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胶》丽娟吃13块红烧肉遭婆婆嫌弃,扶贫式婚姻到底有多伤人

文/张小暖

婆婆给儿子吐槽儿媳:那一碗肉,我总共就切了28块,你吃了7块,你爸吃了8块,她一个人就造了13块。你说,那碗肉,搁家里,我要是兑点菜,我和你爸能吃一星期。这日子,经她那么吃,那得糟蹋多少伙食费,家里就趁个金山,也架不住她这么造。

在婆婆眼里,儿媳多吃块肉,就是在糟蹋钱。

在儿媳眼里,吃肉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伙食了。以前,不管是爸妈还是老公,从没有嫌弃过她多吃一块肉。

而公婆来了,一切都变了。

不过,今天这一切琐碎里的鸡飞狗跳,都是胡丽娟当初要死要活的选择。

有句话说得好: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却是我自找的。

假孕“骗婚”

胡丽娟为了嫁给亚平,不惜骗父母说自己怀了亚平的孩子。

当胡丽娟的妈妈得知她谈了个乡下男朋友,没车没房没上海户口,气得要跳楼了。大骂胡丽娟:我把你捧在手心里养这么大,连条手绢都舍不得让你洗,你倒好,出去给我找乡下人。

而彼时的胡丽娟却说:我找男朋友,只要我喜欢就好了,谁要喜欢谁自己去找啊。

看女儿如此下定决心,当妈的决定先深入了解一下,提出让亚平来家里做客。

见了亚平后,妈妈拉拢爸爸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坚决不能让丽娟嫁给没家世、没背景的亚平。

妈妈对丽娟说:这个男人有什么好的?不就是卖相好一点,个子高一点嘛?

在父母眼里,结婚就是要找实用的男人,一辈子太漫长了,不是靠什么嘴巴甜,长相好,就能过下去的,那不过就是粉红泡泡,只是表面而已。

王贵与安娜》中,安娜妈曾经对安娜说:你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现在看到的生活只是肥皂泡、泡泡糖,吃一口还行,还挺甜,但你知道吗?第一眼看上去光彩的不一定就耐看。妈妈是过来人,妈妈说的话你照办就是,不要问我为什么?

可是,年轻的我们,都想找一个可以和我们谈天说地、风花雪月的意中人,让我们在“2”字打头的年纪里,就去向“柴米油盐”靠拢和妥协,那时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和父母的择偶观之所以谈不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站的维度不同,父母看到的是婚姻,而我们眼里只有爱情。

但是,领了证,过起日子,爱情就会慢慢减退,剩下的就是婚姻。爱情栽个跟头,可以重来,可婚姻栽个跟头很难再重来,有时候你只能认栽。一认,就是一辈子。

为了彻底说服妈妈,胡丽娟谎称自己怀了亚平的孩子,爸妈同意就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爸妈一听彻底慌了,这下不同意也不行了。

要说,这天底下唯一能治得了父母的,也只有儿女了。因为这世上,只有儿女是父母一戳就痛的软肋。

为了能让女儿在上海安个家,丽娟父母拿出了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13万块钱,亚平父母紧紧巴巴凑出了2万,丽娟和亚平抠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5万,在上海偏远地带买了一套小复式,算是有了自己的家。

小两口幸福的生活开始了。

可这没过多久的幸福,随着公婆的到来,彻底被打翻了。

观念的差异

公婆刚到的第一天,胡丽娟的家,就被重新布置了一番,沙发铺上了毛巾被,抱枕裹上了绿布,桌布换成了一次性的,客厅的艺术照被挂历遮盖起来.....

丽娟心里很不舒服,可她听了婆婆的解释,也就没再说什么,不开心只能咽进肚子里。

第二天一觉起来,胡丽娟吃惊的发现,自己和老公脱掉的睡衣睡裤包括内衣内裤,都整整齐齐的摆在了卧室的沙发上,很显然,婆婆趁着自己和老公熟睡的时候,进了卧室。

丽娟惊奇地叫醒亚平,而亚平却说:妈帮你收拾,你还不乐意了。

我一直觉得,公婆到儿子和儿媳家小住无可厚非,但毕竟不是自己家,不管做什么,首先要征求一下儿子和儿媳的意见,这是最起码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但是亚平父母第一天住进小两口的房子,就说:儿子家,就是自己家。

公婆和儿媳之间,一旦越过那条边界,就会打破“祥和”。有些公婆从不认为儿子家是儿子家,他们会深入骨子的认为,儿子家就是自己家,想怎样就怎样。那如果反过来,女方的父母也这样,觉得女儿家就是自己家,那么请问,小两口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我特别喜欢《人间值得》中,恒子奶奶对亲子关系的处理观念,她说:

要知道,既然是亲子关系,你们之间的纽带就不会断开。

在我看来,这样的纽带就像桥梁。父母和孩子的人生车轮,虽然驶向不同的人生方向,由于桥梁的存在,你们随时可以往来。

不管怎样,孩子既然开启了自己的人生,父母就不要冒然闯入。

既然孩子的人生轨道和自己的已经分离,那我们就靠之间亲子关系的桥梁进行沟通即可,尽量不要频繁登上这座桥。

如果有些父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婆媳关系,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烦恼。

真正让胡丽娟大跌眼镜的是,有一天,亚平加班没有回家,婆婆没有做饭,只是热了前一天的剩菜剩饭,还在丽娟面前说:亚平来电话不在家里吃了,我寻思着就不用做了,剩菜剩饭,咱们对付一下得了。

