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发现:他人就是幸福愉悦的来源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十部》(47)

他人的意义

这世上只有两种人:我和他人,除我以外,都是他人。我们只能给人下定义,我们从未给他人下过定义,或者是我们无法给他人下定义。因为不同的他人相差甚远,爱人、亲人、朋友、同仁、同谋、同党、同事、熟人、陌生人、战友、敌人。他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关系,或亲密无间、形同一人;或是利益同盟、同舟共济;或是各自为生、井水不犯河水;或是生死之交,或是你死我活……等等,这些不同的关系意味着我们面对不同的他人,他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所以我们并无他人概念。这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逻辑漏洞,人是需要他人的,他人的作用绝不是某种社会角色或生活角色,个人从逻辑上需要纯粹的他人给予存在的认定与补充,而不是发生某种角色的关系。他人的角色会遮挡他人本身的作用,每个人需要的他人不是他扮演了什么角色,而是他作为感知同类传递的真实的感知信息,这种感知的传递才直接支持着人的存在,而不是有关于人的社会性或生活性活动。因为我们并不与他人发生直接关联,而是与他人充当的角色发生社会或生活关联,起的作用就是社会或生活的作用,因此,真正意义的他人反而是缺失的,我们因此不能广泛地、全面地、可靠地得到他人的感知信息支持,这个致命的巨大缺失我们至今没有意识到。

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社会关系和生活关系,人的感知存在也变成了生命存在、社会存在和生活存在。试想,如果鸟群、鱼群、蜂群分成这么多复杂的有差别的关系,它们还怎么飞?怎么游?怎么酿蜜?我们需要他人是生物的本性决定的,也就是感知存在所要求的,没有他人的各种感知信息作印证、补充和支持,个人不会建立存在度,也就是个人不能存在。就如同鸟群外的一只鸟、鱼群外的一条鱼、蜂群外的一只蜂不能存在一样,我们对这种他人效应缺乏认识,更无意识,所以我们不知道人的自身存在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他人感知互动支持的缺失。

正因为如此,新纪元让他人的意义得到本质性回归,这就是说,我以外都是他人,而不再是:夫妻、母子、父子、亲人、朋友、路人、敌人……等等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个人与他人直接纯粹的感知互动得以无条件无障碍进行,这才还原到生物存在的本理状态。个人的存在得到所有他人的感知互动支持,基本原理就是:人与人密切的感知互动弥补了个人存在先天缺失的感知信息,极大地加强了人的感知能力以及感知信息储存和存在度,这从理论上解决了个体存在遭遇的所有问题。人们结成感知共体,这就是同种生物共体存在原则在人类社会的理性应用。个人还原到纯粹的个人,他人还原到纯粹的他人,存在的感知运动才能顺利地有效地进行,人作为感知体,才能在感知运动中圆满自足地存在。

到了感知纪元,他人的作用才有了明确的定义:他人——我另外的感知。他人就是我感知的来源,因为个人并不能从其他生物的感知互动中获得人特有的和所需要的感知信息,并且,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沟通的感知信息远远不受语言和行为活动的限制,其信息量远远大于人们主动交流的部分。大量的潜在信息在人与人感知互动中流通交流,其对人存在的实用性支持我们还所知甚少,我们只知道人与人的亲密关系给我们带来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我们不知道,这就是无条件无限制感知互动给我们带来高存在度的心理体验。理论上,我们获得的他人的感知信息量与存在度成正比关系,我们与多少他人直接的或间接的亲密互动,我们就会有多高的存在度,高存在度的直接体现就是生活的幸福愉悦。而低存在度的直接体现就是混乱无序、紧张恐惧、孤独无助和焦虑失望的生活现实。

我们这该明白了吧?他人意义的回归有多么重要?(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