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需要足够的勇气

《幸福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

​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生活理念各不相同,唯有追求幸福,才是人们不变的主题和共识。


不过,对于“幸福的勇气”这个书名,有的人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幸福不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吗? 比如,在某个周日的下午,暂时抛开所有压力,听一首歌、泡一杯茶、读一本书,让自己心静下来,我们就会感到离幸福更近一步。那么,为什么说“幸福需要勇气呢”?


事实上,在本书的作者看来,这并不能算真正的幸福。因为一旦抽离这个场景,人们又会感到隐隐不安,生活的压力也随之袭来,脑子里又充斥着孩子的早饭、领导的文件、父母的药品等诸多杂事。似乎幸福总在片刻,烦恼却是持久的。


因此,《幸福的勇气》这本书告诉我们,人要实现一生的追求,首先恰恰要放弃对“恒常”“永久”事物的追求,坦然接受无常、意外的发生,分离那些来自他人的烦恼,才可能于每日的奔波繁杂中解脱。而这样的幸福并不容易,唯有“大勇气”才可以获得。这是一种长久修行,而不是短暂的停泊和休憩。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痴迷者,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一个人。岸见一郎致力于将阿德勒的学说发扬光大,写出了著名的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幸福的勇气》正是它的姊妹篇,通过阿德勒的理论在教育方面的讨论,思考在现代社会,人们究竟如何变得幸福。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人们对阿德勒的误解


我们之前解读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一位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困惑迷茫的青年与哲学家进行了对谈。在这次对谈中,青年领悟到:在复杂的人际环境过得自由,必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自尊体系,学会“课题分离”,不惧怕别人的讨厌。于是他辞去了图书馆的工作,选择成为一名教师,通过教育来实践和传播阿德勒的思想。


在《幸福的勇气》这本书中,时光流转,青年在三年后,再次拜访哲学家。但这一次,他的问题却是:是否抛弃阿德勒思想。他认为,所谓“阿德勒思想”就是一场骗局。两人就这个问题再次开启了对谈。


原来这三年间,青年已经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他满怀理想,将阿德勒的理论用在学校课堂上,结果却让他深深失望。比如阿德勒强调“课题分离”,孩子、家长和老师各有各自的课题,家长和老师不应干涉孩子,应该对孩子“不批评也不表扬”。


青年按照这样的教育理念行动,孩子得了满分不表扬,卫生打扫得好也不表扬;忘了做作业不批评,课堂上捣乱也不批评,结果教室一片混乱。最终,青年只能拿出最严厉的惩罚,才能镇住那些学生。


因此青年得出结论:阿德勒的思想看起来让人感觉豁然开朗,得到了无可非议的世界真理,但如果真正实践起来,却是空洞无物,不切实际。所谓的“课题分离”,只会让人片面地放弃属于自己的责任,让身边的问题不断恶化。尤其是青年作为一名教育者,怎么可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呢?


对于青年的责问,哲学家却指出,是青年误解了阿德勒。因为阿德勒的思想,是一整套告诉人们自我启发、实现幸福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课题分离。青年对学生“不表扬,也不批评”,属于对阿德勒思想“机械”地模仿,而没有理解阿德勒理论的全貌,才会在教育孩子上导致失败。


那么,阿德勒到底是怎样看待教育的呢?


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实现自立,摆脱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因为阿德勒曾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人类的大规模自伤残杀。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人的自私、贪婪、残忍等诸多阴暗面。究其原因,这一切来自许多人的不自立。


有的人在父母的宠爱、学校的呵护、社会的关心下成长,尽管生理上成熟了,心理却无法摆脱对他人的依赖。这些人在今天经常被称为“巨婴”“妈宝”等等。当他们无法以合理的方式达到目标,内心又无法控制欲望,慢慢就出现了攻击、掠夺等极端行为。


在这些人的认知中,从小到大,身边的人都是围着自己在转,“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他当然不会顾及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我们才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自立”,让他们正确认知自我。