丽娟心里很不高兴,明显就是区别对待,丽娟对婆婆吃剩菜剩饭这种习惯进行思想上的疏导,解说了一系列吃剩菜剩饭的危害,可婆婆不但不听,还斥责丽娟的生活太过“奢靡”。

丽娟无力反驳,放弃说服。

结果婆婆却说:照你们这么造,又是房贷又是日常开销,以后有个孩子哪能吃得消,人总要为以后打算。

而丽娟却觉得,不能因为要生孩子,就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每天过得抠抠索索,那倒不如等经济水平好一点再要孩子。

结果一旁的公公不高兴了,当即拍桌子,怒吼丽娟自私,说谁结婚不是为了传宗接代,如果都像丽娟这样,地球上的人就像恐龙一样早就绝种了。

面对公公有失分寸的斥责,丽娟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了碗里,心里委屈万分,但却没有反驳。

我想,那一刻的丽娟不是不想反驳,而是反驳了,也是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所谓夏虫不可语于冰吧。

扶贫式婚姻,这“贫”字,有时候真不仅仅指金钱上的贫瘠,我倒觉得更是观念上的贫瘠,然而,后者才是将婚姻搞得鸡飞狗跳的真实原因。

没钱只是表象,观念的贫瘠才是内伤。没钱,努努力可以挣,观念拖沓,你怎么“扶”?根深蒂固的东西,岂是你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对于亚平爸妈而言,在农村老家,娶媳妇不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吗?结婚的头等大事不就是生孩子吗?生了儿子不就是为了给父母养老吗?儿子的家不就是自己的家吗?

而对于丽娟的父母而言,只要女儿过得幸福就好,我们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能不去打扰小两口的生活就不去打扰。

所以,这世间根本没有对错,也没有孰是孰非,观念不同,强行融合,势必会四分五裂。

可当初的丽娟反对父母的观点,一意孤行,觉得亚平和自己的观念相似,相处起来很是愉快。

那是因为,父母没有介入。你想一下,一个人在一个家庭成长了20几年,身上怎么可能没有原生家庭那些观念的烙印呢?

现在看没有,是因为能够挑起他基因里关于原生家庭观念的人还没出现,这个人一旦出现,那么沉睡在他基因里的那些旧观念,就会被立刻唤醒,于亚平而言,这个人就是父母。

矛盾升级

丽娟跑遍商场,大包小包买了一堆当下打折的时髦衣服,结果婆婆看不下去了,开始喋喋不休地指责丽娟不会过日子。

而丽娟却觉得,我自己挣钱自己花,又不是吃白饭的,凭什么要听你的。

我一直认为,当你要职责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时,前提是你付出了,没有付出的发言,一般不会被采纳。如果婆婆定期给丽娟生活费,丽娟如此大手大脚,婆婆当然有权职责丽娟的生活方式;可婆婆并没有给丽娟生活费,丽娟花的是自己的钱,婆婆看不惯,可以视而不见,但喋喋不休的职责,就是越界了。

亚平夹在中间很为难,她偷偷对丽娟说:你下次给妈报价时,抹掉一个零。

而在丽娟看来,这是抹掉一个零的问题吗?就婆婆那种一件衣服穿十年的消费观念,你就算是抹掉一个零,她还是会觉得贵。

问题不在于抹不抹掉一个零,问题在于消费观念的差异像是隔了一条银河系,无法跨越。

关于消费问题,丽娟嘲笑亚平妈老土,亚平反击,说丽娟妈在菜市场买菜还顺带讹人家老板两根葱呢?两人开始互相嘲讽对方的妈。

丽娟怒气冲天:我妈怎么了,省下来的钱还不是给我们买房了,我妈出了13万,你妈呢?出了几个钱。看你平时在我妈面前鞍前马后的,怎么亲妈一来,立马翻脸了?

亚平不爱听,竟然翻起了旧账说:平时对你妈好,对你妈尊敬,那是看在你的面子上。她当初死活不同意你嫁给我,这事儿我就不提了,你愿意嫁给我,那是因为我人品好。

丽娟妈不同意丽娟嫁给亚平这事儿,亚平一直记在心里。

讲真, 我特别不喜欢一种男人,就是亚平这种。如果他真心是一个大度的男人,爱丽娟胜过爱自己,他就应该明白做父母的苦心,谁不希望女儿嫁给一个条件好一点的男人,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而亚平不是,把丽娟妈的这份“母爱”记在心里,暗暗恨着,这种男人就是小家子气。

其实从他们这次吵架,亚平说出那句话,就足以断定,丽娟跟这个男人过不长久的。

因为丽娟一开始说,她看不上上海男人的小家子气,找亚平,是因为亚平身上有北方男人的大气。

然而,走眼了。

两人吵完后,又在鱼水之欢中冰释前嫌,矛盾一瞬间烟消云散。

新婚哪有什么矛盾,是看不见矛盾的。即便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会被荷尔蒙遮盖住。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次“夫妻生活”解决不了的。

然而,婚姻不是一时的,是一世的。激情退去,矛盾慢慢浮出水面,荷尔蒙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剩下的就只有怨言和争吵,无休止,无尽头。


作者:张小暖,愿你我在温暖而舒心的文字里相逢不晚,共同成长!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