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养性为体,民胞物与为用
【原文】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
【译文】
追求仁义的人,本体要心存仁义滋养的天性,作用是对百姓的养护之心,如此从公众的利
益着想,不存私心,才能够使人心悦诚服。
【解读】
时人常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人们总是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只能做小池塘
中的虾,那么我们就永远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大海的广博。无论在生活中跋涉,还是在职场中打
拼,人要想使自己的内在丰盈起来,达到内圣的境界,首先要从选择好的起点开始,给自己
个宏大的目标。
对于这样的解读,有人会一笑置之,有人会嗤之以鼻,认为这就是痴人说梦。
但是试想
下,就算是做梦又怎样,倘若连这样的梦都不敢做,又何来做成一说呢?这个世界上,有许多
人对命运都有着种种疑惑、埋怨,甚至怨怼,觉得命运不公,自己总是不得志,把一切失败的
理由都推给命运,但是其实这些都是失败之人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曾国藩的弟弟也曾这样抱
怨过,对此曾国藩在信中如此劝解弟弟:
“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
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
之完人。
曾国藩的六弟曾跟他抱怨说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不好,总是遇到挫折,然后郁郁不得志。曾
国藩就宽慰弟弟说,虽然他也认为六弟的命运不佳,但只是小受挫折就发牢骚,显得他的志向
太小而心中忧虑太大。君子的立志,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
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负父母生育自己,不愧为天地间的一个完全的人。曾国藩认为,既然人立下了这样那样的志向,再提出各种各样的借口,就应该扪心自问当初的志向是不是真实了
个人的志向包括两个层面。从小的层面来说,立志要以自我提升为根底;从大的层面
来说,立志要有为国、为他人的愿景。把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体则存心养
性,用则民胞物与”,他把“存心养心”放在首位,因为这层面上个人有绝对的掌控力,毕竟
为国、为民不是每个人必须有、能有的情怀
人的梦想千万种,梦想有大有小,有崇高有平凡,但无论梦想是什么,都没有人会去拒绝
让自己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那么不妨把目标定得大一点,远一点,给自己一点动力,让
自己平凡的人生多一些色彩,要敢做梦,因为只有敢做梦,将来才有实现的可能,不要因为目
标太远就不敢想,别让自己连做梦的权利都失去了
曾国藩少年立志:“少不自立,荏苒遂泊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
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
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委其难之!”
曾国藩成年之后,再次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
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眼下的素质同内圣的境界
尚有很大距离,所以一到北京,他就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当作座
右铭,时时以“君子当以不如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来鞭策自己。为
此,他特意写就《立志箴》以自励:“煌煌行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
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
以躬,与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谖。”
曾国藩在清朝晚期内忧外患之际,能办团练,带领湘军取得与太平天国战斗的最终胜利,还
能办洋务,倡海禁,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梦作支撑。有了这个梦,他就不会
束手束脚,就能痛快淋漓地大干一场。也是这个梦最终成就了他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之首的美名。
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那么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敢于做梦的勇气是不可或缺的,这个道
理是经几千年岁月检验而得出的真理。有些梦想可能看起来会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它们是成功
路上的无价之宝。有梦想,才会有勇气去追求、去奋斗、去拼搏。梦想永远不会太晚,有梦就
有无限可能。