而且,这里的“自立”不单指经济的、生活上的独立。就像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即使大学毕业,出社会工作了,依然有很多问题不能自己解决,需要不时地依赖父母,依靠身边的人。工作上被领导批评了,需要父母来开导;和朋友闹矛盾了,需要人调解;感情碰到疑惑了,需要有人安慰解答。如果一个人总是陷于这些问题,为此感到痛苦,甚至变得不自信,不敢社交,这也是一种不自立。


在这个条件下,阿德勒才提出要“课题分离”,老师、家长和孩子各负其责,不要相互干涉;老师不批评也不表扬,当学生需要帮助,老师才伸出援手;而不是说,老师对学生的一切都不表扬不批评。


而且阿德勒认为,“自立”教育不仅是孩子的问题,成年人同样需要教育。人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也要时不时强化自立的意识。因此他也将心理学、心理咨询视作一种“成人教育”,通过交谈、自我启发等途径,让那些不够自立的成年人真正成长并发展自己,从而有更多勇气面对生活,实现幸福。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实现这个过程呢?


从教育理解人的发展


阿德勒认为,要实现自立,有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尊重”。这个尊重,不仅是道德上的讲礼貌,对一个人很恭敬那种感觉;而且,要真正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人,认识到其个性和能力。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老师,看到一个学生平时表现很孤立,上课经常走神,于是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说:“你应该主动融入到同学们之间,上课的时候跟住老师的节奏,认真听讲。”


老师这种举动,在我们看来或许没什么问题,很多老师也是这也做的。但是从阿德勒的思想来看,这就是不够尊重的表现。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在“孤立”“走神”这些现象背后,其本质到底是什么。


它有可能是孩子确实不善交际,注意力不集中;但也有可能,孩子处在自己的思维和节奏中,比如,爱因斯坦,中学时期就开始自学大学的课程,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很迟钝,实际上,他思考的问题早就超过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否定了爱因斯坦,强行要求和其他孩子保持一致,这反倒扼杀了他的个性。


如果一个教育者,总是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那将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导致他们以单一的方式去看待、处理问题,不懂得变通和调整。


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男士去做心理咨询,他总是抱着这样一个态度:世界很危险,所有人都是我的敌人。为什么呢?因为在他小时候,曾经和朋友们遇到一只很凶恶的狗。那时候他的妈妈教他:如果在路上碰到狗,觉得害怕的时候千万不要跑,你越跑狗越会追你,于是他就没跑。结果小朋友们都跑了,只剩下他自己被狗咬了,特别孤独无助。


所以从那以后,这个男孩心里就觉得:我的妈妈在骗我,我的小伙伴也抛弃了我,没有人值得信任,他们都是敌人。事实上,碰到狗跑与不跑,要取决于实际情况,一群孩子为什么要害怕一只狗呢,即使要跑,也可以一起跑。估计那位妈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会让儿子产生这么严重的心结。


其实尊重的意义也在这里,如果这位妈妈认识到孩子的个性,鼓励他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行动,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么多问题了。


因此阿德勒认为,只有一个人从小受到充分的尊重,他才能学会自我接纳,找到“自立的勇气”。否则的话,人是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打击,感到自卑,最后自暴自弃,这实际上是被内心的脆弱所拖垮。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阿德勒对那些“问题学生”做了深入分析,并把他们的心理动机分成了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作“称赞的要求”,也就是想听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想扮演一个“好孩子”或“优等生”,他们会认真学习、充分表现;这也是很多“鼓励式教育”的理论基础,但如果一旦没有被表扬,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意义,很快失去积极性。


第二个阶段叫作“引起关注”。当孩子做了努力,却没有得到预想中的表扬;或者在努力的中途就放弃了,那么他们将退而求其次,觉得自己“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要与众不同”。这时有人反而会去做个“坏孩子”,比如上课捣乱、搞恶作剧等等;还有的孩子比较消极,会表现地丢三落四,学习能力低下来获得更多关注。在这些孩子心里,即使被批评,也比被无视好得多。


