“剪掉树上的残枝败叶,加水,加肥料,不断成长进步,这是修己:修正自己做错的事情,把做对的经验留下来。”
接下来,才有能力去「安人」——
不惹是非,不害人,不做烂好人,不帮倒忙,这就是安人了;
在自己的本行工作里,做好一桩事,这也是安人了;
随着时代浮浮沉沉,不怨恨,碰到机会就去做,无论结果如何只求“尽其在我”,这也是安人了。
总之,无论这个世界如何,我们都只需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走,不必急着照顾好一个大花园,先去照顾好三五棵小树,就足矣~
不要糟蹋自己,
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
越是变化飞速的时代,人们就越是容易随波逐流。
而许老认为,我们的「自己」是最宝贵的东西。
尤其是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要寻找自我,不要让这个时代“糟蹋”它。
“第一,不要被欲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怜糟蹋。”
第一,欲望是最可怕的。若是被贪财的欲望、性爱的欲望、控制的欲望糟蹋,我们就会被毁掉,自己就不再是自己了;
第二,不要自怜,不要说自己太渺小。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正是许多渺小的人一起相处相识相濡,才能够同心合力做很多事情。
许老叮嘱我们,要在这天地之间保持一份清明,即使面对滔天大浪,要冷静,要有信心;
要做到“我的自己有一半由我掌控——我的心态、我的意向、我的人格和我做人的道理”。
总之,以不变应万变,保持自己的完整,就是一种成功。
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
都有做不到的梦。
我们的人生,注定是伴随着很多遗憾的。
正如许老所说,我们必须知道:
“人不可能所有欲望都达到,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都有做不到的梦。”
而至于做不到的时候应该如何自处,许老告诉我们:
“抓不到的云,让它飘走吧;做不到的梦,有机会再做也好,没机会再做,你还可以做别的梦。”
豁达些,洒脱些,要有拿得起的勇气,也要有放得下的魄力。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安顿自己。
面对人生困苦,
要感恩,不要抱怨。
在书的其中一个章节里,许老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我是双胞胎之一,还是早产儿,……。所以我是高度残疾之人,出生时能活下来就已经不容易了。
……。医生告诉我,七八岁以前不会动刀,七八岁以后想办法开刀。七八岁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逃命都来不及,还开刀吗?
所以从那时开始一直拖,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才开了五次刀,把两只脚矫正过来,可也不过是矫正到可以走路而已。
……。九年前,我又开了两次刀,把脊椎骨重新整顿。
到了现在,我的脊椎骨再一次不听话了,这次的结果是几乎瘫痪——我不能站了。”
许老说,他就这样在残疾里过了一辈子,说不幸也不幸,但,说幸运也幸运。
让许老感到幸运的是什么呢?
是他出生时的医院,用当时最进步的知识和医术让他活着;
是他的父母、兄弟和同学都愿意做他的眼睛、他的手脚,让他成长着;
是他的太太无悔无弃,一直守在他的身边,让他幸福着……
“上天给了我这么多的恩惠,让我活下去,让我渡过人生的难关。”
“我必须尽力活下去,回馈世界。”
熊觉得,且不论许老在学术上达到了足以称为“大家”的成就,单单是他的一生,就足以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遇到人生困苦的时候,要感恩,不要抱怨,用自己的力量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便是对自己、对世界负责。
在疫情初起的2020年结束之际,许倬云先生于2021年元旦,发表了一篇新年致辞。
在这篇致辞里,他写下一行字:
“让我们一起欢迎未来。”
而现在,熊也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愿我们都能活在当下,做当下该做的事情,用当下为未来种下一颗种子。
然后,未来会变好吗?熊也不知道,但熊相信,会的。
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