但是到了第三个阶段,孩子与老师、父母的关系将会产生根本性变化,这个阶段叫作“权力斗争”。孩子会开始反抗家长和老师,连带着他们所支持的那套价值体系。所以孩子会用谩骂、挑衅的方式进行对抗,有的表现地脾气暴躁、行为粗鲁,甚至去抽烟、偷盗,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


当然,这三个阶段的本质,其实都是孩子希望得到尊重和爱,希望大人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要求自己。


但是如果到了第四阶段,孩子的行为动机将会发生逆转,从寻求“爱”变成寻求“恨”,这个阶段叫作“复仇”。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针对老师或家长,故意做一些严重的,让人痛恨的事,比如自残、加入不良团伙、参与犯罪等等。他们想通过这些非常出格的行为,唤醒大人内心的愧疚感、负罪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后,第五个阶段是“证明无能”。到这个时候,经过前面四个阶段的行动,孩子仍然看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时他们将完全丧失希望,不做任何努力,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希望身边的人不要再管自己。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用自暴自弃来证明自己的无能,证明家长和老师的行动是错误的,自己的行动和想法是对的。


也正因为这五个心理动机阶段,阿德勒才提出,在教育孩子时,批评和表扬作用不大。


当我们去批评孩子,对那些明知故犯的孩子来说,这正是他们寻求的结果;而且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是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说服他们,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当我们去表扬孩子,一般也都是处于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精神褒奖,表扬背后的动机,也是希望能够强化对方的某种行为,希望对方按照我们说的去做。


而对孩子来说,有表扬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产生恶性行为、敌对关系,在校园中引发矛盾、冲突、甚至霸凌等大量的不正当行为。


所以对于书中的青年,作为一个老师,如果碰到孩子们调皮捣蛋,不能光想着靠表扬和批评,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是要通过管理,让这些孩子自己意识到,为什么不能调皮,为什么要取得好成绩,形成他们自己的价值体系。


而当一个人不再需要通过外界确认自己的价值,形成独立的价值体系后,这才是真正实现自立。


如何实现幸福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会有点疑惑:说了这么久的教育,它和我们实现幸福、和勇气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其实属于一个逻辑闭环。在阿德勒看来,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自立的人,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但自立的道路并不容易。我们想象一下,要让一个人放下从小被灌输的价值体系,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这又谈何容易呢?所以我们需要勇气,需要那种敢于质疑传统,打破现状的勇气。至于具体如何行动,阿德勒给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无条件地尊重与信赖。阿德勒强调,尊重与信赖一定是无条件的。因为当一个人的尊重与信赖附加了条件,那就是试图在影响和改变他人,这就不是一段平等的关系。


书中讲到阿德勒的一个咨询案例。他面对一位患有重度精神障碍的少女。少女患病长达8年,平时会像狗一样狂吠不止,不停地淌口水,还一直有撕衣服、吃手绢等动物行为,之前的医生都对她束手无策。最后少女的家人没有办法,才找到了阿德勒。


神奇的是,在阿德勒的帮助下,少女重新融入社会,并且和身边人相处地非常融洽。那么,他是用了什么奇妙的方法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尊重与信任。


一开始,阿德勒只是和少女谈话。尽管少女一言不发,阿德勒却饶有兴趣地与她聊天,并始终坚持。谁知就这样三十天后,少女突然开口说话了。尽管只是几个片段和音节,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少女和阿德勒有了一丝交流沟通的感觉。


治疗又持续了一段时间,某一天少女突然开始打阿德勒,阿德勒没有任何反抗。后来少女由于过于激动,打破了玻璃窗户,阿德勒也只是默默地为她包扎。到后来,少女居然奇迹般地开始说话了,意识也渐渐恢复正常,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正常人。


阿德勒解释,少女之所以像狗一样狂吠,变成奇怪模样,是因为她感觉自己被当作狗一样对待,这是一种自残行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德勒则给到充分的尊重,把她当人一样信赖,所以少女慢慢恢复了人的语言功能。


后来少女打阿德勒,是因为她将阿德勒当作了亲近的人,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阿德勒也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相信少女是无心之过,这一举让少女感到自己有了“朋友”,慢慢产生了自立的意识。


这也正是尊重与信任对人的价值。当我们能看到、接受别人最真实的样子,就能够为自己赢得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包括对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看到孩子犯错,不要急于批评,也不要让他道歉,而是启发他们,不同的行为将产生不同后果,做错事情是需要承担责任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产生巨大的责任,还是有意识地约束自己,避免陷入麻烦,相信他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自立。


第二个建议是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这里的爱不仅指男女之爱,而是人与人之间那种大爱。在有的人看来,爱是索取,是占有,但阿德勒认为,爱是付出,是成全。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付出的、不求回报的爱是很傻的行为,是吃亏的。应该让别人先尊重我,我才愿意付出爱。就像书中的青年,他在学校里,经常遇到轻视自己的学生,所以才严加管教批评。他认为:“如果学生都尊重我,好好听我说话,我也一定会尊重并信赖他们。”


但是在阿德勒看来,一个人最初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爱,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源于自己。当我们自己建立起自我尊重和信赖的能力,精神自然而然会充盈起来,才会有多余的心力付出更多的爱。如果一个人不自爱,在付出爱之前,都想先看到别人的付出,那世界就无法形成人们互帮互助的人际环境。因此我们要先学会爱自己,然后推己及人,从身边的人开始,走出第一步,爱眼前人。


当然,在自爱和爱人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面对冷漠、伤害和背叛。总有人只想要爱的好处,拒绝承担爱的责任。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课题分离”,爱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做到这一点,我们于心无愧;而如何回应我们的爱,是对方的课题,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避免“二次伤害”,不要把别人的问题,变成自己的心理负担。


第三个建议,是变换“人生主语”。书中提到了人们对爱的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通过爱追求“我的幸福”,这种想法属于纯粹的利己,可以理解,但无法长久;另一个误区是通过爱追求“他的幸福”,这种想法是纯粹利他,会让人失去自我。


阿德勒强调,爱是两个人的幸福。如果一个总把思维,把人生主语限制在“我”这个层面,就会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并且不断裹挟、强迫他人的情况。


书中讲到一个孩子的案例。这个孩子很怕黑,于是妈妈每天晚上都陪着他,试图哄他入睡。但是每当妈妈要关灯离开的时候,孩子就会一直哭闹,妈妈就问:“你为什么哭呢?”孩子一边哭一边说:“我怕,房间太黑了。”这时妈妈已经察觉出孩子的目的,她就问:“那妈妈回来之后,你感觉好些了吗?”这时孩子也不再哭闹了。


我们也可以看到,对孩子来说,黑暗本身不是问题,这个少年最怕的,其实是母亲的离开。所以他即使哭闹,用尽一切方法,也要留住母亲。


然而,当他是一个孩子,的确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去获取更多的关注,去满足自己各种需求。可是长大以后,当他走向社会,这种方法是否依然可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也是我们说一些“啃老族”“妈宝”产生的原因。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摆脱自我中心的过程,它不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比如,有的家长也会对孩子说:“你看爸爸妈妈为了你这么辛苦,你就不能乖一点,听听我们的话,也让爸爸妈妈高兴一下吗?”实际上,这都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向对方“索取”“胁迫”的行为。


一个人要改变这种视角,关键在于,他能否产生一种集体意识,从宏观的,从集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刚才那句话,我们稍微修改一下:“你看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家这么辛苦,你是不是也为我们的家庭行动一下,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呢?”


这样转换人生的主语,不仅仅是在关注“你我他”,还是在关注一个个“共同体”,让人们心中产生类似“共同体”的概念和意识,就更容易形成跟其他人的友爱关系。


这样的关系才可以把人从“自我中心”解放出来,从接纳自己到接纳他人,到接纳整个世界,实现集体的幸福。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身边开始,比如,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公司部门等等,任何一个集体,都可以去尝试,也都值得去尝试。而当我们把视角从自己转到集体,你会发现,一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其实可以大幅度地延伸,你会真正体验到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